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噪音 > 《V煞》啟示錄:人民力量萬歲 >

《V煞》啟示錄:人民力量萬歲

《V煞》(V for Vendetta,又譯《V字仇殺隊》)絕對是當年最振奮人心的電影。看到結尾倫敦國會大樓給炸得寸瓦不留的那一幕時,有些朋友差點忍不住眼淚,拍手喝彩。但是同樣一部電影,美國好些保守派影評人卻是破口大罵,說它「無知、愚蠢、膚淺」甚至「鼓吹恐怖主義」。為什麼《V煞》會惹來這麼兩極化的反應?為什麼憑《黑客帝國》揚名的沃卓斯基兄弟會製作出這麼一套娛樂性十足的電影,但又同時分化出兩批截然不同的觀眾呢?

電影的故事其實十分簡單,背景是不久之後的英國,百姓生活在法西斯式的高壓政權之下,凡是諷刺主政者的異議分子、同性戀,甚至伊斯蘭教徒都沒有好下場。秘密警察開著巡邏車滿街巡邏,看看誰敢違反宵禁令。每個人的電話、電郵以至於家裡晚飯桌上的對話,都嚴密地受到監聽審查。好音樂是禁曲,好書是禁書,政府卻由早到晚地透過國家電視台宣傳自己的威風,捏造有利於自己的新聞。

但是一個頭腦精明,身手如超人,總是戴上面具,名字叫「V」的人出現了。他劫持了國營中央台的頻道,呼籲國民一年後齊齊戴上和他一樣的面具衝上街頭,揭破這個虛弱政權的假面具。與此同時,他還準備了大量的炸藥,不斷暗殺黨政要人,像個恐怖分子。

《V煞》大可以放在《1984》等經典反暴政電影的傳統之內,本該是美國人最歡迎的類型片,但是它卻挑動了當前美國保守派的神經。一來是因為它把美國描繪成了一個由盛轉衰甚至陷入內戰的敗落強權,二來是它呈現出來的英國根本就是在影射布什政權的未來走向,以反恐和國安的名義不斷壓制異己,收緊人權;為此不惜虛構恐怖襲擊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但《V煞》更具殺傷力的地方,是它那滿溢的無政府主義,這一點恐怕是任何政府領導看了都要頭疼的。

但是人民的政府就用不著擔心了,因為《V煞》高舉的是人民力量。正如它的宣傳語,「人民不該害怕政府,是政府應該害怕人民」,終於推翻英國大獨裁者的,不是V和他的炸藥,而是成千上萬的百姓。V戴上面具這個設計的靈感,明顯來自有「新世代切·格瓦拉」之稱的馬科斯副司令(Subcomman-dante Marcos)。馬科斯是墨西哥東南部叛亂組織薩帕塔民族解放軍的領袖,也是個謎一般的人物。他不只為墨西哥印第安原住民奮戰,同時也反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環境破壞和貧富差距。他懂得行軍佈陣,更擅長用極富詩意與哲思的文章透過電郵向全世界散佈信息。他不只寫宣傳檄文,甚至還寫童話故事。

但到底誰是馬科斯呢?誰有這麼聰明的頭腦和漂亮的文筆?沒人知道,只有無窮的猜測和流言。他永遠戴著頭套,只露出炯炯有神的雙眼,但從不揭開頭套底下的面孔。因為他和他所有的同志都戴這種頭套,你分不出誰是誰就正好顯示他們有志一同背靠群眾,不搞個人英雄崇拜。更妙的是就算有一天他死了,也沒有人會真正發現,馬科斯的精神永遠長存於戴了頭套的同志身上。他就是薩帕塔解放軍,每一個薩帕塔解放軍都是馬科斯。

但要是沒有待燃的火藥堆,一根火柴又怎能燒起焚天的大火呢?如果不是飽經壓迫的人民已經走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縱使V再神通廣大,也煽動不了數以十萬計的倫敦市民公然抗命,走上了街頭。結局那一幕正是整部電影的高潮,幾十萬人披著和V一樣的黑色風衣,戴上和V一樣的面具,齊步走向荷槍實彈的軍隊,無畏無懼。反倒是帶著重裝武器的軍人一個個傻了眼,強權果然應該害怕人民。你們不是要抓通緝犯V嗎?來吧,眼前數十萬人都是V,數十萬人都是通緝犯。

也就是在這一幕,電影的個人英雄主義消融在群眾的力量之中,一部好萊塢商業大片神奇地徵召了墨西哥薩帕塔解放軍副司令馬科斯的策略,只要一個英雄蒙上了臉就等於所有蒙面的人都是英雄。還有比這個更形象化更成功地歌頌群眾力量的方式嗎?

《V煞》是個很好的標本,可以用來檢視最極端的思想如何暗度陳倉,潛入好萊塢的文化工業,暗自發動。一般以為,好萊塢不只是世界影壇的霸權,也是容不下丁點反動力量的保守文化大本營。正因為它慣常的保守心態,才更襯顯出《斷背山》那一點點的出格。好萊塢保守,是因為即使它的大片廠制度已經衰落了,但整套工業程序依然穩健運作,一切製片和營銷的預算與設計莫不緊緊地扣連著對大眾主流市場的估計。所以它的電影就算再怎麼反叛創新,依然不脫幾套早經實踐證明有效的公式。

《V煞》當然符合了許多公式:早在《黑客帝國》亮相過的武打特技,大規模的爆炸場面,扭曲但不失溫情的愛情關係和歷盡滄桑的超級英雄……甚至它的原名「V for Vendetta」也被中文翻譯馴化,變成了普通不過的《V煞》。因此,這部片子的原著漫畫作者艾倫·摩爾(Alan Moore)非常不滿本來更激進的東西不見了,而無政府主義者更開設網站批評它的溫和。

是的,《V煞》本來不該只是鼓吹人民推翻暴政的一般大片,它還有濃得化不開的無政府主義色彩。例如V噴在牆上的那個標誌:一個圓圈中間有個大大的V字,根本就是無政府主義圖騰的倒裝,把A反過來變成了V。普通商業電影的觀眾恐怕沒辦法從這些蛛絲馬跡裡解讀出更極端的思想主張,所以批評《V煞》過度溫和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我們也該看到在它流暢的劇情和華麗的視覺效果底下,《V煞》那股遮蓋不了的蠢蠢欲動的顛覆潛能:電視時事評論節目的名嘴是個不折不扣的騙徒,生產藥物的大企業是抹煞良心的奸商,一個越是吹噓自己穩如泰山的政權越是虛弱不堪,凡是打出國家安全至上旗號的政客其實都是禍國殃民的政客……你還可以繼續數下去。這一切「反動」訊息雖然不夠深入,可是卻隨著電影的通俗語言變得更有效,更容易深入人心。可見,即便是在森嚴的好萊塢,別有企圖的作者還是可以挾帶私貨過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