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梧桐樹 > 菊 林 >

菊 林

導讀:

寫《菊林》等一系列文章時,豐子愷已步入暮年。他把筆觸伸回到了童年往事之中。雖然身邊是「文革」狂潮,但他的文字仍然驚人地保持了生活的瑣屑與溫情。這種極端年代的寫作,彷彿老藝術家留給塵世的遺言一般。

年輕時豐子愷就是一個溫厚、單純的人,到了老年,閱盡滄桑,越發沒有煙塵之氣了。《菊林》寫的是菊林小和尚的故事。每一段講他的一個方面,他的年輕、他的貪嘴、他的可愛和好心,每一段都不長。

文章的結尾:「抗戰勝利後我從重慶歸來,去憑弔劫後的故鄉,看見西竺庵一部分還在。我入內瞻眺,在廊柱石凳之間依稀彷彿地看見六歲的菊林向我合掌行禮。庵中的和尚不知去向,屋宇都被塵封。大概他們都在這浩劫中散而之四方矣。但不知菊林下落如何。」這裡有牽掛,有傷感,也有喟歎,但是,都付諸清風明月了。

我十三四歲在小學讀書的時候,菊林是一個六歲的小和尚。如果此人現在活著而不還俗,則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和尚了。

我們的西溪小學堂辦在市梢的西竺庵裡,借他們的祖師殿為校舍。我們入學,必須走進山門,通過大殿。因此和和尚們天天見面。西竺庵是個子孫廟,老和尚收徒弟,先進山門為大。菊林雖只六歲,卻是先進山門,後來收的十三四歲的本誠,要叫他「師父」。這些小和尚,都是窮苦人家賣出來的,三塊錢一歲。像菊林只能賣十八元。菊林年幼,生活全靠徒弟照管。「阿拉師父跌了一跤!」本誠抱他起來。「阿拉師父撒尿出了!」本誠替他換褲子。「阿拉師父困著了!」本誠抱他到樓上去。

僧房的樓窗外掛著許多風肉。這些和尚都愛吃肉,而且堂堂皇皇地掛在窗口。他們除了做生意(即拜懺)時吃素之外,平日都吃葷。而且拜懺結束之時,最後一餐也吃葷。有一次我看見老和尚打菊林的屁股,為的是菊林偷肉吃。

西竺庵裡常常拜懺,差不多每月舉行一次,每次都有名目:大佛菩薩生日,觀音菩薩生日,某祖師生日等等。屆時邀請當地信佛的太太們來參加。太太們都很高興,可以借佛游春。她們每人都送香金。富有的人家送的很重,貧家隨緣樂助。每次拜懺,和尚的收入是可觀的。和尚請太太們吃素齋,非常豐盛。太太們吃好之後,在碗底下放幾個銅錢,叫做洗碗錢。菊林在這一天很出風頭。他合掌向每位太太拜揖,口稱「阿彌陀佛」。他的面孔像個皮球,聲音喃喃吶吶,每個太太都憐愛他,給他糖果或銅板角子。她們調查這小和尚的身世,知道他一出世就父母雙亡,阿哥阿嫂生活困難,把他賣做小和尚。菊林心地很好,每次拜懺的收入,銅板角子交給老和尚,糖果和他的徒弟分吃。

抗戰勝利後我從重慶歸來,去憑弔劫後的故鄉,看見西竺庵一部分還在。我入內瞻眺,在廊柱石凳之間依稀彷彿地看見六歲的菊林向我合掌行禮。庵中的和尚不知去向,屋宇都被塵封。大概他們都在這浩劫中散而之四方矣。但不知菊林下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