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 >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宋朝是一個有創辟的時代。其學術思想和文藝,都有和前人不同之處。

天下事物極必反,有漢儒的泥古,就有魏晉人的講玄學。有佛學的偏於出世,就有宋學的反之而為入世。

宋學的鉅子,當推周、程、張、朱。周子名敦頤,道州人。著有《太極圖說》和《通書》。其大意,以為無極而太極。注533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因其一動一靜,而生五種物質,是為五行,再以此為原質,組成萬物。人亦是萬物之一,所以其性五端皆具。注534但其所受之質,不能無所偏勝,所以人之性,亦不能無所偏。當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靜。張子名載,陝西郿(mei)縣橫渠鎮人。他把宇宙萬物,看成一匯。物的成毀,就是氣的聚散。由聚而散,為氣的消極作用,是為鬼。由散而聚,為氣的積極作用,是為神。所以鬼神就在萬物的本身,而幽明只是一理。氣是一種物質。各種物質相互之間,本有其好惡迎拒的。人亦氣所組成,所以對於他物,亦有其好惡迎拒,此為物慾的根源。此等好惡,不必都能合理。所以張子分性為氣質之性和義理之性,而說人當變化其氣質。周、張二子所發明的,都是很精妙的一元論。二程所發明,則較近於實行方面。二程是弟兄。洛陽人,大程名顥,小程名頤。大程主「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小程則又提出格物,說「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朱子名熹。他原籍婺(wu)源,而居於閩,所以周、程、張、朱之學,亦稱為濂、洛、關、閩。注535朱子之學,是承小程之緒的。他讀書極博,制行極謹嚴。對於宋代諸家之說,都有所批評,而能折衷去取,所以稱為宋學的集大成。但同時有金溪陸九淵,以朱子即物窮理之說為支離。他說心為物慾所蔽,則物理無從格起,所以主張先發人本心之明。大抵陸子之說,是為天分高,能直探本原的人說法的。朱子之說,則為天分平常,須積漸而致的人說法的。然正惟天分高,然後逐事檢點,不慮其忘卻本原;亦惟天分平常,必先使他心有所主。所以清代的章學誠說:朱陸是千古不能無的同異,亦是千古不可無的同異。以上所說,是宋學中最重要的幾個人。此外在北宋時,還有邵雍,則其學主於術數。南宋時,張栻(shi)、呂祖謙和朱熹,同稱乾淳三先生。注536祖謙喜講史學。永嘉的陳傅良、葉適,永康的陳亮,都受其影響。其說較近於事功。講宋學的人,不認為正宗。然實亦互相出入。宋學家反對釋氏。他們說「釋氏本心,吾徒本天」。而他們所謂天,就是理,所以其學稱為理學,尊信其說的人,以為其說直接孔、孟;而孔、孟之道,則是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相傳下來的,所以又稱為道學。後來的考據家,則謂宋學的根源,是《先天》、《太極》兩圖;而此兩圖,都是出於宋初華山道士陳摶(tuan)的,所以說宋學實出道家。注537又有因宋儒好談心性,以為實是釋氏變相的。然後一時代的學問,對於前一時代的學問,雖加反對,勢不能不攝取其精華;而學問的淵源,和其後來的發展、成就,也並無多大的關係,往往有其源是一,其流則判然為兩的。所以此等說,都無足計較。宋學總不失為一種獨立而有特色的學術。

清代的漢學家,對於宋學,排斥頗力。其實考據之學的根源,亦是從宋代來的。宋儒中如著《困學紀聞》的王應麟,著《日鈔》的黃震,都是對於考據很有功夫的。所以宋朝人對於史學,亦很有成績。自唐以後,正史必出於合眾纂修,已成通例。只有宋代,《新五代史》是歐陽修所獨撰;《新唐書》為修及宋祁所合撰。雖出兩人之手,亦去獨撰的不遠。司馬光修《資治通鑒》,自戰國迄於五代,為編年史中的巨著。朱子因之而作《綱目》,雖其編纂不如《通鑒》的完善,而其體例,則確較《通鑒》為優。注538袁樞又因《通鑒》而作《紀事本末》,為史書開一新體。馬端臨因《通典》而作《文獻通考》。其事實的搜輯,實較《通典》為備;而門類的分析,亦較詳。鄭樵包括歷代的史書而作《通志》,雖其編纂未善,然論其體例,確亦能囊括古今,刪除重複的。而二十略中,尤多前人未及注意之點。注539此外宋朝人對於當代的史料,搜輯之富,亦為他時代所不及。而史事的考證和金石之學,亦始自宋人。注540

唐朝雖為古文創作時代,其實當時通行的仍是駢文。至於宋朝,則古文大盛。如歐陽修、王安石、三蘇父子、曾鞏等,都為極有名的作家。宋朝人的駢文,亦生動流利,和唐以前人所作,雖凝重而不免失之板滯的不同。詩,亦於唐人之外,別開新徑。唐人善寫景,宋人則善言情。比較起來,自然是唐詩含蓄而有餘味。然而宋人亦可謂能開拓詩的境界,有許多在唐代不入詩的事物,至此都做入詩中了。詞則宋代尤推獨絕,南北宋都有名家。宋學家是講究道理,不注重詞華的。所以禪家的語錄,宋學家亦盛行使用。又其時平民文學,甚為發達。說話之業甚盛。後來筆之於書,就是所謂平話體的小說了。

印刷術的發達,是推動宋代文化的巨輪。古代的文字,書之於簡牘。要特別保存得長久的,則刻之於金石。不論金石和簡牘,總是供人觀覽,而非以為摹拓之用的。漢魏的《石經》,還是如此。但是後來漸有摹拓之事。摹拓既興,則刻之於木,自較刻之於石,為簡易而省費。據明代陸深所著的《河汾燕間錄》,說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五九年——敕天下廢像遺經,悉令雕板。這是我國印刷術見於記載之始。然當隋、唐之世,印刷之事,還不盛行。所以其時的書,還多是鈔本,得書尚覺艱難。至公元九八年,即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宰相馮道、李愚,才請令國子監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是為官家刻書之始。此後官刻和私人為流傳而刻,書賈為牟利而刻的就日多。宋以後的書籍,傳於世的,遠非唐以前所能比,就是受印刷術發達之賜。活字板是宋代畢昇(shēng)所創,事在仁宗慶歷中——公元一四一至四八年——其時字以泥制。到明代,無錫華氏,才改用銅製。注541

【註釋】

注533 無極而太極,就是說太極無從追溯其由來的意思。即太極亦是合陰陽兩種現象而立名,陰陽亦不過歸納各種現象的兩個觀念,並非實有其物。陰陽且非實體,無極太極,更不必說了。

注534 五端,謂仁、義、禮、智、信。漢儒五行之說,以仁配木,禮配火,信配土,義配金,智配水。

注535 濂溪,本在道州,即今湖南道縣,為瀟水的支流。敦頤後居江西廬山蓮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於湓江。敦頤即以其故鄉濂溪之名名之。學者因稱為濂溪先生。

注536 乾道、淳熙,宋孝宗年號。乾道自一一六五至七三年,淳熙自一一七四至八九年。

注537 《太極圖》為眾所共知,不必再說。邵子的《先天次序圖》如右:其圖以白處代《易經》的陽畫(--),黑處代易經的陰畫(--)。最下一層為太極,是不能分白黑的,圖上的白色,不作為白色看。第二層為兩儀。第三層為四象。至第四層則成八卦。合二三四三層觀之,其次序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又八卦的方位:舊說是離南,坎北,震東,兌西,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巽東南。邵子說:這是文王所改,是後天卦位。邵子所傳的圖,則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說這是先天方位,伏羲所定。案邵子的哲學,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如此遞推下去的。其《先天次序圖》,表現這種思想。其《卦位圖》,則贊成他的人說: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日生於東,月生於西;山鎮西北,澤注東南;風起西南,雷動東北;自然和天地造化相合。

注538 《通鑒》事實甚繁,苦於無從檢閱。司馬光因此另編《目錄》三十卷。然《目錄》與本書,分而為二;而小事《目錄》中又不能盡載,檢閱仍苦不便。朱子因此而創綱目之例。綱用大書,目用分注。要檢查的,只要看其綱就得了。《綱目》一書,朱子僅發凡起例,其編纂則屬之天台趙師淵。師淵編輯得不甚精善。所以考求事實的人,都據《通鑒》而不據《綱目》。但編纂盡善與否是一事,體例的善否,又是一事。論事實的考訂去取,《綱目》確不如《通鑒》之精,論體例則《綱目》確較《通鑒》為善。試取兩書,略一翻閱便知。

注539 二十略裡,《氏族》、《七音》、《都邑》、《草木》、《昆蟲》為略,是前此史志所無的。

注540 考證之學,如劉攽(bān)、劉奉世的《兩漢書刊誤》,吳縝的《新唐書糾繆》等。金石之學,如歐陽修的《集古錄》等。

注541 可參看孫毓(yu)修《中國雕板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