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只是眷戀這人間煙火 > 人生話題 >

人生話題

一、對人性的另一種解釋

對人性的一種解釋:人性是介於動物性和神性之間的一種性質,是對動物性的克服和向神性的接近。按照這種解釋,人離動物狀態越遠,離神就越近,人性就越高級、越完滿。

然而,這會不會是文明的一種偏見呢?譬如說,聚財的狂熱、奢靡的享受、股市、毒品、人工流產、克隆技術,這一切在動物界是絕對不可想像的,現代人離動物狀態的確是越來越遠了,但何嘗因此而靠近了神一步呢?相反,在這裡,人對動物狀態的背離豈不同時也是對神的褻瀆?

那麼,對人性也許還可以做出另一種解釋:人性未必總是動物性向神性的進步,也可能是從動物性的退步,比動物性距離神性更遠。也許在人類生活日趨複雜的現代,神性只好以樸素的動物性的方式來存在,回歸生命的單純正是神的召喚。

二、靈魂的來源是神秘的

我相信,靈魂和肉體必定有著不同的來源。我只能相信,不能證明,因為靈魂的來源是神秘的,而一切用肉體解釋靈魂的嘗試都過於牽強。

有時候我想,人的肉體是相似的,由同樣的物質組成,服從著同樣的生物學法則,唯有靈魂的不同才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有時候我又想,靈魂是神在肉體中的棲居,不管人的肉體在膚色和外貌上怎樣千差萬別,那棲居於其中的必定是同一個神。

肉體會患病,會殘疾,會衰老,對此我感覺到的不僅是悲哀,更是屈辱,以至於會相信這樣一種說法:肉體不是靈魂的好的居所,靈魂離開肉體也許真的是解脫。

肉體終有一死。靈魂會不會死呢?這永遠是一個謎。既然我們不知道靈魂的來源,我們也就不可能知道它的去向。

三、人性中的高級和低級

柏拉圖把人的心靈劃分為理性、意志、情感三個部分,並斷定它們的地位由高及低,判然有別,呈現一種等級關係。自他以後,以理性為人性中的最高級部分遂成西方哲學的正統見解。後來也有人試圖打破這一正統見解,例如把情感(盧梭)或者意志(費希特)提舉為人性之冠,但是,基本思路仍是將理性、意志、情感三者加以排隊,在其中選舉一個統帥。

能否有另一種思路呢?譬如說,我們也許可以這樣來看:在這三者之間並無高低之分,而對其中的每一者又可做出高低的劃分。讓我來嘗試一下——

理性有高低之別。低級理性即科學理性、邏輯、康德所說的知性,是對事物的知識的追求;高級理性即哲學理性、形而上學、康德所說的理性,是對世界根本道理的追求。

意志有高低之別。低級意志是生物性的本能、慾望、衝動,歸根到底是他律;高級意志則是對生物本能的支配和超越,是在信仰引導下的精神性的修煉,歸根到底是自律。

情感有高低之別。低級情感是一己的恩怨悲歡,高級情感是與宇宙眾生息息相通的大愛和大慈悲。

按照這一思路,人性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是低級部分,包括生物意志、日常情感和科學理性;一是高級部分,包括道德意志、宗教情感和哲學理性。簡言之,就是獸性和神性、經驗和超驗。絲毫沒有新穎之處!我只是想說明,此種劃分是比知、情、意的劃分更為本質的,而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定是融知、情、意為一體的。

四、哲學的和非哲學的死亡觀

關於死與生的關係,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是認為死是一個與生命絕對不同的事情,死不在生命之中,而應歸屬於生命之彼岸的一個神秘領域,因此,對活著的人來說,它是不可思考、不可言說的。另一是認為死是生命中的一個最本質的事情,生命中的一切連同生命本身皆因死而獲得意義或喪失意義,因此,對死的思考是哲學的根本使命,是對生命意義的思考的前提和歸宿。

這兩種看法都是真正哲學性質的,而且在我看來,儘管它們立論相反,卻並非不能相容。凡生命中最本質的事情豈不都把我們引向神秘,最值得思考的事情豈不都具有不可思考的性質?

在這兩種看法之外,還有一種是把死看作生命中的一個普通的、自然的事情,主張以順其自然的態度淡然處之。我承認這種看法最符合常識,你甚至不妨說它包含了一種常識的智慧,但是,我同時可以斷定一點:這種看法不具備任何哲學性質。

五、根本就不存在時間這種東西

一切關於時間的定義,或者是文學化的描述和比喻,例如「流逝」「綿延」之類,或者是數學化的量度,例如年、月、日之類。對於時間不可能給出一個哲學的定義。其原因就在於:時間是沒有一個本質的;或者更直截了當地說,根本就不存在時間這種東西。

我們對於時間的想像也超不出這兩種方式。因此,譬如說,我們無法想像上帝眼中的那種永不流逝、不可量度的時間,即所謂「永恆」。

我們唯一能理解的時間是歷史——人類的歷史或者人類眼中的自然界的歷史。歷史總是涉及一個有生有滅的事物,而世界本身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無所謂歷史,一切歷史都只不過是人類憑借自己的目力所及而從世界過程中截取的一個片段罷了。

我們的時間感覺根源於個體生命的暫時性,倘若人能夠不死,我們便不會感覺到歲月的流逝。我們之所以以現在為分界點,把時間劃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實在是因為我們不無恐懼地意識到,終有一天我們將不再有現在。也是生命匆匆的憂慮使我們感到困惑:過去不復存在,未來尚未存在,現在轉瞬即逝,時間究竟在哪裡?如果生命永在,我們就會擁有一個包含著無盡過去和無盡未來的永恆的現在,我們就一定不會感覺到時間以及時間的虛幻了。

六、宗教的本質不在信神

人的心智不可能是全能的,世上一定有人的心智不能達到的領域,我把那不可知的領域稱作神秘。

人的慾望不可能是至高的,世上一定有人的慾望不該褻瀆的價值,我把那不可褻瀆的價值稱作神聖。

然而,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個全能的心智主宰著神秘的領域,是否有一個至高的意志制定著神聖的價值。也就是說,我不知道是否存在著一個上帝。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本身屬於神秘的領域,對此斷然肯定或否定都是人的心智的僭越。

宗教的本質不在信神,而在面對神秘的謙卑和面對神聖的敬畏。根據前者,人只是分為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根據後者,人才分為有信仰者和無信仰者。

七、性、愛情、婚姻是三個不同的東西

性是肉體生活,遵循快樂原則;愛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則;婚姻是社會生活,遵循現實原則。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婚姻的困難在於,如何在同一個異性身上把三者統一起來,不讓習以為常麻痺性的誘惑和快樂,不讓瑣碎現實損害愛的激情和理想。

愛情不風流,它是兩性之間最嚴肅的一件事。風流韻事頻繁之處,往往沒有愛情。愛情也未必浪漫,浪漫只是愛情的早期形態。在浪漫結束之後,愛情是隨之結束,還是推進為親密持久的伴侶之情,最能見出愛情的質量的高低。

多情和專一未必互相排斥。一個善於欣賞女人的男人,如果他真正愛上了一個女人,那愛是更加飽滿而且投入的。

八、年齡只是一個抽像的數字

我們看得見時針的旋轉、日曆的翻頁,但看不見自己生命年輪的增長。我們無法根據記憶或身體感覺來確定自己的年齡。年齡只是一個抽像的數字,是我們依據最初的道聽途說進行的計算。

你與你的親人、友人、熟人、同時代人一起穿過歲月,你看見他們在你的周圍成長和衰老。可是,你自己依然是在孤獨中成長和衰老的,你的每一個生命年代僅僅屬於你,你必須獨自承擔歲月在你的心靈上和身體上的刻痕。

九、怎樣做父母

凡真正美好的人生體驗都是特殊的,若非親身經歷就不可能憑理解力或想像力加以猜度。為人父母便是其中之一。

做父母做得怎樣,最能表明一個人的人格、素質和教養。

被自己的孩子視為親密的朋友,這是為人父母者所能獲得的最大的成功。不過,為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敗卻並非被自己的孩子視為對手和敵人,而是被視為上司或者奴僕。

十、兩種孤獨

有兩種孤獨。

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性,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的一個沒有旅伴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的孤獨。

前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上帝和神聖的愛,或者遁入空門。後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間的愛,或者陷入自戀。

一切人間的愛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獨。然而,誰若懷著形而上的孤獨,人間的愛在他眼裡就有了一種形而上的深度。當他愛一個人時,他心中會充滿佛一樣的大悲憫。在他所愛的人身上,他又會發現神的影子。

十一、性格與命運

命運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環境和性格。環境規定了一個人的遭遇的可能範圍,性格則規定了他對遭遇的反應方式。由於反應方式不同,相同的遭遇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因而也就成了本質上不同的遭遇。我在此意義上理解赫拉克利特的這一名言:「性格即命運。」

但是,這並不說明人能決定自己的命運,因為人不能決定自己的性格。

性格無所謂好壞,好壞僅在於人對自己的性格的使用,在使用中便有了人的自由。

命運當然是有好壞的。不過,除了明顯的災禍是厄運之外,人們對於命運的評價實在也沒有一致的標準,正如對於幸福沒有一致的標準。

就命運是一種神秘的外在力量而言,人不能支配命運,只能支配自己對命運的態度。一個人愈是能夠支配自己對於命運的態度,命運對於他的支配力量就愈小。

十二、幸福和苦難僅僅屬於靈魂

快感和痛感是肉體感覺,快樂和痛苦是心理現象,而幸福和苦難則僅僅屬於靈魂。幸福是靈魂的歎息和歌唱,苦難是靈魂的呻吟和抗議,在兩者中凸現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或正或負的強烈體驗。

幸福是生命意義得到實現的鮮明感覺。一個人在苦難中也可以感覺到生命意義的實現乃至最高的實現,因此苦難與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人們在苦難中感覺到的是生命意義的受挫。我相信,即使是這樣,只要沒有被苦難徹底擊敗,苦難仍會深化一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

十三、道德的兩種含義

道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精神性的,旨在追求個人完善,此種追求若賦予神聖的名義,便進入宗教的領域。一是實用性的,旨在維護社會秩序,此種維護若輔以暴力的手段,便進入法律的領域。

實際上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混淆必生惡果。試圖靠建立某種社會秩序來強制實現個人完善,必導致專制主義;把社會秩序的取捨完全交付個人良心來決定,必導致無政府主義。

十四、美逃避定義

美學家們給美所下的定義很少是哲學性質的,而往往是幾何學的、心理學的或者社會學的。真正的美逃避定義,存在於幾何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解釋皆無能為力的地方。

藝術天才們不是用言辭而是用自己的作品給美下定義,這些作品有力地改變和更新著人們對於美的理解。

十五、天才和自我教育

在任何一種教育體制下,都存在著學生資質差異的問題。合理的教育體制應該向不同資質的學生都提供相應的機會。

所謂「天才教育」的結果多半不是把一個普通資質的人培養成了天才,而是把他扭曲成了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兒。

教育不可能製造天才,卻可能扼殺天才。因此,天才對教育唯一可說的話是第歐根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一切教育都可以歸結為自我教育。學歷和課堂知識均是暫時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卻是一筆終生財富。經驗證明,一個人最終是否成材,往往不取決於學歷的長短和課堂知識的多少,而取決於是否善於自我教育。

十六、修改上帝的筆誤

偶然性是上帝的心血來潮,它可能是靈感噴發,也可能只是一個惡作劇;可能是神來之筆,也可能只是一個筆誤。因此,在人生中,偶然性便成了一個既誘人又惱人的東西。我們無法預測會有哪一種偶然性落到自己頭上,所能做到的僅是——如果得到的是神來之筆,就不要辜負了它;如果得到的是筆誤,就精心地修改它,使它看起來像是另一種神來之筆,如同有的畫家把偶然落到畫布上的污斑修改成整幅畫的點睛之筆那樣。當然,在實際生活中,修改上帝的筆誤絕非一件如此輕鬆的事情,有的人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努力,而這努力本身便展現為輝煌的人生歷程。

十七、真理、信仰、理想都是解釋

不存在事實,只存在對事實的解釋。當一種解釋被經驗證明時,我們便稱它為真理。由於經驗總是有限的,所以真理總是相對的。

有一類解釋是針對整個世界及其本質、起源、目的等等的,這類解釋永遠不能被經驗所證明或否定,我們把這類解釋稱作信仰。

理想也是一種解釋,它立足於價值立場來解釋人生或者社會。作為價值尺度,理想一點也不虛無縹緲,一個人有沒有理想、有怎樣的理想,非常具體地體現在他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中。

十八、怎樣才算有事業

事業是精神性追求與社會性勞動的統一,精神性追求是其內涵和靈魂,社會性勞動是其形式和軀殼,二者不可缺一。

所以,一個僅僅為了名利而從政、經商、寫書的人,無論他在社會上獲得了怎樣的成功,都不能說他有事業。

所以,一個不把自己的理想、思考、感悟體現為某種社會價值的人,無論他內心多麼真誠,也不能說他有事業。

十九、最基本的劃分

最基本的劃分不是成功與失敗,而是以偉大的成功和偉大的失敗為一方,以渺小的成功和渺小的失敗為另一方。

在上帝眼裡,偉大的失敗也是成功,渺小的成功也是失敗。

二十、為何寫作

為何寫作?為了安於自己的笨拙和孤獨。為了有理由整天坐在家裡,不必出門。為了吸煙時有一種合法的感覺。為了可以不遵守任何作息規律同時又生活得有規律。寫作是我的吸毒和慢性自殺,同時又是我的體操和養身之道。

二十一、金錢的作用

人們不妨讚美清貧,卻不可謳歌貧困。人生的種種享受是需要好的心境的,而貧困會剝奪好的心境,足以扼殺生命的大部分樂趣。

金錢的好處便是使人免於貧困。

但是,在提供積極的享受方面,金錢的作用極其有限。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包括創造、沉思、藝術欣賞、愛情、親情等等,都非金錢所能買到。原因很簡單,所有這類享受皆依賴於心靈的能力,而心靈的能力是與錢包的鼓癟毫不相干的。

二十二、「自我」的不可認識

哲學所提出的任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包括這一個任務:「認識你自己!」

無人能知道他的真正的「自我」究竟是什麼。關於我的「自我」,我唯一確鑿知道的它的獨特之處僅是,如果我死了,無論世上還有什麼人活著,它都將不復存在。

二十三、嫉妒是中性的

既然嫉妒人皆難免,也許就不宜把它看作病或者惡,而應該看作中性的東西。只有當它傷害自己時,它才是病。只有當它傷害別人時,它才是惡。

二十四、幽默和嘲諷

幽默和嘲諷都包含某種優越感,但其間有品位高下之分。嘲諷者感到優越,是因為他在別人身上發現了一種他相信自己絕不會有的弱點,於是發出幸災樂禍的冷笑。幽默者感到優越,則是因為他看出了一種他自己也不能倖免的人性的普遍弱點,於是發出寬容的微笑。

幽默的前提是一種超脫的態度,能夠俯視人間的一切是非,包括自己的弱點。嘲諷卻是較著勁的,很在乎自己的對和別人的錯。

二十五、沉默是語言之母

沉默是語言之母,一切原創的、偉大的語言皆孕育於沉默。但語言自身又會繁殖語言,與沉默所隔的世代越來越久遠,其品質也越來越蛻化。

還有比一切語言更偉大的真理,沉默把它們留給了自己。

二十六、智慧與美德

人品不但有好壞之別,而且有寬窄深淺之別。好壞是質,寬窄深淺未必只是量。古人稱卑劣者為「小人」「斗筲之徒」是很有道理的,多少惡行都是出於淺薄的天性和狹小的器量。

知識是工具,無所謂善惡。知識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美德與知識的關係不大。美德的真正源泉是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德行如果不是從智慧流出,而是單憑修養造就,便至少是盲目的,很可能是功利的和偽善的。

二十七、最好的文化沒有國籍

一切關於東西方文化之優劣的談論都是非文化、偽文化性質的。民族文化與其說是一個文化概念,不如說是一個政治概念。在我眼裡,只存在一個統一的世界文化寶庫,凡是進入這個寶庫的文化財富在本質上是沒有國籍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必定是共通的,是屬於全人類的。那些僅僅屬於東方或者僅僅屬於西方的東西,哪怕是好東西,至多只有次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