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噪音 > 歷史性的長鏡頭 >

歷史性的長鏡頭

一個鏡頭可以有多長?一部電影最少可以用幾個鏡頭?俄國大導演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的《俄羅斯方舟》全片九十六分鐘只用一個鏡頭拍成,成了2002年世界各大影展的傳說,而且還創下影史上的兩個紀錄:一、最長的長鏡頭,二、第一部只用一個鏡頭的長片。如果你以為這一定是部鏡位固定、場景單一、演員只有三兩隻小貓的沉悶電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整部電影,沒錯,全是在聖彼得堡的冬宮(Hermitage)博物館裡拍攝,這可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家級大型博物館,而且攝影機穿梭全館三十三個展廳,走了一共兩公里多的路。兩千多名演員或著古裝,或著時裝,在一個個精雕細琢的背景之中演出得精準無誤。

有觀眾讚歎現今科技的厲害,因為以往的導演大師用長鏡頭的大有人在,只是過去用底片拍攝,每卷底片十分鐘,一套九十分鐘的電影最少需用九個鏡頭完成已是極盡。哪像今天的索科洛夫,有數碼攝像,只要電腦記憶量夠大,再長的鏡頭都不怕。也有人佩服場面調度和製作管理的功力。想想看,一部電影一口氣拍完,兩千多名演員真是一句台詞都不能說錯。而且拍到中途要是哪盞燈忽然暗了點,就算前功盡棄,得從頭再來了。但在這位俄國大導的心目中,這一切困難加上繁重的前期準備工夫都及不上後期剪接這麼叫人頭痛。他不承認自己是存心要製造紀錄,他竟然說只是厭倦了零碎磨人的剪接工作罷了。

《俄羅斯方舟》不只是一部炫耀製作難度的電影,其真正動人之處是它精妙地把冬宮博物館隱喻為俄羅斯歷史的諾亞方舟,裡頭曾經發生的歷史事件和各代皇室積累下來的藏品就是這隻大船要帶向未來的珍稀生命。

主線簡單,基本上就是鏡頭後的敘事者與一個不知何故從19世紀跑到當代的一個「陌生人」,結伴漫遊冬宮。但這個遊覽過程卻相當魔幻,數百年來的時空交錯重現。一會兒是前蘇聯時期三任博物館館長聚首談論秘密警察的迫害,一會兒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派人向沙皇求和的氣派場面。上一個展廳才見到西方遊人如鯽,一不留神進入一個窗戶盡碎的閣樓裡有人打造棺木,原來是希特勒大軍圍城時的慘烈景象。這二人一個活在今日,一個來自19世紀的維也納,相互教導對方所不知的歷史背景。他們的言語細碎而詩意,他們的身影時隱時現,恍若時間中的無形旅者。最妙的是那名陌生人自稱「歐羅巴人」,對這葉卡捷琳娜女皇傚法西歐興建的宏大皇宮議論不休,充分顯示俄羅斯數百年來圍繞著「是歐洲還是東方」這個問題的身份爭論與追尋。

最後一個場面至為驚人,歐洲最大的舞廳上逾千名貴族翩翩起舞,整個管絃樂團整齊地奏著馬祖卡舞曲,堂皇的水晶吊燈下正閃耀著俄羅斯帝國的最後輝煌。末了,曲終人散,老歐羅巴人不忍離開這舊歐洲的風光,獨余敘事者的鏡頭來到館外煙霧繚繞的蒼茫大海。看!一切都過去了,那段殘忍而又燦爛的三百年歷史乘著一葉方舟,消逝在這96分鐘的無限長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