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的旅行方式 > 英國倫敦一間展廳:宿命 >

英國倫敦一間展廳:宿命

每個中國孩子都在歷史課上聽說過,中國有許多上好的古董,現在都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裡。也許,這就是在大英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館的中國館裡,有超過一半的參觀者都是中國人的原因吧。

學生模樣的年輕人,握著日本產的數碼照相機,背著美國產的雙肩書包。也有人帶來了自己的金髮男朋友,手拉著手。大英博物館裡,陳列著無數好東西,希臘的神廟,伊拉克的巨型浮雕,埃及最好的木乃伊,人們匆匆經過中國館,朝它們去。而中國孩子,則拐進了中國館。他們來看在中國已看不到了的好東 西。

走近他們,就能聽到他們用中文輕聲驚呼:“這就是被八國聯軍從圓明園搶去的《女史箴圖》嗎?”歷史書上提到過這件事,所以都還記得。但是,這幅畫卻不是。《女史箴圖》被藏在博物館斯坦因密室的西牆上。只有一個中國學者親眼看到了它,還是偶爾。

“這就是被那個叫什麼的英國人從敦煌砍去的佛頭嗎?”大英博物館的確有個斯坦因室,一百年前,當斯坦因將敦煌文物捐給大英博物館,就成立了斯坦因室。但很少有人能確認這個佛頭就是那具如今站在敦煌風沙中的那個無頭佛身的。

中學歷史課本上提及的那些悲傷的故事,就這樣,在萬里之外的英國,模模糊糊地從少年時代匯考的回憶中躍起。

“聽說圓明園根本不是英國人先下手搶的,而是太監和宮女們先下手偷,後來老百姓和古董販子再連偷帶搶,最後英國人才下手。”有人說。

“聽說敦煌的雕像根本沒有足夠的錢保護,過不了幾年,就要關閉洞窟。那時候,要看一眼敦煌的雕像,只能跑到倫敦來。”有人說。

“聽說大英博物館裡有兩萬多件中國文物,可是大多數都不展出,好多連修都沒修好,就在庫裡存了一百年。”有人說。

這些歷史課本上不曾提到的壞消息,拖在歷史故事的身後,如同遺腹子。

這些在玻璃櫃子前竊竊私語的中國孩子,是些好孩子,也是些可憐的孩子。他們一定願意從容地生活和學習,像地道英國孩子,並在假期時去博物館閒逛,但終於還是不能。他們的生活裡有一種宿命的沉痛和尷尬,即使被人混淆為日本人和美國華裔,也無法擺脫。也許在中國時,他們還未曾意識到,要到了英國,宿命的陰影才籠罩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