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常識 > 接班 |為什麼年齡是中國政治家的死線| >

接班 |為什麼年齡是中國政治家的死線|

看日本、英國、美國等幾份大報的社論,他們對於剛剛閉幕的中共十七大並沒有給出什麼特別的評價。相反地,香港傳媒則注意到了一個重點,那就是胡錦濤在新一屆常委亮相時特別介紹了「兩位比較年輕的同志」。

習近平與李克強的確是中國政壇的下一代,兩人都不過五十多歲的年紀,大家在這年紀的問題上看到的更是中國政界新老交替的常規化,未來的中國高層政治將會變得更制度化,更有常規可循,而且更注重權力來自職位而非個人威望的正常原則。既然如此,為什麼許多慣用懷疑眼光看中國的外國傳媒仍然不為當前的局面所動?仍然奢於給點掌聲呢?

說到年紀的問題,這可真是當今世界政壇的迷思,似乎大家都認同張愛玲的名言「成名要趁早」,覺得政治人物也是越小越好。俄羅斯總統普京固然年輕到了退任之後還要再當國會議員的地步,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過早退休」之後更是展開了政治生涯的第二春。這些領袖級人物的經歷似乎證明了越年輕就越有活力越有創意,因而也越容易得到人民歡心的說法。難怪法國和英國現任內閣班子裡也不少四十出頭甚至三十多歲的「小伙子」,而下屆英國首相的熱門人選大衛·卡麥隆更是剛到四十歲的「娃娃臉」。

在這平均壽命拉長、人口漸漸老化的時代,世界政壇卻出現了年輕化的異象,這是為什麼呢?許多人呼籲延遲退休年限,再看一下這些國家的政治環境,我們就會發現其背後的動力可能是年輕選民普遍的政治冷漠和逐年下降的投票率。所以許多政黨為了得到青年的認同,爭取他們的選票,就紛紛推出了年齡和他們相去不遠的新星,好把他們拉回票站。

其實,一個政治人物的能耐與他的年紀實在沒有什麼必然關係,日本史上最年輕的首相安倍晉三的短命任期就是個反面示範。年輕確實是賣點,但它不一定就是優點。綜觀這些產生了不少青年領袖的國家,它們和中國最大的不同是對從政者的年齡往往不設上限,反而只有下限。例如美國,你起碼要到了三十五歲才有資格競選總統,因為一國大任無論如何也不能交到乳臭未乾的小子肩上吧?可是你若有辦法贏得人民的信任,讓他們覺得你老當益壯,你甚至可以像傳奇性的參議員特爾曼(Strom Thurmond)那樣一幹幹到一百歲。換句話說,年紀在今天的選戰裡可能是耀目的招牌,爭論的話題,但是在制度上,只有選票是老大。

中國政治的接班問題漸漸制度化了,但那些外國傳媒卻看不到。

原題為「政治人的年紀」,刊於《南方都市報》200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