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清棋局:明亡清興卷 > 第七章 大擴張 >

第七章 大擴張

明軍搬運炮彈,裝填火藥,瞄準點火。後金軍扛著雲梯,手握大刀,吶喊著衝向城牆,有幾發炮彈在後金軍中爆炸,頓時血肉橫飛。這時有部分人馬已衝到城牆下,架起雲梯,士卒飛速攀緣而上,但明軍居高臨下,見後金軍靠近城牆,便以火銃掃射,子彈急雨般傾瀉下來。後金軍攻城士卒一排排倒在血泊中,但仍前赴後繼衝上去。這就是沈遼之戰的場景。

熊廷弼被罷官後,遼東又發生了饑荒,此時不戰,更待何時?!努爾哈赤迅速發動了沈遼之戰,即對瀋陽、遼陽發起進攻。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初十努爾哈赤兵臨瀋陽城下,他先派人挑戰,守將賀世賢出城迎戰,後金軍佯敗,賀世賢緊追不捨,追著追著就掉進了後金軍的包圍圈,他在激戰中身中四箭,部下勸他退向遼陽,他說:「我身為大將,不能保全此城,有何面目見袁經略(袁應泰)?」說罷繼續拚殺,又殺敵騎數人,最終身中十四箭而亡。主將已死,努爾哈赤用雲梯攻城,就出現了本章開頭的一幕,後金軍從城東北角挖土填平壕溝。城上連發火炮,因發炮過多,炮膛過熱,無法繼續開炮。後金軍蜂擁越過壕溝進攻東門,城內的蒙古人作為內應將城門打開,後金軍攻入瀋陽,城內軍民七萬人被屠殺。

正在激戰時,明將陳策率手持竹竿、長槍、大刀、利劍的步兵來援,被後金軍騎兵砍殺得全軍覆沒,陳策戰死於渾河邊。渾河南五里外一萬明軍步兵佈置戰車、槍炮防禦,此外還有三萬騎兵來援,努爾哈赤親自率軍迎戰,其子皇太極也率軍殺來,大敗明軍,明軍殘部潰散,後金終於牢牢控制了瀋陽。

八天後,三月十八日。努爾哈赤率領六萬大軍來攻遼陽,「旌旗蔽日,彌山亙野,莫測首尾」。十九日遼東經略袁應泰在環城壕溝中倒滿水後,親率總兵侯世祿、姜弼、梁仲善共五萬人迎敵。梁仲善見後金軍已到,拍馬殺入,侯世祿、姜弼正要接應,卻被後金軍截住。努爾哈赤親率後金軍突入明軍陣內,據朝鮮《光海君日記》記載,努爾哈赤突入明軍陣內時被包圍,他對手下人說:「只要我們後退一步,就死定了,一旦有危急,你等需先殺我,然後退去。」危急時刻,皇太極率軍殺到,奮力衝殺,明軍潰退,袁應泰手刃逃兵多人,還是沒用,只得退入城內,此時明軍已損三分之一,還剩三萬人,梁仲善戰死。

二十日,三萬明軍與敵繼續交戰,袁應泰親自督戰,明軍火炮齊發,後金受挫。努爾哈赤令綿甲兵推楯車抵禦炮火前進,此時後金最大的障礙就是壕溝內的水,於是努爾哈赤派人將城西大閘掘開,壕溝中的水一洩無餘。隨後後金軍踩著泥越過壕溝衝來,明軍潰敗,許多人被擠進壕溝,壕溝沒排淨的水都被染紅了,殘部退入城內。

二十一日,後金內應在城內放火,城內大亂,後金軍殺入。遼陽的百姓大多沒有氣節,開門迎候後金軍,許多婦女還要打扮一番,袁應泰自縊而死。

遼東巡按御史張銓在遼陽城內被俘,努爾哈赤讓他下跪,張銓說:「我身為大明天子大臣,怎能向你屈膝?」後金各貝勒持刀相逼,張銓引頸而待,皇太極試探著問他:「我敬佩你的忠義,願意將你送回明朝。」

張銓:「我力不能殺賊,無顏回去,只求一死,願死後歸葬明朝故土。」

皇太極被張銓的忠義感動,希望能勸降成功,於是說:「昔日宋徽宗、宋欽宗身為皇帝,尚且被我祖先攻破都城,屈膝下跪,你只是一個臣子,何必自苦如此?明朝皇帝昏庸,閹人專權,不如你輔佐我大金皇帝,如此足以讓你施展平生所學。」

張銓不為所動,「如果投降你們,我將遺臭萬年,你們雖想讓我活,但我卻只想一死,我死,則可流芳百世。」

皇太極見他志不可奪,於是下令將他縊死,厚葬。(《明史》記載為張銓自縊而死)

戰役結束了,此戰是明清軍事衝突的高潮,標誌著雙方形勢的轉化——明朝在遼東統治終結,後金在遼東統治確立。遼陽在後金的勝利聲中被拿下了,隨後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至此遼東全攥在努爾哈赤手中。

努爾哈赤控制整個遼東後,非但沒有大喜,反而更增添了憂患意識,他對各位貝勒說:「為君者能以至公之心勤奮治國,則天命能夠永享,如若不然,必有改朝換代。人中一心為公且勤奮的,天命其為國君,國君從人中找一心為公且勤奮的為大臣。今後朕的子孫如能公誠存心,勤勞理政,則必蒙天祐,天祐者誰能敗之?朕對於國家之事,是非臧否,都以至公來斷,所有興兵出獵,一切軍國大事,朕必身親其勞,從不敢貪圖安逸,朕之所以蒙天祐能有今天,就是因為此啊!」

就在當天,努爾哈赤對貝勒們說:

「自古以來,國君沒有因為衣食竭盡而敗亡者,都是行為恣縱才導致敗亡,後世子孫於生殺予奪之事不可不慎。凡是有人犯罪,一定要詳查,如果是功臣的子孫,應死者當免死,應罰者當免罰。各位貝勒在討論國家大事時,不要隨聲附和,該說是的就說是,該說不是的就說不是,當直言匡正之。我國家能有此基業,締造艱難,當征戰之時,如山中熊虎,互相搏殺,而盜賊充斥如豺狼遍野,又有同氣相殘,群爭相鬥,但這些人都被朕收服了,天地鑒我大公之心,俾眾國歸附,強者服,亂者定,後世子孫尚其善守之哉!」

「一個人應該作戰時勇猛,但平時說話還是以謙讓為上,機智之人遇敵而後出奇計,勇武之人臨陣而後施展其勇敢,不然雖有智勇,去哪用呢?」

「一個人在困頓時,都會有智慧,都會善良,如果富貴安逸的話,就容易變其心。朕訓誡你們的這些話,後世子孫愚者把這些話看作一般的話,那就完了,如果是聰明人,見到這些話就如同看見我的心一樣,服膺而不敢忘。如果遵守我說的這些話,崇尚公道,敬承基業,勿至荒廢,那麼就能一直當一國之君。如若不然,放棄公道而把錢財看重,未有不發生動亂的。凡是身危業敗,國家喪亡,都是因為心的不善。昊天眷顧,國政修明,都是因為心的善良。強敵可以抵禦,而天命難以違抗,惟勉持公誠,以俟天命可也。」(《清太祖聖訓》)

努爾哈赤說得很好聽,那麼他心善嗎?對遼東百姓好嗎?看看他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了。

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在太子河畔修建新城,舊城住漢人,新城住旗人,這是清朝旗民分城居住的開始。後來清軍入關,佔領北京,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城居住。清朝北京城牆就是現在二環,旗民住二環內宣武門西大街、前門大街、崇文門東大街一線以北區域,漢民住這一線以南區域。日後清朝統一中國,杭州、西安、成都、廣州等城市都是建立「滿城」,漢人與滿人分開居住。

此外,努爾哈赤還開始實行六大弊政:

(一)圈地。將整個遼東的土地都給了清廷諸王、勳臣、兵丁,把漢族農民全部趕走,使其無家可歸。

(二)頒布剃髮令。努爾哈赤令漢民剃髮,以示歸順,但此時還沒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嚴令,在遼東如果不剃髮,也未必會被殺頭。

(三)頒布投充法。努爾哈赤允許各旗招收貧民役使,滿洲貴族任意逼迫漢人為奴。投充法規定,投充人是奴僕,主人可以買賣他們。一個強壯漢人可賣十八兩銀子,或者換一頭耕牛(據王鍾翰《滿族在努爾哈赤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

(四)逃人法。八旗官兵將所俘的漢人和投充者當奴僕。由於忍受不了虐待,大批奴隸逃亡。努爾哈赤下令對逃跑的奴僕嚴厲懲罰並株連他人,將逃人鞭一百之後歸還原主。凡窩藏逃人,處死籍沒,還要罪及鄰居和地方官員。

(五)屠城。遼陽城破後努爾哈赤將城內五萬人砍死,隨後努爾哈赤讓城內大戶人家留九件衣服,中戶人家留五件衣服,小戶人家留三件衣服,其餘衣服全部交出。上交時女真人瘋搶衣服,並把許多年輕女人的衣服當場扒下搶走,女人們不勝其辱,多自縊而死。

(六)殺儒。努爾哈赤下令將遼東幾乎所有儒生殺死,只留下三百人為奴隸,與漢人知識分子徹底結下死仇。

努爾哈赤在遼東進行大屠殺,「或全城死,全營死,全寨死,全村死,全家死,或家死其半,子死其父,兄死其弟,妻死其夫,山骸川血,鬼哭人嚎」。「黃沙百草,一望淒然,偶有村落,寥若晨星」。

瀋陽、遼陽失守後,明朝舉國震驚,明熹宗與魏忠賢認為:熊廷弼守遼東一年,沒有什麼大過錯,剛換袁應泰,就一敗塗地,於是二次啟用熊廷弼任遼東經略。熊廷弼這次出山後,提出如下戰略部署:

一,集中遼東陸軍主力,扼守廣寧(遼寧北鎮),使之成為可戰可守的前沿基地,從正面與後金軍對峙,並牽制其主力行動。

二,以天津為基地,集中海軍主力,隨時準備經遼東灣,由遼河口北上,進擊後金控制下的遼陽。

三,在登州(山東蓬萊)建立艦船基地,集中一部水陸兩棲部隊,隨時準備經黃海、由鴨綠江口北上,襲擾後金以赫圖阿拉城為中心的腹心地區。

四,除以上三方面外,派游擊隊潛入敵後,進行擾亂、破壞。

看起來,如果按熊廷弼這套進行,那麼努爾哈赤肯定就完了,但事實上,如此配置需要二十萬有戰鬥力的部隊,本書第四章中,熊廷弼在奏折中都說了遼東軍隊的實情,這種軍隊豈能完成熊廷弼的戰略規劃?因此,實際上熊廷弼的戰略部署成了一紙空文。

拿下遼陽、瀋陽後,努爾哈赤開始對遼西發難了,廣寧成了他的首選。

廣寧巡撫是王化貞,他面對努爾哈赤,打算主動進攻,他說只要有六萬精兵就能蕩平努爾哈赤。但遼東經略熊廷弼卻不同意,熊廷弼主張集中力量堅守廣寧以控制遼西走廊,等後金軍疲憊時再反擊。於是兩人爭了起來,熊廷弼雖然是經略,節制遼東,但是他駐紮在山海關,實際上只能指揮山海關的明軍,而王化貞卻能指揮得動整個遼東的明軍,此外,內閣首輔葉向高、兵部尚書張鶴鳴、魏忠賢等都是王化貞的堅強後盾,所以熊廷弼根本無法讓僅僅在官位上是自己下級的王化貞聽招呼,於是只能按照王化貞的方案來。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十八日,努爾哈赤率軍五萬進攻廣寧。

面對努爾哈赤的兵鋒,王化貞佈置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三岔河。沿河呈一字形防線。

第二道,鎮武堡、西平堡、閭陽驛。呈品字形防線。

第三道,廣寧城的國字形城池防線。外圍兩道防線總兵力才三萬人,不可能擋住努爾哈赤。

相比之下,還是熊廷弼的方案可行,廣寧城牆堅固,附近有山可以作依托,對於善於野戰的後金軍來說,是可以挫敗其攻勢的,可惜熊廷弼沒有實權。

二十日,努爾哈赤對廣寧開戰,他迅速突破第一道防線。

二十一日,努爾哈赤進攻西平堡。羅一貫堅決抵抗,李永芳在城下招降,派使臣勸說,羅一貫說:「難道不知羅一貫是義士嗎?」隨後斬殺來使,並針鋒相對,在城上豎起招降旗,讓李永芳投降,因而遭到後金更猛烈的進攻。此時熊廷弼派劉渠來援,王化貞派孫得功、祁秉忠增援,三路會師前進。努爾哈赤分兵一半攔截援軍。

二十二日,劉渠率軍與後金軍交戰。八旗鐵騎拈弓搭箭萬箭齊發,明軍幾百人被箭鏃射傷,於是明軍紛紛舉起盾牌,此時孫得功卻大喊:「兵敗了!為何不逃,難道兄弟們不要性命嗎?」

打仗的時候,對於處弱勢的一方,如果有人喊一嗓子兵敗了,後果就會像家禽聽見鞭炮聲炸了窩一樣。孫得功邊喊邊逃,明軍迅速潰散。劉渠的坐騎被絆倒,他栽下來後慘遭殺害。祁秉忠身中兩刀、三箭而死,援軍三萬人全軍覆沒,孫得功僅以身免,他趁亂逃入廣寧城。

努爾哈赤在殲滅援軍後,集中兵力攻西平堡,後金軍用楯車撞城、豎雲梯攻城。羅一貫知道,不會再有援軍,不會再有希望,對於勝利,他已不再奢求。但他仍然決定堅守,因為他認為自己有這個責任,於是他下令堅決用火炮和弓箭抵抗,後金的死屍堆得與城牆齊平。激戰中,羅一貫的眼睛中箭,此時城內的士兵已放出了最後一支箭,發射了最後一枚火炮。後金軍一聽沒炮聲了,紛紛豎起雲梯登城,羅一貫對京城行叩拜禮,說:「臣力竭矣!」自刎而死。剩餘將士繼續抵抗,在城牆上短兵相接,在城里巷戰,肉搏廝殺,明軍全部戰死,血肉橫飛,屍橫遍野。羅一貫以三千人抵禦後金五萬人的進攻,殺敵七千人(據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為廣寧的陷落書寫了悲壯的一筆。

得知西平堡失守消息後,王化貞連夜督促加強防禦,然後就睡覺了。但還沒等他睡著,就聽見隨從大叫:「快跑!」王化貞跑出臥室,看見城內士兵百姓奪路而逃,於是也跟著跑了。到了城外,卻發現一個敵軍都沒有。這莫名其妙的一切,起源於兩個月前王化貞派孫得功勸降李永芳,而孫得功卻被李永芳策反成功。於是就有了前文他喊敗了的一幕,他這次逃回廣寧後將城門打開,於是有了城內的混亂。

隨後孫得功派人請努爾哈赤入城,努爾哈赤不信廣寧來得這麼容易。他率軍來到城外,讓大軍進城,他自己則在城外觀望,怕中伏兵。

此時孫得功帶著剃成豬尾巴辮子頭型的一幫人,吹喇叭,奏嗩吶歡迎努爾哈赤入城,努爾哈赤還是不信。幾十年戎馬生涯,使得努爾哈赤除了自己之外,不會相信任何人,幼年不幸的他只認可經過殊死搏殺後取得的勝利,勝利來之不易是常態,來得太容易的東西,往往並不應該屬於自己,所以努爾哈赤仍舊拒絕進城。

就在孫得功等人吹拉彈唱的同時,在廣寧居住的女真人也來迎接努爾哈赤,歡慶廣寧城「回到人民的懷抱」,可他仍半信半疑。畢竟這些女真人已經在廣寧城多年,是否歸化明朝都是未知數。

最後,努爾哈赤派自己的兒子們入城搜查,得報一切正常,他才放心進城了。努爾哈赤幾十年戎馬倥傯,到目前未嘗一敗,與他生性謹慎有很大關係,謹小慎微地周密計劃下一步的行動,而真到了危急時刻也敢於放手一搏,押上賭注,正是這種膽大心細的風格使得努爾哈赤每戰必勝,而政治與軍事的手段往往是不同的,就打仗而言需要的是心思細,而就搞政治而言需要的則是心胸寬,從而能得人心,這一點,都被努爾哈赤拿捏得恰到好處。

就在努爾哈赤進入廣寧城的同時,倉皇逃竄的王化貞與率軍五千來援的熊廷弼在大凌河相遇,熊廷弼說:「你不是說六萬大軍蕩平努爾哈赤嗎?現在如何?」王化貞臉紅了。

廣寧已經失守,該怎麼辦呢?王化貞想趁努爾哈赤立足未穩,奪回廣寧,熊廷弼說:「現在講這個為時太晚,只有護送潰逃民眾入關這一種選擇。」於是,他把手下五千官兵交給王化貞殿後,然後盡焚軍資,掩護廣寧城死裡逃生的難民撤退,遼人相隨逃入關內者有數十萬之多。當時正是隆冬時節,數十萬遼西難民,「攜妻抱子,露宿霜眠,朝乏炊煙,暮無野火,前虞潰兵之劫掠,後憂塞虜之搶奪,啼哭之聲,震動天地」。

本來,此時如果熊廷弼安排得當,仍可堅守錦州、寧遠等地,步步為營阻擊清軍。然而熊廷弼不知怎麼想的,一路撤回關內。至此,關外只剩寧遠一座孤城。朝廷斥巨資在遼西打造的各種戰備物資,不是被努爾哈赤搶走,就是被熊廷弼燒了。熊廷弼的做法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廣寧之戰戰敗後,明熹宗追究責任,王化貞由於魏忠賢的袒護沒被追究,熊廷弼則被斬首。本來能夠在遼東力挽狂瀾的第一個人物熊廷弼沒有死在沙場,連將功折罪的機會都沒有,就這樣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袁崇煥得知熊廷弼遇害後,作詩道:

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授夜談兵。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面如生。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苦失聲。(《哭熊經略》)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家貧資罄身難贖,賄賂公行殺有名。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備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壇善將兵。(《無題》)

至此,撫順清河之戰、薩爾滸之戰、開城鐵嶺之戰、沈遼之戰、廣寧之戰,明朝五戰五敗,明熹宗覺得既然在地面上要想擊敗努爾哈赤不太容易了,那就往地底下入手吧。他派人到房山金國陵墓群,欲挖斷後金龍脈,明軍把金國陵墓地面建築全部砸壞,然後掘開墓道、地宮,把完顏阿骨打的睿陵所依靠的九龍山的主龍龍脈(也就是最突出的一條山脊)的龍頭部分砍掉半截,在咽喉部位挖了一個洞,裡面填滿了鵝卵石。此外明熹宗還下令在金國陵墓群中建了多個關帝廟,想以關羽來壓住金國王氣,以關羽來鎮住阿骨打,在睿陵建牛皋墳一座,牛皋是岳飛部下抗金名將。打仗打不過敵人,刨人家祖墳,也可見明熹宗想像力非常豐富,你這輩子牛是因為你祖上陰德,我把你祖墳刨了,讓你的王氣無所依托,那你就敗了。起碼明熹宗是這麼想的。

得知祖墳被刨的消息後,努爾哈赤雷霆震怒,他率領八旗鐵騎兵鋒直指關外孤城寧遠,只有掃平遼東,才能殺進山海關,最終為父祖報仇,恢復女真先代帝王陵寢。然而在寧遠城下,四十三年戎馬生涯未嘗一敗的努爾哈赤的連勝腳步被一個書生終結。關於這場書生的勝利,有人說他幹掉努爾哈赤一萬七千人,也有人說他幹掉努爾哈赤五百人,甚至有人對這場戰役這個書生是否勝利都有所懷疑。這僅僅是針對這場戰役,對於這個書生將近四百年來的爭議更是從未停止,有人說崇禎因為殺了他而自毀長城,最終導致了明朝滅亡,也有人說,他殺毛文龍就像秦檜殺岳飛一樣,最終自毀長城,導致明朝滅亡。一個人身上兼具秦檜與岳飛的評價,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他一人,關於他,人們已經爭論得太多,現在就讓我們來還原他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