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京范兒 > 後記 >

後記

想寫一本叫《京范兒》的書,是三四年前的事情。當時拙作《京味兒》出版不久,受到不少像我一樣深愛北京的朋友們喜歡。同時,也為更多希望瞭解北京的朋友們推開了一扇窗。那扇窗的欞子上油漆已然斑駁,卻擦得乾乾淨淨,本色的木框光滑油潤,那是歲月的痕跡。窗戶後面走動著一群群普通的北京人,他們炒菜、做飯,走親戚、看朋友,過著簡樸卻講究的日子,享受著淡淡的人間煙火。

正是因為這本書,讓我結識了很多朋友。他們當中有土生土長的北京娃,有遷進來多少年的移居者,有偶爾到訪的外鄉客,也有對傳統充滿好奇的新生代。他們共同期待著能有一本涉及面更廣的書——關於北京的那點兒神髓,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僅限於吃食——展現著一個骨子裡的北京,一個誰都體會得到卻說不清楚的北京,一個真北京。

我想到了「京范兒」這個詞兒,想寫些個北京特有的精氣神,哪怕只是有那麼點兒意思。但,當我指端輕敲鍵盤的時候,發現我給自己出了道難題。因為我拿不準,到底什麼才是北京城特有的那種范兒。又是什麼最能彰顯北京人的風格,北京人的派頭,北京人的神采,北京人的品性。我越寫越覺得是「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在寫出近萬字後,只好放下。

轉眼又寫出兩本小冊子之後,我始終放不下這個心結。究竟什麼是京范兒?那紅牆碧瓦和青磚灰瓦之間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氣韻?使那麼多天南海北來的人只要在這兒住長久了,都能融進這特有的氣韻裡,舉止言談遵從了這兒的規矩和禮數,沾染上了京城的做派。於是,我默默想著,慢慢寫著。看見不緊不慢行走在胡同深處的街坊鄰居,聽見一陣陣清純透亮的京腔京韻,時光的指針重新劃過我的指端……

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太多朋友的支持。我永遠忘不了:中國書店的馬建農先生掰開揉碎地給我講解古舊書行;故宮博物院的秦明先生帶我實地考察御花園那塊琴磚;中華茶人協會的耿海先生陪我採訪茶莊老店員;古逸名莊的劉博先生給我示範怎麼架鳥;皇城小院的秦雪皓先生親自演示大、小德合勒的區別;正陽書局的崔勇先生幫我找到難覓的老書;還有書中提到的工藝美術大師張東昇先生、琴人王實先生……他們都是些最平常的北京人,生於斯,長於斯,和我一樣對這座古城充滿深情。基於這種共鳴,他們為我答疑解惑,幫我收集資料,陪我走街串巷考據舊物。正是帶著京范兒的他們幫我成就了這本《京范兒》,讓我有幸為著無限眷戀的北京做了一點點事。在此唯有由衷感謝!

更應該感謝的是我年邁的父親、母親。每當我請教那些陳年往事的時候,他們都不遺餘力地幫我慢慢回憶,繪聲繪色地仔細講解。這本書的每一個字,都飽含著他們的辛勞。爸、媽:謝謝您!

感謝中華書局的劉樹林老師,她幾經輾轉找到我,誠摯地向我約稿。至於我為什麼謝絕了眾多出版同人盛情邀約而選擇了中華書局,源於我個人的某種情結。作為編輯的我始終有一個夢想——夢想有一天,自己能夠在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各出一本書。在我心目中,這三家歷史悠久的出版機構象徵著品位,象徵著文化,象徵著出版人的追求。如今,這個夢就要實現了!借此機會真誠感謝那些曾向我約稿的朋友,也誠望能得到您的海涵。

這本書是否寫出了您和我心目中的京范兒?應該是沒有。畢竟,北京太大,太深,太美!凝聚了中華大地之精妙,孕育了七八百年的那種神髓,又豈是用文字能夠描述清楚的?所以只能說:獻醜了,您多包涵!

夢想有一天,自己能夠在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各出一本書。在我心目中,這三家歷史悠久的出版機構象徵著一種人文精神。如今,這個夢就要實現了!

崔岱遠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