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清宮私房事兒 > 第四章 珠光寶氣 >

第四章 珠光寶氣

深宮中的女人不比尋常人家,普通人家的女人不僅要操持家務,還要為生計而奔波。皇帝的女人們就只有享受的份兒了,她們穿金戴銀,珠光寶氣,盡情享受世上的寶物。所以,女人們在深宮中梳頭、美容、養顏等等那些事兒,就成為她們的生活主業了。

1.女為悅己者容

駐容有術

後宮佳麗們深居簡出,極狹小的活動範圍內所能自主做的事情,就只有打扮自己,以使自己青春永駐。這樣,皇帝才能更多地關注自己,也才會有出頭之日。

六宮粉黛們一定會挖空心思鑽研此道,宮外投機之人也會將美容法寶獻進宮廷。此外,皇帝出於自己的考慮,也會極力支持后妃們打扮自己。

美容和養顏,坐在鏡子面前辛苦地打扮自己,是后妃們常做的功課。她們時刻關注自己和往常有什麼不同,是否有皺紋不經意地爬上來。因而,平時,她們就十分注意保養容顏。

遍查史料,終於發現了晚清慈禧太后美容的種種方劑和做法。慈禧皮膚歷來不白,膚質不細,為了嫩面、潤膚,達到增白、防皺功效,她採用了以下辦法(這些方劑均來源於清宮檔案):

宮粉:由米粉、益母草粉、珍珠粉加香料配製而成。慈禧入睡前,在臉、脖子、前胸、手臂上大量使用宮粉。

胭脂:由新鮮玫瑰花製成。每年五月,北京妙峰山的玫瑰專門進貢清宮,提煉成玫瑰油,再將玫瑰油加工成胭脂。

漚子方:由8味中藥研成粗渣,與3斤燒酒同煮,去渣留汁,兌上白糖、白蜂蜜、冰片粉、硃砂面攪勻即可。塗於臉部,有嫩面、滋養、潤膚功效。

玉容散:由白芷、白牽牛、白丁香(麻雀糞)、鷹條白(鷹糞)等16味中藥組成,可去除面部黑斑、粉刺、斑紋。用時,將散劑用水調和,搓搽面部,再用太平車在面部反覆滾動。

藿香散:由藿香葉、香白芷、零陵香、檀香、丁香、糯米、廣明膠等7味組成。可以通經絡,除面黑,增加皮膚彈性,潤膚香肌。

栗荴散:將栗子的內皮晾乾,研細面成散劑。使用時,用蜜調和塗於臉上。能袪雀斑,減少皺紋,光潔面部。

加味皂:在皂中加入檀香、排香草、廣陵香等香料,長期使用,可嫩面玉容。

護髮術有:

香發散:由14味中藥細研,加蘇和油拌勻,晾乾後再研成粉。梳頭時將香發散噴於發中,用篦子反覆梳理,頭髮蓬鬆、柔順,既可養發,又可防白。

菊花散:用9味中藥研成粗渣,加漿水煮沸後去渣,用藥汁洗髮。

抿頭方:由香白芷、荊穗、白殭蠶、薄荷、藿香葉、牙皂、零陵香、菊花8味中藥,加水同煮,冷卻後加冰片,可使髮質軟化,清神醒腦,防止脫髮。

長春益壽丹:由32味中藥製成,每早空肚,用淡鹽水送服,可防止發白。

固齒術有:

固齒刷牙散:由青鹽、川椒、旱蓮草、枯白礬、白鹽等組成,研成細粉,早晚漱口,可防止牙齒變黃。

固齒方:用生大黃1兩、熟大黃1兩、生石膏1兩、熟石膏1兩、骨碎補1兩、銀杜仲1兩、青鹽1兩、食鹽1兩、明礬5錢、當歸5錢、枯礬5錢。每天早晨以此散劑擦牙根,用冷水漱吐。當歸、杜仲養血補腎堅骨骼;石膏固齒;食鹽、明礬殺蟲解毒;大黃、石膏可消胃熱,止火牙痛,每日擦用齒固無搖。

此外,慈禧在日常生活中,還喜歡用茶水漱口,每次飯後,她都要嚼檳榔,長期堅持,可除掉牙酸,清除口腔腐氣。

慈禧對鏡簪花照片     

沐浴方:用宣木瓜1兩、薏米1兩、桑枝葉1兩、茵陳6錢、甘菊花1兩、青皮1兩、淨蟬衣1兩、萸連4錢。將以上配料和為粗渣,盛布袋內,熬水浴之。此方可清風散熱,平肝明目,又可殺菌,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其中蟬衣、薏米可加強散風熱、透風疹,能防治皮膚病。如果是在夏季,慈禧則喜歡用杭菊粉兌水沐浴,因為夏季炎熱,暑氣上升,使用杭菊水洗浴,能起到清心醒目的良好功效。

食補膳丸:

延年益壽丹:用茯神5錢、遠志3錢(肉)、杭白芍4錢(炒)、當歸5錢、黨參4錢(土炒焦)、黃芪3錢(炙焦)、野白朮4錢(炒焦)、茯苓5錢、橘皮4錢、香附4錢(炙)、廣木香3錢、廣砂3錢(仁)、桂圓3錢(肉)、棗仁4錢(炒)、石菖蒲3錢、甘草2錢(炙),共研細面,煉蜜為丸,成綠豆粒大小,硃砂為衣,一日3次,每次服2錢5分。對因思慮過度導致心脾受傷,營血虛少,進而並發失眠、健忘、眩暈、盜汗、飲食少、體倦有功效。方劉中桂圓、棗仁、遠志、茯神、當歸等補心養血;黨參、黃芪、甘草、白朮等,補脾生血;木香舒脾理氣,增強補氣生血功能;白芍,養陰補血,治血虧、月經不調;香附,解郁開氣;石菖蒲,開心利竅;橘皮,健胃利氣;廣砂,行氣破滯;茯苓,滲濕利竅。此方,擬於1880年。

五芝地仙金髓丹:由11味中藥加蜂蜜配製而成。服用百日後,可五臟充實,益氣生津,肌膚潤澤,延緩衰老。

平安丸:由9味中藥調配而成,即檀香、沉香、木香、白蔻仁、肉蔻仁、紅蔻、神曲、麥芽、山楂等。連服數日,消化有力,氣血旺盛,皮膚營養充足,面色逐漸紅潤。

保元益壽丹:用人參3錢、炒於術3錢、茯苓5錢、當歸4錢、白芍2錢(炒)、干地黃4錢、陳皮1錢5分、砂仁1錢、醋柴1錢、香附2錢(炙)、桔梗2錢、杜仲4錢(炒)、桑枝4錢、谷芽4錢(炒)、薏米5錢(炒)、炙草1錢,共研成極細的面,每次服用1錢5分,老米湯調服。主治血虛、血虧引起的精神不振,肢體疲倦,面色黃萎,飲食少,虛熱等症。人參補元氣,當歸生血養血;砂仁、香附、陳皮理氣,舒肝,化痰;谷芽、薏米和胃消食;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地黃清熱生津,甘草瀉火解毒。和為補血、理氣、調肝、健脾、清熱、保元、強健之功效。此方擬於1882年。

十全大補丸:人參2錢5分、白朮5錢(土炒)、當歸5錢、川芎5錢、白芍5錢、黃芪1兩(蜜炙)、茯苓1兩、肉桂1兩、熟地1兩、甘草2錢5分,共為研末,水疊為丸,每次服用1—2錢。此方主治血虛引起的精神不振,肢體疲倦,面色黃萎,飲食少。所用熟地,滋陰補血;當歸和氣生血,白芍斂陽益血,川芎調和血氣,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強胃,茯苓滲濕利竅,甘草補脾益氣,黃芪益氣,肉桂溫血,和為助陽,固衛,保元,大補秘方。此方擬於1884年。

這些美容健身之術,使得慈禧皮膚狀況有所改善,加上她富有心計,又擅唱南曲,終於引起了咸豐帝的注意,臨幸過後即懷孕生子,幸運之神終於向她招手了。

咸豐死時,她年方27歲,正是風華之年。她一面追逐權力,一面更加刻意地打扮自己。她甚至養成了喝人乳的習慣,將那些剛剛生產過的(一定是二胎,因為二胎的產婦奶水純正而旺足)相貌漂亮的旗人(只有旗人才放心)少婦弄進宮來,奶水旺足,供其服用,每天常用這樣的奶母就有3人。服用時,有時要加進少量珍珠粉。久而久之,慈禧的皮膚越發白皙。

香料的調製

關於宮中「香料」,《甄嬛傳》塑造的兩個人與之產生了關聯:一是安陵容親自調製香料,並且是個「香料」高手;二是最愛歡宜香的華妃。根據清宮檔案,清宮主位確有熟悉醫道之人,比如康熙、雍正、乾隆、慈禧,也有慈禧親自指導宮人配製胭脂的記載。可是,妃嬪們配製香料的檔案卻不見記載。究其原因,普通妃嬪們地位不高,其生活細節不會被記錄在檔;另外,這些人也不可能深諳香料的製作工藝。尤其是安陵容這種作為雍正帝的嬪御,約束甚嚴,並不敢在後宮大行其道。

據不完全統計,宮中女人每年光脂粉一項開銷不下四萬兩白銀,將香噴噴的胭脂裝在漂亮的盒子內,既實用又好看,后妃們樂此不疲。這些胭脂有自製的,也有從廣州進口的,還有外國使臣或公使夫人獻上的。六宮粉黛通過使用高檔脂粉,越發美麗動人。資料記載,光緒二十六年,隆裕皇后隨慈禧西逃時,倉促間,未帶脂粉盒,一路上沒有脂粉用,很不方便,直到太原、長安才命人到民間去購買。

清宮中曾有瑪瑙太平車傳世,其實是后妃臉部按摩器。按摩前,后妃們先用鷹糞、珍珠粉兌上乳汁,做成膏狀物,再將其塗於臉部,然後用太平車來回揉搓,不僅使其皮膚不易衰老,還會緩解面部疲勞。有時按摩,會在面部塗一些增白的膏劑,有利於皮膚白晰。

另外,清宮女人是否會使用香料呢?民間盛傳乾隆香妃體有異香,有專家考證,香妃自身不可能發出香味,極有可能是其隨身攜帶並大量使用香料,久而久之,香味滲透到了皮膚裡面,才散發出了奇異的香味。

又有人考證香妃之「香」,可能與一種沙棗樹有關。沙棗樹產於新疆,葉子為銀,花為金色,開花時芳香無比,沙棗樹素有「金花銀葉鐵幹幹」之稱。香妃入宮後,相傳她要在宮中種植沙棗樹,以解思鄉愁緒。乾隆依了她,種植大量沙棗樹,花香味熏染了香妃,從此她身上也帶有奇異的香味。

華貴護指

清宮后妃有留指甲的習慣,一般在大拇指、無名指和小拇指留有長長的指甲。這些長指甲極易折斷,尤其是在冬季,指甲脆弱。所以,太醫院的太醫們便為后妃們研製了軟化指甲的藥水,定時由宮女們伺候浸泡。不僅如此,為了美化和保護指甲,要製作漂亮的甲套,有金護指、銀護指、玉護指和棉護指,適用於不同季節:冬季,會用棉護指,裡面有棉;夏季用玉護指,玉石的質地會很涼爽;春秋季節,則使用金護指或銀護指。從慈禧太后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出她的指甲足有7寸長,不僅有華麗的甲套,還要塗進口的甲油,並有專門宮女按時伺候泡洗,宮中為她的指甲準備了一套專用工具箱,內有小刷子、小剪子、小刀子、小銼子之類。慈禧太后在1900年西逃前,怕暴露目標,狠心剪掉了自己多年養起來的指甲,當時還為此大哭了一場。

實際上,清代的女子們並不都留這種指甲。這麼長的指甲,會影響她們干家務,這對於務實的滿洲人來講是不現實的。而只有那些深宮中的女子,也包括王公貴族之家的女子們,為了顯示高貴的身份,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或許會留下這些指甲示人。需要強調的是,並非每一個女人都有留指甲的習慣;也並非每個皇帝都喜歡自己的女人留下長長的指甲,所以,影視劇中的女人護指有些藝術誇張的成分了。

2.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珍貴的金髮塔

好多電視劇導演都認為后妃是用太監來梳頭的。其實,像梳頭這種工作屬於細活,一般不會由太監來做,而是使用經驗豐富的宮女來完成。但是,晚清的慈禧太后確實使用過太監李蓮英梳頭,這應當是一個特例。

后妃除了日常活動以外,總愛在梳妝台前逗留。宮裡有專門的梳頭宮女或太監,他們侍候著這些女主們。除了梳好頭髮外,還要趁此時加深與后妃們的感情,講些宮外時新的話題,或是后妃感興趣的話題。

後宮的女人們梳下的頭髮,要加以保留,因為她們認為父精母血給予之物不可輕易扔棄。關於頭髮的重要性,《孝經》這樣記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至於明清之交,明朝的遺臣們面對多爾袞氣勢洶洶的剃髮令,也十分傷感和不願,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侯方域說:「身體髮膚,不敢毀傷,聖人之訓也」。這是漢族男人的態度,同樣,滿洲男人也是一樣,他們愛發如命,並不輕易剃去。至於男人髮式中剃掉前額頭髮,只是一種習慣而已。

滿洲女人遇有大喪事件,比如長輩去世,則要表達一種喪葬中的孝順之意,把頭髮披散開,剪掉耳邊的一綹頭髮,是以發代頭,表示殉葬先人之意。所以,清朝的男女,都非常珍視自己的頭髮。慈禧入葬時,就把她生前梳落的萬縷青絲隨葬地宮之中;而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皇太后去世後,乾隆帝為其鑄造了黃金塔,用來存儲孝聖皇太后梳落的頭髮,後人稱為金髮塔。

保存完整的金髮塔,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乾隆為其母製作金髮塔,靡費頗巨。當初,擬造高2尺1寸6分,但由於其中需供無量壽佛法身大,原高度容納不下,於是,再行加高到4尺6寸,用金數量頗為巨大。宮廷裡的承辦人員想方設法,把一份金冊、一枚金印、壽康宮茶膳房金器及所存盆、匙、箸等金器等盡行搜羅,共得黃金2300餘兩,仍不敷使用。於是,福隆安想出用白銀添鑄的辦法,乾隆允諾,將700餘兩白銀熔入其中,共有3000餘兩。承辦大臣由福隆安和和珅共同負責,職能部門有工部、戶部和內務府,具體操作施工由內務府造辦處負責辦理,互相監督,以防怠惰和剋扣。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勞動,金髮塔終於完工。金塔由下盤、塔斗、塔肚、塔脖、塔傘、日、月和松石瓔珞等部分組成。紋樣端莊,構圖完美。其中金塔內的盛發金匣是關鍵,乾隆帝從樣式到刻畫紋樣都一一過目。

清宮髮式

東西六宮中,每宮必有一處梳妝台。身份高的后妃會有十分高檔的梳妝台,梳妝台可以折疊,並配有各種小抽屜,可以裝進脂粉或梳具等物。梳妝台的質地有紫檀和紅木,有嵌螺鈿的,異常華美。梳具中,有各種質地,如黃楊木和象牙等類。梳具按盒裝,盒中按梳具形狀設置出各種凹槽,有梳門發、鬢髮、邊發等具,也有刷子和篦子,齒疏密不等,用途各異,每盒梳具總有十來件。

后妃梳頭時,為保持頭質柔軟而光亮,會使用頭油來護髮。如康熙歷次南巡時,各地大臣的貢單中就有「香頭油」「梳妝香油」等進奉。

流連在梳妝台前,有得意,有失意。失意的后妃會不時地歎氣,哀怨時光不饒人,年老而色弛。但她們很多人並不會因為顧慮皇帝喜新厭舊而離開梳妝台。相反,一旦她們認識到自己已經老了,就會更加刻意地裝扮自己,因為漫漫的人生餘路不會因為皇帝失寵而斷絕,生活還要走下去,直到人生盡頭。

清宮后妃的髮式,受封建禮數的約束,不可過分張揚和造次。但當外界廣泛流行時,也會很自然地將各種髮式流入宮中。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宮中后妃的髮式也會變化。主要有:

孩兒發:清代,無論男孩和女孩,都剃去周圍的頭髮,只留顱後發,編結成辮,盤於腦後。女子待成年後,開始蓄髮,縮髻。

知了發:乾隆、嘉慶時期,滿洲婦女時興頭頂盤發一窠,耳前兩旁作「雙垂蟬翼」式,形如知了,故此得名。

宮頭:盛行於光緒年間,其髮式為總全發於顱頂,束之以繩,復分兩縷,纏成兩把,再行加高,以樺皮桶2個,長約3寸,紅繩纏束,穿假髮套,以丁字形鐵叉穿桶中,布發於叉,構成兩硬翅,又加1尺左右長之扁方,縛令平立,兩翅余發雙搭扁方之上,交叉盤繞,塗以發油,余梢纏繞頭頂。發短則以假髮,外邊用紅繩圍上,再在上面插上各式花朵、簪、釵等。

軟翅頭:盛行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方法是綰全發於頭頂,束之以繩,再分成兩縷,各用紅繩纏成兩把,長約三五寸,雙垂於腦後,略呈「八」字形。咸豐、同治朝以後,其兩把結構由矮而高;由豎垂腦後,演變成橫臥頭頂。

高把頭:由軟翅頭演變而來。方法是綰全發於頭頂,用頭繩束住,再分成兩縷,用紅繩纏成細而短的兩把,用鐵叉支住,再在鐵叉上纏線。挽髮如雙角,作朝天馬鐙狀,頸後綴一燕尾髮髻。流行於旗人世家僕婦中。

旗髻:方法是綰全發於頭頂,盤成一圓髻,這種簡便的髮式,在出閣後的婦女中,均可梳之。

但若有事出門或喜慶大事時,則改梳莊重頭型。

大拉翅:盛行於光緒、宣統年間。其式為頂髮梳成圓髻,腦後發呈燕尾式,另以黑緞、絨或紗製成「不」字形皂板,稱為「頭板」。它的底部用鐵絲製成扣碗狀,稱為「頭座」。扣於頭頂髮髻上,並用發纏繞,使之固定。在頭板中戴彩色大絹花,稱為「頭正」,或「端正花」,並加飾珠、翠、玉簪、步搖和鮮花,或於右側綴一彩色長絲穗。

燕尾:清朝滿族婦女在梳兩把頭時,將腦後發左右分開,下成兩歧,梳成兩尖角燕尾式扁髻,垂於腦後,再用線縫製固結,以防其鬆散。開始時,燕尾窄小平攏,後來聳起且長。在清朝末年,市肆上甚至有賣假燕尾的,以比其長短。

3.金玉珠釵,滿目琳琅

德齡公主在《清宮二年記》中這樣記錄初見到的慈禧太后,「我們一眼就看見一位老太太,穿的黃緞袍上繡滿了大朵的紅牡丹。珠寶掛滿了太后的冕,兩旁各有珠花,左邊有一串珠絡,中央有一隻最純粹的美玉製成的鳳。繡袍外面是披肩。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比這更華麗、更珍貴的東西。這是一個漁網形的披肩,由三千五百粒珍珠做成,粒粒如鳥卵般大,又圓又光,而且都是一樣的顏色和大小,邊緣又鑲著美玉的瓔珞。此外,太后還戴著兩副珠鐲、一副玉鐲和幾隻寶石戒指。在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著三英吋長的金護指,左手兩個指頭上戴著同樣長的玉護指。鞋上也有珠絡,中間鑲著各色的寶石。」通過這樣的記述,我們可以想像到作為當時紫禁城中最尊貴而有權勢的女人是什麼裝扮和模樣。

朝冠之禮

宮中后妃的頭飾,在節日或重要場合要具朝冠,有嚴格的規定。朝冠有季節之分。皇太后、皇后的冬朝冠,其朱緯之上,周綴金鳳7只,每隻金鳳上飾東珠9顆,貓睛石1顆,珍珠21顆。冠後有一金翟,其上飾貓睛石1顆,珍珠16顆。翟尾垂珠,共五行,每行為兩段,每行大珍珠1顆,共垂珍珠302顆。中間有金銜青金石結1個,結上飾東珠、珍珠各6顆。末綴珊瑚。

皇貴妃、貴妃的冬朝冠,其朱緯上,周綴金鳳7只,每隻金鳳上飾東珠9顆,珍珠21顆。其冠後有一金翟,其上飾貓睛石1顆,珍珠16顆。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垂珍珠192顆。中間有金銜一青金石結,結上飾東珠、珍珠各4顆。末綴珊瑚。

妃的冬朝冠,其朱緯之上,周綴金鳳5只,每隻金鳳飾東珠7顆,珍珠21顆。其冠後有一金翟,其上飾貓睛石1顆,珍珠16顆。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垂珍珠188顆。中間有金銜一青金石結,結上飾東珠、珍珠各4顆。末綴珊瑚。嬪的冬朝冠,其朱緯之上,周綴金翟5只,每隻金翟飾東珠5顆,珍珠19顆。其冠後有一金翟,其上飾珍珠16顆。翟尾垂珠,三行二就,共垂珍珠172顆。中間有金銜一青金石結,結上飾東珠、珍珠各3顆。末綴珊瑚。

慈禧身穿珍珠披肩照

此外,皇子福晉、親王福晉、固倫公主、親王世子福晉、和碩公主、郡王福晉、郡主、皇孫福晉、皇曾孫福晉、皇元孫福晉、貝勒夫人、縣主、貝子夫人、郡君、鎮國公夫人、縣君、輔國公夫人、鎮國公女鄉君,輔國公女鄉君、民公侯伯夫人以下至七品命婦的冬朝冠在配珠,裝飾上各有區別,等級極其分明。

從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婦的夏朝冠,按《大清會典》的規定,皆以青絨製作。其冠頂、冠飾及垂絛、冠帶皆與其各自的冬朝冠制同。也就是說,除冠質之外,冬、夏朝冠其制相同。按《大清會典》的規定,每年於秋季始換暖朝帽,春季始換涼朝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