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常識 > |建立在一本書上的國家| >

|建立在一本書上的國家|

英國評論雜誌《展望》(Prospect)七月份的封面專輯是《戈登·布朗:知識分子》。很誇張的標題,所以連這個專輯裡的好幾個特約作者都懷疑這位愛丁堡大學的政治學博士究竟算不算英國幾十年來第一個知識分子首相。為了說明此言不虛,他的一個前助手出來見證,表示當年親眼見過布朗與名滿天下的哈佛商學院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會面,聊他那著名的《國家比較優勢》理論。一場長談下來,波特教授赫然發現這個英國財相對這套理論的細節掌握得竟比自己還好。而這類會面,正是布朗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他總是定期約見各個領域的大牌學者,向他們當面討教自己的讀書心得。

不過有一點很奇怪,雖然布朗深受亞當·斯密及大衛·休謨等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但他對美國的保守主義卻情有獨鍾,甚至還想召集手下合寫一本大書,「一本可以描述整個英國的書」,因為他很羨慕「美國是個能夠用一本書去代表它所有價值觀和所有理念的國家」。

我說這個想法古怪,是因為它很不英國,英國從來就不是一個需要奠基文件的國家,也不可能有哪一本書總結得了它那紛雜、自由和散漫的思維習慣與社會傳統。

而美國的獨特,就在於它身為一個民主國家,卻活像一支「聖書的子民」(People of the Book),已經兩百多年了,它的大人物還動不動就要回到建國初期,引述先賢聖言來支持自己的言行,就和伊斯蘭國家的領袖老把先知掛在嘴上一樣。布朗欽羨的,大概就是這種把整個國家建立在一個由書與文獻構成的磐石上的傳統吧。

競逐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奧巴馬(Barack Obama),他學問或許不如布朗大,但好歹做過芝加哥大學的法律教授,所以寫起書來一點也不含糊。其近著《希望的無畏》(The Audacity of Hope)在一票職業政客的業餘寫作中真可說是出類拔萃,備受好評。看他這本書,你就能感到《獨立宣言》、《聯邦論》和美國憲法等奠基性文件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了。奧巴馬談任何話題,都不忘向這些「聖書」頻頻致意,似乎離了它們,美國人民的希望就不知該要著落何處了。對奧巴馬而言,這個聖書傳統是迷人的。「我們堅持這些真理是不證自明的,所有人生而平等,創造者賦予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尤其是生命、自由與對幸福的追求」,他說:「《獨立宣言》裡這簡單的幾句話是我們美國人的原點;它們不只描述了我們政府的基礎,更是我們共同信念的實質」。更迷人的是落實和追尋這個信念的方法:他曾為了選舉穿州過省,去過鄉村教堂,去過平凡人家的廚房,去過某個小鎮十字路口旁的商店;聽一個母親對戰場上兒子的思念,聽一個墨西哥移民工人想進大學的願望,聽一個快要退休的白領對未來日子的擔憂;而奧巴馬似乎真心相信,在美國「聖書」的引領之下,這一切都將找到答案。

用一本書去代表整個國家,這是所有政治家的終極誘惑,因為它看起來如此優美而簡單,就像早年的科學家想用一條公式去說明整個宇宙的誕生和演化。差別在於你用什麼方法去驗證這本書的真理,又用什麼手段去說服別人支持它。與利比亞等國家比較起來,要不是美國政客比較蠢,就是美國憲法還不夠說服力。你看奧巴馬還要跑遍全國,從底層由下而上,才能總結出美國憲法的永恆與偉大;其他人則根本只要好好地站在那裡說話就行了,全國上下自然會以歡呼聲證明「綠皮書」之類的真理。

至於中國,歷史長遠,當也不乏在一本書裡構想一個國家的努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英雄領袖想把王朝建立在最正確的聖典之上,又有多少文人想要把治亂興衰的原理總結在一本可作帝王寶鑒的名山巨業裡。可惜我最想看的,卻是一個亡國之君的不傳之書:「徽宗在金,嘗得春秋,披覽不倦,凡理亂興廢之跡,賢君忠臣之行,莫不採摭其華實,探涉其源流,鉤纂樞要而編節之,改歲鑰而成書」(俞樾《九九消夏錄》卷六)。

原題為「一個國家的聖書」,刊於《南方週末》2007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