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常識 > 投票(二) |不是民意的表達,而是民意的決定| >

投票(二) |不是民意的表達,而是民意的決定|

平均一個星期就會接到一次這樣的電話錄音:「你好,我們是××報業的調研中心,現正進行一次電話民意調查……」每一次我都立刻掛機。如果是真人打來的,我也總是有現成的理由拒絕:「對不起,我在媒體工作,按照問卷調查的常規,是不能接受訪問的。」

活在香港,有哪一個人沒碰到過這類調查?香港人每天都在發表意見,而且是對每一項事物都有意見。民意調查已經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這週日就是香港立法會選舉的投票日。據調查顯示,這一屆的投票率有可能會比上一次低。一位茶餐廳的茶客告訴我:「那是因為民意調查做得太多。既然我們的意見早就被反映過了,幹嘛還要去投票呢?」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教書時,一個學生的疑問:「如果民意調查做得夠科學,那種針對單項議題的公投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其實,各國大選的票站出口調查早就準確得漸漸迫近真實的選舉結果,會不會真有這麼一天,民調成為民主制度的主要工具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先繞個大彎,談談所謂的「網絡民意」。

近年來,內地許多政府部門紛紛在網絡上公開徵求人民的意見。各地各級官員領導,也不時上網會會網民,回答幾條網友提問。我真心相信,他們平常有空是會上網的,瀏覽各大論壇,看看熱議話題,觀察網友的思緒和傾向。這是不是件好事呢?當然是好事。只不過,所謂的「網友熱議」其實也可能是個迷思。網絡論壇裡往往是看的人多,留言的少;而且是極少。且以知名博客和菜頭為例,他說:「以我的Blog為例,日均訪問量是一萬個獨立IP,這意味著每天有一萬個人來訪問。在這一萬人裡,回帖發表意見的人有多少?平均每天不超過100帖,也就是說只有1%不到的人會參與討論。」如果仔細查看所有網絡論壇上最受追捧最受爭議的帖子,我們將不難發現部分網民其實都是沉默的潛水艇。他們來了,他們看見,但是他們不說話。潛水艇為什麼不浮出水面呢?有可能是覺得想說的話都已經被別人說完了,也有可能只是沒興趣,或者懶得打字。至於那些留了言的,不管他是片言隻語還是長篇大論,則一定是比較有情緒有意願也比較有閒的人。真能把後者的話當成前者的心聲,以部分網民的留言為全體網民的民意嗎?然而,我們還是很籠統地說「網民認為××××」。也許有一天我們真能找出一套工具去精準地分析網民留言,從裡頭萃取出全民的意志。也許有一天,民意調查的方法已經進步到了誤差極少極少的地步,不用投票,我們就知道選舉的結果。

即便如此,選舉還是必要的。因為投票和民調的分別不是技術上的,而是本質的。人的意見浮動不居,今天喜歡吃蘋果,說不定明天就愛吃橘子了。對於一項公共議題,剛開始,我可能有一個粗糙的感覺,所以我的反應也是初步的。等到後來消息更多,所知更全,我的立場可能就不同了。而民意調查總是發生在這個過程當中。至於投票,則是這個過程的決斷時刻。面臨一次投票,我必須很自覺地主動搜集資訊主動思考辨析,因為我知道它不是簡單的意見表達,而是一次決定性的抉擇。餐館點菜,餐牌剛到手,你大可以左挑右選自言自語,但是當侍者記下菜名轉身而去時,一頓飯的好壞就這麼定下來了。菜不好吃可以退回去,但選出來的人不理想,就只能等下回了。

馬英九現在的民意再低,台灣人也不能叫他隨便下台;當年英國首相布萊爾不顧高達七成的反對民意,悍然出兵伊拉克,英國人能奈他何?除非發動罷免,而那是另一次的決斷了。為什麼選票常被認為是「神聖」的?那是因為它是一個你必須承擔後果的決定,它不是你興之所至的一句感歎一則留言。「尊重民意」和「人民決定」的政治之不同,就在於前者的人民其實不必負責,後者的人民卻要背上千斤重擔。

尊重民意的施政當然很民主,但它和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恐怕還是不同的。所以我對那位聲稱不必投票的茶客說:你這週日還是要去投票的,除非你覺得不用負責的人生真是幸福真是輕鬆,只想當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看客;又或者你認為代議政制還不夠民主,那麼就該站出來大聲要求更激進的民主實踐。

原題為「投票不只是為了表達民意」,刊於《南方週末》2007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