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蕭紅經典全集 > 附錄 蕭紅年表 >

附錄 蕭紅年表

1911年

6月1日(農曆五月初五),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現哈爾濱市呼蘭區)城內一個姓張的地主家庭,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改名張迺瑩。筆名有悄吟、田娣、蕭紅等。祖籍系山東莘縣。祖父張維禎是蕭紅的第一位啟蒙老師。祖母範氏,精明能幹,家中一切事務都由她做主。父親張廷舉,字選三,是張維禎的養子,畢業於黑龍江省立優級師範學堂。母親姜玉蘭是塾師之女,粗通文字。

1917年

7月9日(農曆五月二十一),祖母範氏病故,蕭紅搬到祖父屋裡去住。祖父開始口授其《千家詩》,開始接觸到中國古典詩歌。

1919年

1月初,三弟連富出生。

8月26日(農曆閏七月初二),母親姜玉蘭病故。

12月5日,父親再娶。

1920年

入呼蘭縣乙種農業學校(龍王廟小學)女生班上初小一年級。

1924年

初小畢業,秋季開學時,轉到北關初高兩級小學校女生部上高小一年級。

父親做主,將她許配給省防軍第一路幫統汪廷蘭的次子汪恩甲為未婚妻。

1925年

秋季開學,升入高小二年級。

1926年

暑期高小二年級畢業,因父親的反對和阻撓,沒能上中學。同父親的矛盾加深,父女關係緊張。

1927年

秋,在祖父支持下,考入哈爾濱東省特別區區立女子第一中學(原從德女子中學)初中一年級。其間,對美術和文學產生深厚興趣。

未婚夫汪恩甲從阿城吉林省立第三師範學校畢業,到哈爾濱市道外區基督教會創立的三育小學任教。

1928年

初中二年級。

3月15日(農曆二月初五),家裡大設宴席為祖父慶祝八十大壽。黑龍江軍界、政界要人馬占山、汪廷蘭、廖飛鵬以及地方上的頭頭腦腦都來為祖父祝壽。

11月9日,蕭紅參加了東北學生舉行的罷課示威遊行。

1929年

升入初三。

6月7日(農曆五月初一),祖父病故。

在參加學生愛國運動中結識哈爾濱法政大學學生陸哲舜,產生感情,向父親提出解除與汪恩甲的婚約,遭反對。

1930年

暑期初中三年級畢業。

張、汪兩家積極為其嫁娶做準備,陸哲舜為堅定蕭紅反抗家庭包辦婚姻、跟他一塊去北平讀書的決心,從哈爾濱法政大學退學,入北平中國大學。蕭紅到北平後入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附中高中一年級讀書。不久,即被家裡查出,兩人陷入困境。

1931年

迫於經濟的壓力,兩人不得已屈服,蕭紅回到了呼蘭家裡。父親擔心蕭紅再次出走,將其與家人送到張家大本營阿城縣福昌號屯住了七個月左右。

10月,蕭紅從阿城逃到哈爾濱,從此開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涯。後走投無路,與汪恩甲一起住進道外十六道街東興順旅館。

1932年

6月,蕭紅懷孕,臨產期近,汪恩甲卻不知去向。因欠下旅館高額債務,旅館停止飲食供應,天天來索債,並揚言要把蕭紅賣到妓院。

蕭紅給哈爾濱《國際協報》文藝副刊主編裴馨園寫信,向其求救,並因此結識青年作家蕭軍。兩人一見鍾情,互相愛慕。裴馨園、蕭軍等人給了蕭紅很大的幫助。

8月,松花江決堤,市區洪水氾濫,蕭紅在蕭軍的幫助下得以離開旅館,不久她住進醫院分娩,孩子生下後因無力撫養而送人。出院後,蕭紅與蕭軍住進道裡新城大街的歐羅巴旅館,開始共同生活。

11月,蕭紅、蕭軍搬到道裡商市街25號(今道裡紅霞街25號),有了自己的家。

1933年

3月,蕭紅參加了中共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同時,在蕭軍的影響下,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5月21日,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發表,筆名悄吟。以後,她便以悄吟做筆名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蕭紅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與蕭軍、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團體“星星劇社”中擔任演員,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

8月,長春《大同報》文藝週刊《夜哨》創刊,蕭紅作為主要撰稿人,在《夜哨》上發表了《兩個青蛙》、《啞老人》、《夜風》、《清晨的馬路上》、《八月天》等作品。

10月,蕭紅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自費在哈爾濱出版。蕭紅署名悄吟,蕭軍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東北引起了很大轟動。

1934年

《跋涉》帶有鮮明的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6月逃離哈爾濱,經大連乘船到達青島。在青島,他們住在觀像一路一號。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集中精力,勤奮寫作。

9月,中篇小說《生死場》(原名為《麥場》)完成。此間,他們與上海的魯迅先生取得聯繫,並得到魯迅的指導與鼓勵。

10月,由於青島局勢緊張,蕭紅、蕭軍處境危險。他們離開青島去上海投奔魯迅。到上海後,住在拉都路福顯坊411弄22號的二樓上。

11月30日,蕭紅、蕭軍與魯迅先生第一次會面。與魯迅先生的這次會面,對蕭紅、蕭軍來說意義十分重大。從此他們跟魯迅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12月19日,魯迅在梁園豫菜館請客,將蕭紅、蕭軍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不久,葉紫、蕭紅、蕭軍在魯迅的支持下結成“奴隸社”,並出版了“奴隸叢書”。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筆名蕭紅。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也因此一舉成名。

1936年

6月15日,魯迅、茅盾、巴金、以群等進步作家聯合簽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號召愛國文藝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創作優秀作品,為祖國解放,民族獨立而鬥爭。蕭紅是最初的發起人之一。

正當蕭紅、蕭軍在上海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文學創作比較順利的時候,二人在感情上出現了裂痕。這給蕭紅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與煩惱,使她情緒低落,直接影響了寫作。為了求得解脫、緩解矛盾,兩人決定用暫時的離別來彌補裂痕。

7月16日,蕭紅離開上海,隻身東渡日本。

旅居日本時,蕭紅過著寂寞、孤獨的日子,但她還是寫出了《紅的果園》、《孤獨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車上》、《家族以外的人》,以及詩歌《沙粒》等作品,並在國內的一些刊物上發表。

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噩耗傳到日本,蕭紅悲痛不已,她給蕭軍寫了一封信,寄托了對導師的深切懷念。

1937年

1月,蕭紅從日本回國,到上海後便去萬國公墓拜謁魯迅先生的墓。

3月,她寫下了《拜墓詩——為魯迅先生》,發表在4月23日的《文藝》上。

4月,蕭紅至北平,與老友李潔吾、舒群見面。不久,蕭紅又回到上海,和蕭軍的關係也有所好轉,參加了蕭軍編的《魯迅先生紀念集》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

7月7日,爆發了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

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在上海抗戰期間,蕭紅、蕭軍不顧危險,積極熱心地幫助日本進步作家鹿地亙夫婦躲過特務機關搜捕,保護他們安全轉移,脫離險境。

9月28日,蕭紅、蕭軍與上海的一些愛國文藝工作者撤往武漢。在武漢,他們結識了著名青年詩人蔣錫金,住進他在武昌水陸前街小金龍巷二十一號的寓所。不久,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來與他們同住。

面對民族危亡,蕭紅創作熱情高漲,揮筆寫下多篇以抗日為主題的作品:《天空的點綴》、《失眠之夜》、《在東京》、《火線外二章:窗邊、小生命和戰士》等。對宣傳推動人民抗戰起到積極作用。

1938年

1月,蕭紅、蕭軍和聶紺弩、艾青、田間、端木蕻良等人應民族大學副校長李公樸之邀,離開武漢到山西臨汾民族大學任教。蕭紅、蕭軍、端木蕻良在校擔任文藝指導員。

2月,臨汾形勢緊張,“民大”要撤到鄉寧,蕭紅、端木蕻良隨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來到西安。蕭軍先是留下,後經延安也來到西安。在西安,蕭紅、蕭軍正式分手。此時蕭紅已經懷孕。

4月,蕭紅與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漢。

5月,他們在武漢結婚。日軍逼近武漢,端木蕻良去了重慶。蕭紅獨自輾轉於漢口、重慶、江津之間。

年底,她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

1939年

1月,蕭紅又回到重慶。她應邀寫下了一些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有《記我們的導師》、《記憶中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生活散記》、《魯迅先生生活憶略》等。

冬天,蕭紅和端木蕻良搬到黃桷樹鎮上名叫“秉莊”的一座二層小樓。

1940年

1月底,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飛抵香港,住在九龍尖沙咀金巴利道納士佛台三號。

3月,蕭紅參加香港女校紀念三八勞軍籌備委員會在堅道養中女子中學舉行的座談會。

10月,應香港《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楊剛之請,為紀念魯迅逝世四週年,創作了啞劇《民族魂》。

12月20日,蕭紅在寂寞、苦悶懷舊的心情中,寫完了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呼蘭河傳》的完成,標誌著蕭紅文學創作已進入成熟時期。

之後,蕭紅在香港還寫出了長篇小說《馬伯樂》、小說《後花園》,散文《小城三月》、《北中國》,散文《骨架與靈魂》、《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九一八致弟弟書》等作品。

1941年

3月,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回國途經香港,特意到九龍看望病中的蕭紅。後來蕭紅聽從史沫特萊的建議到瑪麗醫院作全面檢查,才發現患有肺結核。

10月,住院治療。

11月底,因受醫院冷遇,蕭紅返回九龍家中養病。

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九龍陷於炮火中。當天,柳亞子到蕭紅住處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駱賓基護送蕭紅從九龍轉移到香港,住進思豪酒店。

1942年

1月12日,日軍佔領香港。蕭紅病情加重,被送進香港跑馬地養和醫院,因庸醫誤診而錯動喉管手術,致使病情嚴重惡化。

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駱賓基將蕭紅轉入瑪麗醫院。第二天,蕭紅精神漸復,她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1日,瑪麗醫院由日軍佔領,蕭紅又被送進紅十字會在聖士提反設立的臨時醫院。1月22日,蕭紅與世長辭,在戰火紛飛中,寂寞地離開了人間。

1月24日,蕭紅遺體在跑馬地背後日本火葬場火化後,葬於淺水灣。

5月1日,延安文藝界舉行蕭紅追悼會,在延安的作家及文化藝術工作者深切悼念蕭紅。1957年8月15日,中國作家協會廣州分會將蕭紅骨灰從香港遷到廣州銀河公墓,重新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