讀古今文學網 > 大清棋局:明亡清興卷 > 第八章 袁崇煥的奮鬥 >

第八章 袁崇煥的奮鬥

先看一份個人簡歷。

出生地:廣東東莞。

學歷:進士。

生平事跡:上得了百姓平房,下不了自家廚房。寫得了作戰大綱,查不出四周異常。鬥不過朝廷骯髒,打不過東北野狼。百年後清秀面龐,真面目醜陋皮囊。本想要揚帆起航,最終是全都白忙。真歷史古籍掩藏,三百年早已滄桑。

性格:穿別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找去吧,讓後人猜去吧。

相貌:當時人說他是矮窮矬,後世人畫他是高富帥。

座右銘: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死亡方式:被一千五百刀凌遲處死。

生卒年:1584—1630年。

姓名:袁崇煥。

袁崇煥小時候跟那時大多數讀書人沒什麼兩樣,走科舉方為正途,科舉考試首先要報名,報名表叫「家狀」,上面寫籍貫、三代名諱、本人體貌特徵(此項包括高矮胖瘦,眼睛大小,鼻樑高低,有無鬍鬚等,因為古代沒有照片,所以擅長自述相貌很重要)。填完「家狀」後還要上交結保文書,結保文書有兩種途徑,如果你有當官的朋友,就讓他給你寫,如果沒有的話,就讓已經考上舉人的三個人給你寫,寫的內容就是擔保你人品上沒問題,如果沒有人擔保你的話,對不住了,你沒有報名資格。

報完名後就能參加考試了,但能參加考試不代表你就能答卷子,科舉考試最缺德的是避諱,唐代大詩人李賀就因為他去世的父親叫李晉肅,「晉肅」與「進士」諧音,所以他就終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了。等進考場後,考卷發下的那一刻是最緊張的,因為如果考試題目有跟自己的父親和爺爺的名字的字相同或重音的,那麼你就不能答捲了,只能離場,來年再戰,當然,無論如何這也比李賀一輩子都不能科舉要強。那你會說,重名怕什麼,我接著寫就是了。別忘了,科舉報名時就寫了三代名諱,混是混不過去的。

明朝時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分為三個階段:知縣主持的縣考、知府主持的府考和省學政主持的院考,這三道關考下來者方為秀才。

鄉試逢子、午、卯、酉年在各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是各省鄉試勝利的舉人參加的考試,會試考中者稱為進士,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在會試後舉行,是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殿試考中者分為三個等級: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取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共取人不等。二甲、三甲中的第一人又稱傳臚。

鄉試和會試都考八股文,這是明朝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殿試則真正考策論,考軍國大事。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是用兩句話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說明之,起講為議論的開始,首二字用「意謂」、「若曰」、「且夫」、「嘗思」開頭,入手為起講後入手之處,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才是正式議論,以中股為全篇重心。在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題目主要摘自「四書」、「五經」,所論內容完全據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不得自由發揮、越雷池一步,如此極大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正因此,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其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坑。」

要想從秀才一直考到狀元,幾乎比登天還難,科舉真稱得上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多少讀書人的期待啊!

詳細介紹科舉的過程,就是為了讓您明白袁崇煥的青年時代有多麼不容易,袁崇煥十四歲時就通過了縣考、府考和院考,成了秀才,二十三歲通過了鄉試,考中舉人,下一步就該參加會試了。

會試考試的地點在貢院,就是現在的北京站北面,有九千多間號捨,這是全國各省參加高考的前九千多名,號房如同蜂房一樣密密麻麻,每間號房只能供一個人勉強容身,房頂高六尺,有人則因此說個子高的人一抬頭就會被撞暈,從而考不了試了,其實不然。中國歷朝歷代的度量衡是不同的,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記載,商朝一尺=16.95厘米(一丈=1.695米,大約相當於當時男人的普通身高,因此管男人叫丈夫)。秦朝一尺=23.1厘米。三國兩晉一尺=24.2厘米。北魏一尺=30.9厘米。隋朝一尺=29.6厘米。唐朝一尺=30.7厘米。宋元一尺=31.68厘米。明朝一尺=34.1厘米。清朝一尺=35厘米。

所以明朝時六尺大約是2.046米,除非姚明那樣的考生,不然不會在號房裡撞頭的。

考試分三場,每場三天。貢院的號捨每間裡面有上下兩塊板,下面的板做凳子用,上面的板作書桌用,晚上把上面那個板撤下來,兩塊板拼到一起,做一個簡單的床,供休息用。

考生進去之後,就被關在裡面,每一間號捨門口有一個兵看守,防止作弊。每天只有到吃飯的時候才可以出來,伙食當然要自己解決,沒有人給你準備,你要提前帶好九天的乾糧,到飯點可以到房外南牆簷下的鍋灶去煮飯,或者到巷尾上廁所。最靠近廁所的號房從來都是臭氣熏天。

考生進入考場時必須搜身進入,我們根據明朝艾南英《天傭子文集》的記載可以想像袁崇煥在參加會試時的場景。會試三年一次,袁崇煥二十三歲第一次參加會試不中,之後二十六歲、二十九歲、三十二歲、三十五歲先後五次參加會試方才勝利。這期間有時在冬天考試,有時在夏天考試,冬天督學在堂裡烤著火爐,而秀才們卻必須脫光衣服讓人全身檢查一遍,要好幾個時辰才能全部檢查完,最後個個凍得夠嗆。夏天考試時督學在陰涼地喝茶扇扇子,秀才們卻擠在太陽底下。秀才們只許帶筆墨、乾糧、臥具進考場,進考場後更是被臭氣與穢氣熏蒸,大汗淋漓,考試時不能亂動、說話、歪坐,因為如果有上述任何舉動,就會被在卷子上打個記號,文章寫得再好也要降級。此外也不敢喝水,除非到飯點才能上廁所,可是胃口與腎從來都不一定是同步的,那時也沒有成人紙尿褲,喝水多了就只能汗尿齊流了。

總之是「三場辛苦磨成鬼,兩字功名誤煞人」,多少青年學子就期待著這幾天最後衝刺後的大功告成啊!

以上這些苦難袁崇煥經歷了五次,他也想過放棄,有一次他沒考上之後,作《下第》詩云:「遇主人多易,逢時我獨難。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出岫雲應懶,還枝鳥亦安。故園泉石好,歸去把漁竿。」他有一點灰心了,不想考了,想回去持竿釣魚了。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屢試不第,最終鯉魚跳龍門都沒成功,都被擋在門外,李白、杜甫因為沒有名人舉薦而科舉失敗,因為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薦。

張繼連續六次參加科舉失敗而作《楓橋夜泊》,那是一個深秋之夜,明月西沉,樹影朦朧,寒鴉啼叫,漁火閃爍,寒山寺的鐘聲沉重而悠遠。張繼愁思滿懷,提筆寫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然而在三年後的科舉考試中張繼一舉勝利,此後卻再也寫不出一首好詩了。

黃巢屢試不第,便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離開長安時賦詩《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隨後他就造反了,最終帶兵殺進長安,「天街踏盡公卿骨」。

與黃巢經歷完全一樣的還有洪秀全,四次參加科舉失敗後洪秀全也賦詩一首:「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擒盡妖邪掃地網,收殘奸宄落天羅。東西南北敦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虎嘯龍吟光世界,太平一平樂如何。」於是創立了拜上帝會,最終建太平天國,走上造反道路。

但畢竟不是所有參加科舉失敗的人都會去造反的,醫藥學家李時珍與袁崇煥一樣,十幾歲就中了秀才,但之後的九年中三次落榜。最終他放棄了考舉人的夢想,開始立志從醫,在歷經二十七年的潛心鑽研後,終於寫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吳承恩考秀才時成績優異,但考舉人時首戰名落孫山,之後連戰連敗,直到四十歲時,他才補得一個歲貢生。於是吳承恩不再參加科舉,而是寫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

吳敬梓二十三歲考取秀才,再往後就什麼也考不上了,於是他把自己一生考科舉所見所聞寫成了《儒林外史》。

《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十九歲中秀才後,參加鄉試,屢試屢敗,「三年復三年,所望盡虛懸」,到老也沒有考中舉人。

左宗棠二十歲就考取了舉人,但此後三次考進士都沒考上,多虧他生逢亂世,最終從軍建功立業,這就是本書第五卷、第六卷要寫的了。

袁世凱參加科舉考中秀才後,兩次鄉試失敗,他堂叔看了袁世凱的文章後說袁世凱天分不高,前途不大。袁世凱於是將以前所作詩文付之一炬,然後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就在落第後的鬱悶期間,他的叔叔天津海關道袁保恆帶袁世凱去見李鴻章,幾句話工夫李鴻章就要給袁世凱官職,袁保恆說:「我侄兒年紀小,並無才學,大人如果給他差使,怕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李鴻章:「你真這樣看不起你侄兒嗎?我看他將來功名事業恐怕在你百倍以上呢!」於是李鴻章派袁世凱去朝鮮帶兵,最終袁世凱成了近代梟雄。

成功其實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再堅持一下,以上科舉失敗者的遭遇與心理袁崇煥都體驗過,但袁崇煥沒有放棄,我不一定能證明我能,但起碼我要徹底證明我不行,我才會死心。失敗對於懦夫而言是絆腳石,對於強者而言則是墊腳石,沒有多次失敗,就不會有破繭成蝶的那一刻。

先後五次參加會試,那就是說袁崇煥先後五次從廣東來到北京,讀萬卷書袁崇煥已然通過科舉複習而做到,而行萬里路在此過程中也做到了,以明朝的交通狀況,袁崇煥在廣東與北京之間往返五次,其旅程未必比徐霞客要少。

人生有三境界:看清人生,看透人生,不看破人生。看清人生靠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透人生靠的是閱人無數,不看破人生則要靠一種心性,一種胸襟。袁崇煥通過科舉生涯已經完成了看清人生,至於看透人生與不看破人生,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也沒有實現。

1619年,三十五歲的袁崇煥終於中了進士,最後參加殿試,考取三甲第四十名,達到了學業的巔峰。袁崇煥在廣西籐縣參加高考,查《籐縣志》,整個有明一代共二百七十六年,廣西籐縣只有五人中進士,平均五十五年才出一名進士,也就是說全縣大約兩代人才出一名進士。可見袁崇煥的出類拔萃。

歷史上沒有記載袁崇煥的入學年齡,假設他七歲入學,到如今三十五歲,為了科舉已經奮鬥了整整二十八年,然而他卻還沒有為國家、為社會做出絲毫的貢獻。其實袁崇煥還算是幸運兒,中國古代有太多的人因為科舉而「一生事業總成空」。道光時廣東三水縣考生陸雲從到一百歲才考取秀才,一百零三歲進京參加會試,道光皇帝憐其年老,恩賜他在國子監為官,不久他就去世了。康熙年間廣東順德考生黃章已經一百歲了,他還讓他的曾孫提著燈籠帶路進考場,燈籠上寫著「百歲觀場」四字。

多少年輕人皓首窮經最終熬到白頭都沒能考中啊!

但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國進步和穩定的貢獻幾乎是壓倒性的,正因為有科舉,從根本上結束了兩晉南北朝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時代,除了唐朝時科舉考中還需要名人推薦外,宋朝開始出身寒門的人也有通向巔峰的機會了。

正因為有科舉,實現了中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避免了階級固化,比如跟秦檜的孫子秦塤同一屆考試的日後南宋大詞人張孝祥就是「奮起荒涼寂寞之鄉」的窮棒子出身,但他力壓被秦檜內定的秦塤而成為那一屆的狀元,正是科舉讓底層的人們看到了公平,給了最底層人民憑著自己的寒窗苦讀赤手空拳爬向巔峰的機會。

正因為有科舉,才有了士紳階層,他們在農村倡導著晴耕雨讀,倡導著忠孝傳家久,有這些熟讀四書五經的鄉紳在農村維持中國傳統社會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平衡。

正因為有科舉,才選拔出來一系列非常優秀的精英,房玄齡、貞觀年間軍事家侯君集、白居易、杜牧、韓愈、柳宗元、顏真卿、劉禹錫、李商隱、寇准、司馬光、歐陽修、蘇軾、蘇轍、范仲淹、韓琦、王安石、曾鞏、秦檜(雖曰奸相,也堪稱精英)、朱熹、陸秀夫、劉伯溫、張居正、于謙、戚繼光、熊廷弼、孫承宗、史可法、徐光啟、嚴嵩(理同秦檜)、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都是科舉考出來的進士,至於說張九齡、王維、文天祥、呂蒙正、陳亮、楊慎、張謇更是狀元郎,全國第一名。

正因為有科舉,才使得在民主制度誕生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思想——儒學保持了作為主流文化一統天下的地位,從而對政治的穩定性產生巨大的維護作用。

北宋汪洙作《神童詩》更是成為激勵矮窮矬通過科舉變身高富帥的一劑良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考中進士的袁崇煥此時的心情絕對沒有《神童詩》裡這般輕鬆,金榜題名時也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開始,對袁崇煥而言,考中進士既是個人學業生涯的勝利結束,也是從此為國事殫精竭慮的開始。就在他中進士的當年,大明薩爾滸之戰被努爾哈赤打得大敗,從此明與後金遼東混戰進入白熱化。

但此時遼東的局勢顯然還無法讓袁崇煥插手,1620年,袁崇煥被任命為邵武知縣。乾隆年間的《邵武府志》記載袁崇煥在百姓家著火後曾親自上房救火,身為地方官在百姓房子著火後親自救火的,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人。

邵武知縣袁崇煥任職不久,遵照朝廷的規定,於天啟二年(1622年),到北京朝覲,接受朝廷的政績考核。

朝覲是明朝定制,朝覲就是京外的地方官員,每三年由布政使率其府、州、縣正官到北京,接受朝廷考核。考核結果分為八類:(1)稱職,(2)平常,(3)老疾,(4)罷軟,(5)貪酷,(6)才力不及,(7)素行不謹,(8)浮躁淺露。對待接受考核的官員的方法有五種:(1)稱職者晉陞,(2)平常者復任,(3)老疾罷軟無功者閒住,(4)浮躁和才力不及者調離,(5)貪酷者為民。

就在這次考核期間,廣寧之戰明朝慘敗,廣寧淪陷,在廣寧失陷的第四天,御史侯恂覺得袁崇煥是個人才,提請破格擢用袁崇煥,具疏奏言:「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明熹宗採納侯恂的建議,授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山海關監軍。

袁崇煥不會想到,從這一刻起,以後八年間,他在遼東的故事會被後人爭論將近四百年。拂去歷史的沉沙,我們會發現要還原袁崇煥的這八年歲月殊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