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拉薩,時光靜默如謎 > 來吧,秋的色彩 >

來吧,秋的色彩

在與望果節數次擦肩而過之後,一個月裡居然趕上了三次不同的望果節。

2006年,我站在薩迦縣城的山坡上,遠遠看到了在田里轉經的鮮艷人群,等到從山上跑過村莊,只見到了穿著新衣背著經書的一兩個人。活動已經結束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望果節。

每年的藏歷七八月間,青稞熟了,開鐮收割的前兩三天,村民便要舉行望果節以示歡慶豐收。因為各地的農事季節不一,像我這樣在七八月看到三次望果節,也算不得特別。偶然的是三次的內容全部不同,一次拔河抱石,一次騎馬射箭,一次是騎馬田間轉經。

望果節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望果意為繞地頭轉圈。藏語裡望指農日,果即轉圈,引申就是在田地邊上轉圈的日子。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確保糧食豐收向苯教教主請教。教主施旨,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手捧香爐、高舉幡桿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領路,領著持青稞穗或麥穗的本村鄉民繞地頭數圈後,把各種穀穗插在糧倉和神龕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身穿各色藏袍、腰繫彩綢帶的藏胞打著彩旗,畢恭畢敬地抬著青稞穗、麥穗紮成的豐收塔,塔上繫著哈達,敲鑼打鼓,唱著頌歌,繞地頭轉圈,祈求豐收。然後吃豐盛的野餐。節日一過,緊張的秋收勞作也就正式開始了。

不僅每個地方過節的時間不一,即使是形式,也是各有差異,但唯一的主題都是,期待和歡慶豐收。

尼木縣白麥村扎西平措,從19歲開始第一次抱起木板開始,就沒有停止過雕刻。普松鄉雖然是雕版之鄉,但是真正像平措這樣的高手卻也不太多。每天都坐在篷子裡雕版的格桑老人今天卻沒有心思展示他的手藝,兒子說他在惦記著一會去過望果節,這可真是意外的喜訊。於是,我興高采烈穿過山梁到草地上去過節。

車還在山岡上,就看到平素悄無人息的草壩上已經搭起了幾十頂彩色大帳篷,三個鄉的人拖家帶口盛裝而來。準備充分的就著拖拉機或是卡車運來了帳篷,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圍坐一圈,喝青稞酒,玩遊戲。簡單的人家就自己背著藏墊,拎著酥油茶,背著各式小點心,在陽光下草地上一坐,等待著拔河抱石遊戲開場。

雖然只是一個鄉的活動,但也有一頂專用的食堂帳篷,自助餐排隊領取,我們也被邀請加入到吃喝隊伍裡。每項活動吃喝玩樂都是重頭戲,比賽必須酒足飯飽才能開始。參加比賽的男人們都穿著盛裝,個個英武有力。眾人圍成一個圈,這一圈隨著人數和管理程度一會兒大一會小,比賽正式開始,才終於形成正式的觀眾圈。選手們在觀眾圈裡席地而坐,兩三個女人專門提著茶壺給這些選手們倒茶。用來比試力量的300斤巨石放在正中央。選手輪番上陣,有人只能讓它挪挪地兒,有的人更像是小品演員,以各種姿態引得全場笑聲不斷。真正能把石頭抱上膝蓋的僅有兩三個人,他們獲得的自然是歡呼與喝彩。

拔河是場團體賽,很難想見,幾時這種運動開始成了望果節或者其他藏地節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集體活動,有時候還是挺迷人的。

藏族人的聚會,永遠少不了喝茶、唱歌、跳舞和歡笑。

專程去貢嘎的鄉里過望果節,不是草原,是草原邊上的碎石場。鄉里也沒有自己養的馬了,騎手們騎的馬全是從山上有草的地方借來的。馬剛來自然有點認生,各種方向和氣質的奔跑,都有。身著古代武士服飾的騎手們,也不太可能像他們的先輩那樣自由而精準地騎馬射箭,在騎馬飛奔中伏身拾起地上的哈達。

但過程一樣的好看,選手每騎馬進行一個項目,來回奔跑三圈,就回到帳篷裡喝酒,進行儀式舞蹈。下馬大家站成一排,每個人的藏袍裡都帶著一個小酒碗,兩位阿媽給我倒上青稞酒,有一位先生在懷裡摸了半天可他的碗就是找不著,他很尷尬,大家很開心,好在最終還是給摸出來了。

我發現西藏的男人之間很喜歡手拉手,沒別的意思,就是拉著,只是現代的城裡人想得多,一看兩個男人手拉手免不了覺得奇怪。望果節上的騎馬射箭拾哈達,是這節日的高潮部分,烘托和鋪墊的細節,是男人們喝過酒之後手拉手歌唱舞蹈,好氣概,很復古,具有強烈的儀式感。

老人家們早就喝到了位,不管不顧背著個酒壺斜穿賽道,四周的人就在那兒笑。有兩位老哥長得簡直一模一樣,坐在拖拉機的後車廂裡,兩隻腳耷拉在空中,抖著。時時舉起酒杯,吱吱地來上兩口。你要穿過這臨時的大集市,總會有人招呼你去吃喝。

畢竟,還是有主演們在表演的——對,今天的主題是騎馬射箭,藏族人喜歡熱鬧,空場地裡,大喇叭聲傳出10公里開外,騎手們衝過來了,主持人開始展示他的幽默能力,但像我們這樣的外人,能聽懂的只有大家心領神會的歡笑聲。

第三次經歷的望果節才是奇妙,從當雄賽馬會返回拉薩的途中,突然看到隔著一道小河的青稞田邊一隊穿著古代武士服裝的騎行隊伍,領騎者騎著白馬手拿九宮八卦圖在前引領,馬奔跑的速度很快,隊伍一邊奔跑一邊傳來吟唱經文的聲音。而此時,全村的人正聚在一起煨起桑煙,等待著他們歸來。

1500年前最初的望果節,是人們為了祈求豐收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由手捧柱香和高舉經幡者引路,隨後由苯救巫師高舉纏著哈達的木樟(臧族稱「達達」)和羊腿作領隊,表示收地氣,祈求豐收。緊跟其後的是手持青稞穗和麥穗的村民繞著本村的土地轉圈,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然,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習俗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八世紀後期,寧瑪派在西藏屬興盛時期,人們在慶望果節時帶著一些寧瑪派的色彩。從14世紀開始格魯派佔據了各教派的領導地位,這一變化自然又影響到了望果節,人們背的經書、舉的佛像都和格魯派有關。

在青藏公路邊上的田野裡突然看到這樣的隊伍,自然是大喜過望,我們奔下車,奔下路基,跳過河溝,跌跌撞撞地穿過田埂,在山路邊上,終於與隊伍迎面相遇。最前面的騎白馬的人拿著九宮八卦圖沿著冰雹路(經常下冰雹的方向)走在最前面,緊跟其後的是咒師和幾個騎著馬的隨從,騎馬者穿著黃緞子袍,頭戴圓形紅穗的「索夏」(蒙古帽)。

他們騎著馬威武地從我身邊跑過,然後順著我來時的路,穿過青藏公路,再穿過青藏公路的地下通道,到了路的另一邊。隔著高高的鐵路,可以看到咒師在指定的位置停下來,聽到他念的咒經傳來,而其他人在騎白馬人的帶領下像古代人一樣高聲繞著田地轉。

也正是在鐵路邊上的空地上,燃起了幾堆桑煙,騎手們在煙霧中穿行,很得仙之靈氣。

不遠處,他們的青稞已經熟透,黃綠的青稞被綠色的草原包圍,這正是青藏高原最殷實的時節。

望果節,已開始聞得到食物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