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林徽因全集 >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人民中國的首都北京,是一個極年老的舊城,卻又是一個極年輕的新城。北京曾經是封建帝王威風的中心、軍閥和反動勢力的堡壘,今天它卻是初落成的,照耀全世界的民主燈塔。它曾經是沒落到只能引起無限“思古幽情”的舊京,也曾經是忍受侵略者鐵蹄踐踏的淪陷城,現在它卻是生氣蓬勃地在迎接社會主義曙光中的新首都。它有豐富的政治歷史意義,更要發展無限文化上的光輝。

構成整個北京的表面現象的是它的許多不同的建築物,那顯著而美麗的歷史文物,藝術的表現:如北京雄勁的周圍城牆,城門上嶙峋高大的城樓,圍繞紫禁城的黃瓦紅牆,御河的欄杆石橋,宮城上窈窕的角樓,宮廷內宏麗的宮殿,或是園苑中妖媚的廊廡亭子榭,熱鬧的市心裡牌樓店面,和那許多壇、廟、塔寺、第宅、民居。

它們是個別的建築類型,也是個別的藝術傑作。每一類、每一座,都是過去勞動人民血汗創造的優美果實,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今天這些都回到人民自己手裡,我們對它們寶貴萬分是理之當然。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這各種類型、各個或各組的建築物的全部配合:它們與北京的全盤計劃整個佈局的關係;它們的位置和街道系統如何相輔相成;如何集中與分佈;引直與對稱;前後左右,高下起落,所組織起來的北京的全部部署的莊嚴秩序,怎樣成為宏壯而又美麗的環境。

北京是在全盤的處理上才完整的表現出偉大的中華民族建築的傳統手法和在都市計劃方面的智慧與氣魄。這整個的體形環境增強了我們對於偉大的祖先的景仰,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對於祖國的熱愛。北京對我們證明了我們的民族在適應自然,控制自然,改變自然的實踐中有著多麼光輝的成就。這樣一個城市是一個舉世無匹的傑作。

我們承繼了這份寶貴的遺產,的確要仔細的瞭解它——它的發展的歷史,過去的任務,同今天的價值。不但對於北京個別的文物,我們要加深認識,且要對這個部署的體系提高理解,在將來的建設發展中,我們才能保護固有的精華,才不至於使北京受到不可補償的損失。並且也只有深入的認識和熱愛北京獨立的和諧的整體格調,才能掌握它原有的精神來作更輝煌的發展,為今天和明天服務。北京城的特點是熱愛北京的人們都大略知道的。我們就接著這些特點分述如下。

我們的祖先選擇了這個地址

北京在位置上是一個傑出的選擇。它在華北平原的最北頭;處於兩條約略平行的河流的中間,它的西面和北面是一弧線的山脈圍抱著,東面南面則展開向著大平原。它為什麼坐落在這個地點是有充足的地理條件的。選擇達地址的本身就是我們祖先同自然鬥爭的生活所得到的智慧。

北京的高度約為海拔五十米,地學家所研究的資料告訴我們,在它的東南面比它低下的地區,四五千年前還都是低窪的湖沼地帶。所以歷史家可以推測,由中國古代的文化中心的“中原”向北發展,勢必沿著太行山麓這條五十米等高線的地帶走。因為這一條路要跨渡許多河流,每次便必須在每條河流的適當的渡口上來往。當我們的祖先到達永定河的右岸時,經驗使他們找到那一帶最好的渡口。這地點正是我們現在的盧溝橋所在。

渡過了這個渡口之後,正北有一支西山山脈向東伸出,擋住去路,往東走了十餘公里這支山脈才消失到一片平原裡,所以就在這裡,西倚山麓,東向平原,一個農業的民族建立了一個最有利於發展的聚落,當然是適當而合理的。北京的位置就這樣的產生了。並且也就在這裡,他們有了更重要的發展。

同北面的遊牧民族開始接觸,是可以由這北京的位置開始,分三條主要道路逼到北面的山嶽高原和東北面的遼東平原的。那三個口子就是南口,古北口和山海關。北京可以說是向著這三條路出發的分岔點,這也成了今天北京城主要構成原因之一。北京是河北平原旱路北行的終點,又是通向“塞外”高原的起點。我們的祖先選擇了這地方,不但建立一個聚落,並又發展成中國古代邊區的重點,完全是適應地理條件的活動。

這地方經過世代的發展,在周朝為燕國的都邑,稱做薊;到了唐是幽州城,節度使的府衙所在。在五代和北宋是遼的南京,亦稱做燕京;在南宋是金的中部。到了元朝,城的位置東移,建設一新,成為全國政治的中心,就成了今天北京的基礎。最難得的是明清兩代易朝換代的時候都未經太大的破壞就又在舊基礎上修建展拓,隨著條件發展。到了今天,城中每段街、每一個區域都有著豐富的歷史和勞動人民血汗的成績。有紀念價值的文物實在是太多了。

北京城近千年來的四次改建

一個城是不斷的隨著政治經濟的變動而發展著改變著的,北京當然也非例外。但是在過去一千年中間,北京曾經有過四次大規模的發展,不單是動了土木工程,並且是移動了地址的大修建。對這些變動有個簡單認識,對於北京城的佈局形勢便更覺得親切。

現在北京最早的基礎是唐朝的幽州城,它的中心在現在廣安門外迤南一帶。本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祿山和史思明向唐代政權進攻曾由此發動,所以當時是軍事上重要的邊城。後來劉仁恭父子割據稱帝,把城中的“子城”改建成宮城的規模,有了宮殿。九三七年,北方民族的遼勢力漸大,五代的石晉割了燕雲等十六州給遼,遼人並不曾改動唐的幽州城,只加以修整,將它升為“南京”。這時的北京開始成為邊疆上一個相當區域的政治中心了。

到了更北方的民族金人的侵入時,先滅遼,又攻敗北宋,將來的勢力壓縮到江南地區,自己便承襲遼的“南京”,以它為首都。起初金也沒有改建舊城,一一五一年才大規模的將遼城擴大,增建宮殿,意識地模仿北宋汴梁的形制,按圖興修。他把宋東京汴梁(開封)的宮殿苑團和其定(正定)的譚園木料拆卸北運,在此大大建設起來,稱它做中部,這時的北京便成了半個中國的中心。

當然,許多輝煌的建築仍然是中部的勞動人民和技術匠人,承繼著北宋工藝的寶貴傳統,又創造出來的。在金人達攻擄奪“中原”的時候,“匠戶”也是他們擄劫的對象,所以汴梁的許多匠人曾被迫隨著金軍到了北京,為金的統治階級服務。

金朝在北京曾不斷的營建,規模宏大,最重要的還有當時的離宮,今天的中海北海。遼以後,金在舊城基礎上擴充建設,便是北京第一次的大改建,但它的東面城牆還在現在的琉璃廠以西。

一二一五年元人破中都,中都的宮城同末的東京一樣遭到劇烈破壞,只有郊外的離宮大略完好。一二六○年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數次到金故中部,都沒有進城而駐驛在離宮瓊華島上的宮殿裡。這地方便成了今天北京的胚胎,因為到了一二六七年元代開始建城的時候,就以這離宮為核心建迫了新首都。元大都的皇宮是圍繞北海和中海而佈置的,元代的北京城使圍繞著這皇宮成一正方形。

這樣,北京的位置由原來的地址向東北遷移了很多。這新城約西南角同舊城的東北角差不多接壤,這就是今天的宣武門迤西一帶。雖然金城的北面在現在的宣武門內,當時元的新城最南一面卻只到現在的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所以兩城還隔著一個小距離。主要原因是當元建新城時,金的城牆還沒有拆掉之故。

元代這次新建設是非同小可的,城的全部是一個完整的佈局。在制度上有許多仍是承襲中部的傳統,只是規模更大了。如言門樓觀,宮牆角樓,護城河,御路,石橋,千步廊的制度,不但保留中部所有,且超過汴梁的規模。還有故意恢復一些古制的,如“左祖右社”的格式,以配合“前朝後市”的形勢。

這一次新址發展的主要存在基礎不僅是有天然湖沼的離宮和它優良的水源,還有極好的糧運的水道。什剎海曾是航運的終點,成了重要的市中心。當時的城是近乎正方形的,北面在今日北城牆外約二公里,當時的鼓樓便位置在全城的中心點上,在今什剎海北岸。因為船隻可以在這一帶停泊,鐘鼓樓自然是那時熱鬧的商市中心。這雖是地理條件所形成,但一向許多人說到元代北京形制,總以這“前朝後市”為嚴格遵循古制的證據。

元時建的尚是土城,沒有磚面,東,西,南,每面三門;惟有北面只有兩門,街道引直,部署井然。當時分全市為五十坊,鼓勵官吏人民從舊城遷來。這便是遼以後北京第二次的大改建。它的中心宮城基本上就是今天北京的故宮與北海中海。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滅了元朝,次年就“縮城北五里”,築了今天所見的北面城牆。原因顯然是本來人口就稀疏的北城地區,到了這時,因航運滯塞,不能達到什剎海,因而更蕭條不堪,而商業則因金的舊城東壁原有的基礎漸在元城的南面郊外繁榮起來。元的北城內地址自多曠廢無用,所以索性縮短五里了。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因衙署不足,又沒有地址興修,一四一九年便將南面城牆向南展拓,由長安街線上移到現在的位置。南北兩牆改建的工程使整個北京城約略向南移動四分之一,這完全是經濟和政治的直接影響。且為了元的故宮已故意被破壞過,重建時就又做了若干修改。最重要的是因不滿城中南北中軸線為什剎海所切斷,將宮城中線向東移了約一百五十公尺,正陽門、鐘鼓樓也隨著東移,以取得由正陽門到鼓樓鐘樓中軸線的貫通,同時又以景山橫亙在皇宮北面如一道屏風。這個變動使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成了全城南北的中心,替代了元朝的鼓樓的地位。這五十年間陸續完成的三次大工程便是北京在遼以後的第三次改建。這時的北京城就是今天北京的內城了。

在明中葉以後,東北的軍事威脅逐漸強大,所以要在城的四面再築一圈外城。原擬在北面利用元舊城,所以就決定內外城的距離照著原來北面所縮的五里。這時正陽門外已非常繁榮,西邊宣武門外是金中都末門內外的熱鬧區域,東邊崇文門外這時受航運終點的影響,工商業也發展起來。所以工程由南面開始,先築南城。開工之後,發現費用太大,尤其是城牆由明代起始改用磚,較過去土培所費更大,所以就改變計劃,僅築南城一面了。

外城東西僅比內城寬出六七百米,便折而向北,止於內城西南東南兩角上,即今西便門,東便門之處。這是在唐幽州基礎上遼以後北京第四次的大改建。北京今天的凸字形狀的城牆就這樣在一五五三年完成的。假使這外城按原計劃完成,則東面城牆將在二閘,西面差不多到了公主墳,現在的東嶽廟,大鐘寺,五塔寺,西郊公園,天寧寺,白雲觀便都要在外城之內了。

清朝承繼了明朝的北京,雖然個別的建築單位許多經過了重建,對整個佈局體系則未改動,——直到了今天。民國以後,北京市內雖然有不少的局部改建,尤其是道路系統,為適合近代使用,有了很多變更,但對於北京的全部規模則尚保存原來秩序,沒有大的損害。

由那四次的大改建,我們認識到一個事實,就是城牆的存在也並不能阻礙城區某部分一定的發展,也不能防止某部分的衰落。全城各部分是隨著政治,軍事,經濟的需要而有所興廢。北京過去在體形的發展上,沒有被它的城牆限制過它必要的展拓和所展拓的方向,就是一個明證。

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線

從元建大都以來,北京城就有了一個問題,不斷的需要完滿解決,到了今天同樣問題也仍然存在。那就是北京城的水源問題。這問題的解決與否在有鐵路和自來水以前的時代裡更嚴重的影響著北京的經濟和全市居民的健康。

在有鐵路以前,北京與南方的糧運完全靠運河。由北京到通州之間的通惠河一段,順著西高東低的地勢,須靠由西北來的水源。這水源還須供給什剎海,三海和護城河,否則它們立即枯竭,反成醞育病疫的水窪。水源可以說是北京的生命線。

北京近郊的玉泉山的泉源雖然是“天下第一”,但水量到底有限;供給池沼和飲料雖足夠,但供給航運則不足了。遼金時代航運水道曾利用高梁河水,元初則大規模的重新計劃。起初曾經引永定河水東行,但因夏季山洪暴發,控制困難,不久即放棄。當時的河渠故道在現在西郊新區之北,至今仍可辨認。廢棄這條水道之後的計劃是另找泉源。於是便由昌平縣神山泉引水南下,建造了一條的石渠,將水引到甕山泊(昆明湖)再由一道石渠東引入城,先到什剎海,再流到通惠河。這兩條石渠在西北部都有殘跡,城中由什剎海到二閘的南北河道就是現在南北河沿和御河橋一常。

元時所引玉泉山的水是與由昌平宿下經同昆明湖入城的水分流的。這條水名金水河,沿途嚴禁老百姓使用,專引入宮苑地沼,主要供皇室的飲水和栽花養魚之用。金水河由宮中流到護城河,然後同昆明湖什剎海那一股水匯流入通惠河。元朝對水源計劃之苦心,水道建設規模之大,後代都不能及。城內地下暗溝也是那時留下絕好的基礎,經明增設,到現在還是最可貴的下水道系統。

明朝先都南京,昌平水渠破壞失修,竟然廢掉不用。由昆明湖出來的水與由玉泉山出來的水也不兩河分流,事實上水源完全靠玉泉山的水。因此水量頓減,航運當然不能入城。

到了清初建設時,曾作補救計劃,將西山碧雲寺、臥佛寺香山的泉水都加入利用,引到昆明湖。這段水渠又破壞失修後,北京水量一直感到乾澀不足。解放之前若干年中,三海和護城河淤塞情形是愈末愈嚴重,人民健康曾大受影響。龍鬚溝的情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九五零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大力疏浚北京河道,包括三海和什剎海,同時疏通各種溝渠,並在西直門外增鑿深井,增加水源。這樣大大的改善了北京的環境衛生,是北京水源史中又一次新的紀錄。現在我們還可以企待永定河上游水利工程,眼看著將來再努力溝通京津水道航運的事業。過去偉大的通惠運河仍可再用,是我們有利的發展基礎。

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軸線的特徵

如上文所曾講到,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是逐步發展而來。它在十六世紀中葉完成了現在的特殊形狀。城內的全部佈局則是由中國歷代都市的傳統制度,通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元明清三代政治經濟實際情況而發展的具體形式。這個格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襲過去的一般的制度,一方面又由於所薦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條件相結合所產生出來的變化運用。

北京的體形大部是由於實際用途而來,又曾經過藝術的處理而達到高度成功的。所以北京的總平面是經得起分析的。過去雖然曾很好的為封建時代服務,今天它仍然能很好的為新民主主義時代的生活服務,並還可以再作社會主義時代的都城,毫不阻礙一切有利的發展。它的累積的創造成績是永遠可以使我們驕傲的。

大略的說,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內城,南半是外城,故宮為內城核心,也是全城的佈局重心。全城就是圍繞這中心而部署的。但貫通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道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我們可以從外城最南的永定門說起,從這南端正門北行,在中軸線左右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約略對稱的建築群;經過長長一條市樓對列的大街,到達珠市口的十字街。之後,才面向著內城第一個重點——雄偉的正陽門樓。

在門前百餘米的地方,攔路一座大牌樓,一座大石橋,為這第一個重點做了前衛。但這還只是一個序幕。過了此點,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這中間千步廊(民國初年已拆除)御路的長度,和天安門面前的寬度,是最大膽的空間的處理,襯托著建築重點的安排。這個當時曾經為封建帝王據為已有的禁地,今天是多麼恰當的回到人民手裡,成為人民自己的廣場!

由天安門起,是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到達中紋前半的極點,然後向北,重點逐漸退削,以神武門為尾聲。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著景山做了宮城背後的襯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點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遠距離重點的呼應。

由地安門,到鼓樓、鐘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中線不再向北到達牆根,而將重點平穩地分配給左右分立的兩個北面城樓——安定門和德勝門。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佈局,以這樣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

在中線的東西兩側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幹;東西單牌樓和東西四牌樓是四個熱鬧商市的中心。在城的四周,在宮城的四角上,在內外城的四角和各城門上,立著十幾個環衛的突出點:這些城門上的門樓,箭樓及角樓又增強了全城三度空間的抑揚頓挫和起伏高下。因北海和中海,什剎海的湖沼島嶼所產生的不規則佈局,和因瓊華島塔和妙應寺白塔所產生的突出點,以及許壇廟園林的錯落,也都增強了規則的佈局和不規則的變化的對比。在有了飛機的時代,由空中俯瞰,或僅由各個城樓上或景山頂上遙望,都可以看到北京傑出成就的優異。這是一份偉大的遺產,它是我們人民最寶貴的財產,還有人不感到嗎?

北京的交通系統及街道系統

北京是華北平原到蒙古高原、熱河山地和東北的幾條大路的分岔點,所以在歷史上它一向是一個政治、軍事重鎮。北京在元朝成為大都以後,因為運河的開鑿,以取得東南的糧食,才增加了另一條東面的南北交通線。一直到今天,北京與南方聯繫的兩條主要鐵路子線都沿著這兩條歷史的舊路修築;而京包、京熱兩線也正築在我們祖先的足跡上。這是地理條件所決定。因此,北京便很自然的成了華北北部最重要的鐵路銜接站。

自從汽車運輸發達以來,北京也成了一個公路網的中心。西苑南苑兩個飛機場已使北京對外的空運有了站驛。這許多市外的交通網同市區的街道是息息相關互相銜接的,所以北京城是會每日增加它的現代效果和價值的。今天所存在的城內的街道系統,用現代都市計劃的原則來分析,是一個極其合理,完全適合現代化使用的系統。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是任何一個中世紀城市所沒有的。我們不得不又一次敬佩我們祖先偉大的智慧。

這個系統的主要特徵在大街與小巷,無論在位置上或大小上,都有明確的分別;大街大致分佈成幾層合乎現代所採用的“環道”;由“環道”明確的有四向伸出的“輻道”。結果主要的車輛自然會彙集在大街上流通,不致無故地去竄小胡同,胡同裡的住宅得到了寧靜,就是為此。

所謂幾層的環道,最內環是緊繞宮城的東西長安街、南北池子、南北長街、景山前大街。第二環是王府井、府右街,南北兩面仍是長安街和景山前大街。第三環以東西交民巷,東單東四,經過鐵獅子胡同、後門、北海後門、太平倉、西四、西單而完成。這樣還可更向南延長,經宣武門、菜市口、珠市口、磁器口而入崇文門。

近年來又逐步地開闢一個第四環,就是東城的南北小街、西城的南北溝沿、北面的北新橋大街,鼓樓東大街,以達新街口。但鼓樓與新街口之間固有什剎誨的梗阻,要多少費點事。南面則尚未成環(也許可與東交民巷銜接)。

這幾環中,雖然有多少尚待展寬或末完全打通的段落,但極易完成。這是現代都市計劃學家近年來才發現的新原則。

歐美許多城市都在它們的彎曲雜亂或呆板單調的街道中努力計劃開闢成環道,以適應控制大量汽車流通的迫切需要。我們的北京卻可應用六百年前建立的規模,只須稍加展寬整理,便可成為最理想的街道系統。這的確是偉大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餘蔭”。

有許多人不滿北京的胡同,其實胡同的缺點不在其小,而在其泥濘和缺乏小型空場與樹木。但它們都是安靜的住宅區,有它的一定優良作用。在道路系統的分配上也是一種很優良的秩序。這些便是以後我們發展的良好基礎,可以予以改進和提高的。

北京城的土地使用——分區

我們不敢說我們的祖先計劃北京城的時候,曾經計劃到它的土地使用或分區。但我們若加以分析,就可看出它大體上是分了區的,而且在位置上大致都適應當時生活的要求和社會條件。

內城除紫禁城為皇宮外,皇城之內的地區是內府官員的住宅區。皇城以外,東西交民巷一帶是各衙署所在的行政區(其中東交民巷在《辛丑條約》之後被劃為“使館區”)。而這些住宅的住戶,有很多就是各衙署的官員。北城是貴族區,和供應他們的商店區,這區內王府特別多。東西四牌樓是東西城的兩個主要市場;由它們附近街巷名稱,就可看出。如東四牌樓附近是豬市大街、小羊市、驢市(今改“禮士”)胡同等;西四牌樓則有馬市大街、芋市大街、羊肉胡同、缸瓦市等。

至於外城,大體的說,正陽門大街以東是工業區和比較簡陋的商業區,以西是最繁華的商業區。前門以東以商業命名的街道有鮮魚、瓜子店、果子市等;工業的則有打磨廠、梯子胡同等等。以西主要的是珠寶市、錢市胡同、大柵欄等,是主要商店所聚集;但也有糧食店、煤市街。崇文門外則有巾帽胡同、木廠胡同、花市、草市、磁器口等等,都表示著這一帶的土地使用性質。

宣武門外是京官住宅和各省府州縣會館區,會館是各省入京應試的舉人們的招待所,因此知識分子大量集中在這一帶。應景而生的是他們的“文化街”,即供應讀書人的琉璃廠的書鋪集團,形成了一個“公共圖書館”;其中摻雜著許多古玩鋪,又正是供給知識分子觀摩的“公共文物館”。其次要提到的就是文娛區;大多數的戲院都散佈在前門外東西兩側的商業區中間。大眾化的雜耍場集中在天橋。至於騷人雅士們則常到先農壇迤西窪地中的陶然亭吟風詠月,飲酒賦詩。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以往北京的土地使用,的確有分區的現象。但是除皇城及它邊南的行政區是多少有計劃的之外,其他各區都是在發展中自然集中而劃分的。這種分區情形,到民國初年還存在。

到現在,除去北城的貴族已不貴了,東交民巷又由“使館區”收復為行政區而仍然兼是一個有許多已建立邦交的使館或尚未建立邦交的“使館”所在區,和西交民巷成了銀行集中的商務區而外,大致沒有大改變。近二三十年來的改變,則在外城建立了幾處工廠。

王府井大街因為東安市場之開闢,再加上供應東交民巷帝國主義外交官僚的消費,變成了繁盛的零售商店街,部分奪取了民國初年軍閥時代前門外的繁榮。東西單牌樓之間則因長安街三座門之打通而繁榮起來,產生了沿街“洋式”店樓型制。全城的土地使用,比清末民初時期顯然增加了雜亂錯綜的現象。幸而因為北京以往並不是一個工商業中心,體形環境方面尚未受到不可挽回的損害。

北京城是一個具有計劃性的整體

北京是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文物建築最多的城。元、明、清歷代的宮苑,壇廟,塔寺分佈在全城,各有它的歷史藝術意義,是不用說的。

要再指出的是:因為北京是一個先有計劃然後建造的城(當然計劃所實現的都曾經因各時代的需要履次修正,而不斷地發展的)。它所特具的優點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計劃性的城市的整體。那宏偉而莊嚴的佈局,在處理空間和分配重點上創造出卓越的風修,同時也安排了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系統,而不僅在它內部許多個別建築物的豐富的歷史意義與藝術的表現。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到北京城部署骨幹的卓越,北京建築的整個體系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繼續有傳統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貴的藝術傑作。這是我們對北京城不可忽略的起碼認識。

就大多數的文物建築而論,也都不僅是單座的建築物,而往往是若干座合組而成的整體,為極可寶貴的藝術創造,故宮就是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其他如壇廟、園苑、府第,無一不是整組的文物建築,有它全體上的價值。

我們愛護文物建築,不僅應該愛護個別的一殿,一堂,一樓,一塔,而且必須愛護它的周圍整體和鄰近的環境。我們不能坐視,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組壯麗的建築物遭受到各種各式直接或間接的破壞,使它們委曲在不調和的周圍裡,受到不應有的宰割。

過去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我們不同體系,不同格調的各型各式的所謂洋式樓房,所謂摩天高樓,摹仿到家或不到家的歐美系統的建築物,龐雜凌亂的大量滲到我們的許多城市中來,長久地劈頭攔腰破壞了我們的建築情調,漸漸地麻痺了我們對於環境的敏感,使我們習慣於不調和的體形或習慣於看著自己優美的建築物被摒斥到委曲求全的夾縫中,而感到無可奈何。

我們今後在建設中,這種錯誤是應該予以糾正了。代替這種蔓延野生的惡劣建築,必須是有計劃有重點的發展,比如明年,在天安門的前面,廣場的中央,將要出現一座莊嚴偉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幾年以後,廣場的外因將要建起整齊壯麗的建築,將廣場襯托起來。長安門(三座門)外將是綠蔭平闊的林甫大道,一直通出城牆,使北京向東西城郊發展。那時的天安門廣場將要更顯得雄偉美麗了。

總之,今後我們的建設,必須強調同環境配合,發展新的來保護舊的,這樣才能保存優良偉大的基礎,使北京城永遠保持著美麗、健康和年輕。

北京城內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讚美。但是一件極重要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它的產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歷史意義,是一個歷史現象辨證的發展的卓越標本,已經在上文敘述過了。至於它的樸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離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別提到。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鏈,我們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瓔珞了。

古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台——古代封建主的某些殿宇是築在高台上的,台和城牆有時不分——後來發展成為唐宋的閣與樓時,則是在城牆上含有紀念性的建築物,大半可供人民登臨。前者如春秋戰國燕和趙的叢台,西漢的末央宮,漢未曹操和東晉石趙在鄴城的先後兩個銅雀台,後者如唐末以來由文字流傳後世的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等。宋代的宮前門樓宣德樓的作用也還略像一個特殊的前殿,不只是一個僅具形式的城樓。

北京嶙峙著許多壯觀的城樓角樓,站在上面俯瞰城郊,遠覽風景,可以使人娛心悅目,舒暢胸襟。但在過去封建時代裡,因人民不得登臨,事實上是等於放棄了它的一個可貴的作用。今後我們必須好好利用它為廣大人民服務。現在前門箭樓早已恰當地作為文娛之用。

在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中,又有人建議用崇文門、宣武門兩個城樓做陳列館,以後不但各城樓部可以同樣的利用,並且我們應該把城牆上面的全部面積整理出來,盡量使它發揮它所具有的特長。城牆上面面積寬敞,可以佈置花池,栽種花草,安設公園椅,每隔若干距離的敵台上可建涼亭,供人游息。由城牆或城樓上俯視護城河,與郊外平原,遠望西山遠景或禁城宮殿,它將是世界上最特殊公園之一——一個全長達三九七五公里的立體環城公園!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這龐大的偉大的傑作?

人民中國的首都正在面臨著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市政建設高潮的前夕。解放兩年以來,北京已在以遞加的速率改變,以適合不斷發展的需要。今後一二十年之內,無數的新建築將要接踵的興建起來,街道系統將加以改善,千百條的大街小巷將要改觀,各種不同性質的區域將要劃分出來。

北京城是必須現代化的;同時北京城原有的整體文物性特徵和多數個別的文物建築又是必須保存的。我們必須“古今兼顧,新舊兩利”。我們對這許多錯綜複雜問題應如何處理是每一個熱愛中國人民首都的人所關切的問題。

如同在許多其他的建設工作中—樣,先進的蘇聯已為我們解答了這問題,立下了良好的榜樣。在《蘇聯陷區解放後之重建》一書中,蘇聯的建築史家N·沃羅寧教教說:“計劃一個城市的建築師必須顧到他所計劃的地區生活的歷史傳統和建築的傳統。”在他的設計中,必須保留合理的、有歷史價值的一切和在房屋類型和都市計劃中,過去的經驗所形成的特徵的一切;同時這城市或村莊必須成為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新計劃的城市的建築樣式必須避免呆板硬性的規格化,因為它將掠奪了城市的個性;他必須採用當地居民所珍貴的一切。

“人民在便利、經濟和美感方面的需要,他們在習俗與文化方面的需要,是重建計劃中所必須遵守的第一條規則。”

沃羅寧教授在他的書中舉辦了許多實例。其中一個被稱為“俄羅斯的博物院”的諳夫哥羅德城,這個城的“歷史性文物建築比任何一個城都多”。“它的重建是建築院院士舒捨夫負責的。他的計劃作了依照古代都市計劃制度重建的準備——當然加上現代化的改善。”……在最卓越的歷史文物建築周圍的空地將佈置成為花園,以便取得文物建築的觀景。若干組的文物建築群將被保留為國寶;……關於這城……的新建築樣式。建築師們很正確地拒絕了庸俗的“市儈式”建築,而採取了被稱為“地方性的拿破侖時代式”建築,因為它是該城原有建築中最典型的樣式。”“……建築學者們指出:在計劃重建新的諾夫哥羅德的設計中,要給予歷史性文物建築以有利的位置,使得在遠處近處都可以看見它們的原則的正確性。“對於許多類似諾夫哥羅德的古俄羅斯城市之至建的這種研討將要引導使問題得到最合理的解決,因為每——個意見都是對於以往的俄羅斯文物的熱愛的表現。”

怎樣建設“中國的博物院”的北京城,上面引錄的原則是正確的。讓我們向諾夫哥羅德看齊,向舒捨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