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悲傷與理智 > 三三 >

三三

趁他們查驗標籤的時候,親愛的讀者,請允許我直截了當地告訴你一些事情,不帶有作者的任何干預。哈羅德·阿德裡安·魯塞爾·菲爾比(他的英國好友都稱他為「金」,他的俄國好友們更是如此,在俄國,這個綽號不會讓人聯想到「吉卜林」,反倒是一個嶄新的蘇聯名字,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尤其流行,因為它恰好是「青年共產國際」的首字母組合詞[27])生於印度的安巴拉,出生時間是一九一二年,郵票上標明的年代是正確的。其父哈里·聖約翰·菲爾比是英國一位傑出的阿拉伯學家和探險家,後皈依伊斯蘭教,成為某國國王伊本·沙特[28]的顧問。他的這個孩子後在威斯敏斯特學校和劍橋的三一學院接受教育,他在那裡研讀歷史和經濟,並成為學生團體「使徒團」的成員。在劍橋畢業後,他成為倫敦幾家出版物的自由撰稿人,他以這一身份於一九三七年前往西班牙報道該國內戰,稍後被《泰晤士報》僱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成為該報戰地記者。在一九四年,人們對這位二十八歲青年的瞭解實際上僅限於此,他在此時被軍情六處(神秘的英國秘密情報局反偵查分支機構)招募,負責反共諜事務。這大約是他主動請纓的結果。他在戰爭期間晉陞很快,常駐伊斯坦布爾,一九四六年開始掌管針對蘇聯的反偵查機構。這是一個重要職位,而他只做了三年就離開了,因為他被任命為英國駐華盛頓使館的一秘,也就是說,他成了英國秘密情報局和美國中央情報局之間的主要聯絡員,在華盛頓,除了其他收穫外,他還成為美國中央情報局反偵察局的頭領詹姆斯·安格萊頓[29]的好友。就總體而言,他仕途輝煌。由於戰時的表現,他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深受外交部和新聞界諸位先生的敬重,甚至有望成為英國秘密情報局的掌門人。在一九五一年,他的同事和長官對這位三十九歲男人的瞭解實際上也僅限於此,此時發生了一件相當意外的事件。他在劍橋時即已結交的兩位老友——蓋伊·伯傑斯[30]和唐納德·麥克林[31]——被發現是蘇聯間諜,他倆逃到了蘇聯。更糟糕的是,大西洋兩岸的相關人士均懷疑是菲爾比向他們兩人發出了警報。他遭到審查,調查者沒找到任何證據,但懷疑依然存在,他被迫退休。生活是無情的,最好的朋友可能會把你拖倒。包括外交部在內的許多單位均持這種態度。他返回新聞界,他畢竟才四十多歲,但調查仍在繼續。有些人始終不願放棄。一九五五年,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哈羅德·麥克米蘭[32]在下院所作的一次發言為菲爾比徹底洗刷了罪名。他恢復了一張白紙般的清白,並借助外交部淚眼汪汪的鼎力相助,獲得了一份駐外記者的工作,任《經濟學家》和《觀察家》駐貝魯特記者。他於一九五六年啟程前往該地,永遠告別了家鄉蘇塞克斯的石灰岩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