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民主的細節 > 托克維爾的那場旅行(12) >

托克維爾的那場旅行(12)

從美國民眾對權利杯弓蛇影的態度來看,美國的*之所以比某些國家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普通民眾在不斷通過自己的行動去激活它。制度就像是錢,如果沒有人去"花"它,那麼它就什麼都不是,不過是一堆廢紙。而不斷"消費"這些"錢"的習慣,則是文化。如果不是美國公民200多年來一直在代代相傳這種權利的"消費"文化,美國的開國之父們寫下的憲法再美輪美奐,今天肯定也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了。

民眾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和實踐公共責任,不僅僅能增加一個制衡的維度,從而使政治決策更加理性,而且是一個增強社會凝聚力的過程:正是在一次次的"參與儀式"中,公民一次次地肯定自己在這個政治社區裡的成員身份,從而增加對社會的認同感。若是讓認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的亞里斯多德來看,公民的參政責任甚至不僅僅是為了完善政治或者社會,而是為了完善個人自身----公共生活中對善、對真、對理性的追求,是個體自省和提升的必經之路。07年夏天《時代》雜誌曾經發表一篇文章"MeGeneration",指出中國當代的年輕人大多注重個體生活,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此文曾經在網上引起一陣討論,有些年輕人忿忿地指出:"我就是不關心政治怎麼了!"我不想說這種在中國普遍存在的論調是"不道德的",但我想說,它是"不自然的"。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媽媽買菜,爸爸洗菜,姐姐做飯,哥哥洗碗,妹妹掃地,但有一個弟弟卻說:"我就是不關心做飯怎麼了!"一件事情明明與每個人都有關係,但卻非要說它跟自己沒有任何關係。我只能說,在今天的中國,有太多的制度和文化障礙遮蔽了公共生活的自然狀態。

說美國人"權利意識"強烈,對自己的言論、*、結社等"天賦*"斤斤計較,並不難理解,這合乎美國人個體主義的一貫形象。而美國政治文化的另一面,同樣重要的一面,卻常常被忽略,這就是美國社會的"公民責任意識"。很多普通美國人為蘇丹達福爾難民發出吶喊、為"全球變暖"奔走呼告;"消費者行動主義"運動是民間自發的消費者運動,目的是保護世界各地血汗工廠裡的工人利益以及窮國農民的經濟利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美國現在的慈善捐款中,私人個體捐款占總額的83%(中國不到20%)-----中國人常常嘲笑美國人小氣,跟朋友吃飯從不請客,但"小氣的美國人"人均稅後收入的用於慈善捐款,而大方的中國人人均捐款額為人均收入的;一半的美國人都從事過志願者服務活動;很多人為了動物權利而變成素食主義者;每次選舉年,都有無數普普通通人走街竄巷地"做群眾工作"……就是說,在美國的政治文化中,參與意識、公益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

現在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運用自己的權利,為自己的權益而抗爭,這當然是一個重大進步。但是,只掌握了"權利意識",而沒有掌握"責任意識",只是學會了*精神的"皮毛"。事實上,當一個社會的公民還僅僅停留在為"自己的利益"而鬥爭的階段,它的*制度肯定還是夾生的。一個真正牢固的*制度,需要的不僅僅是"當我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我要堅決捍衛自己的權益",而是"當我的權益受到侵害,你要堅決捍衛我的權益;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我要堅決捍衛你的權益"的責任共同體意識。只有這種共同體意識,才能真正激活*,否則各個利益群體各自為政,也許可以因為力量對比而形成暫時的妥協,卻沒有共同的理念將整個社會凝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