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麼慢,那麼美: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全部細節 > 中國風暴:改變 >

中國風暴:改變

說起來,在國外生活實在豐富多彩。2012年8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哥德堡城市話劇院排演一個關於中國的話劇,七個瑞典演員,還需要七個中國面孔,就這麼巧合就進了劇組做大龍套。8月簽了半年工作合同,年底結束,排練了近兩個月,就在哥德堡城市話劇院新劇上演了。那時作為個人又恰巧為他們拍了大幅的話劇海報宣傳。一時間,電車上,街邊燈箱上、包括哥德堡月文化節的宣傳冊和電子滾動廣告上,到處都是我的海報「倩影」,讓虛榮心爆表的我著實過了一把明星癮。

話劇演了二三十場,雖然不是場場爆滿,但反響熱烈,各大報紙均辟出版面討論這個話劇的現實意義。哥德堡多雨,那時場場冒雨趕車去演出,現在想起來,還覺得蠻有意思。

這部話劇定名《中國風暴》,貫穿全劇的主題是「改變」。講述瑞典人在敞開懷抱和中國合作,接受改變的時候各種矛盾、期盼、複雜和失落。一方面國際合作是未來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另一方面,又擔憂這種改變會使一些美好的傳統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信賴」「生活環境的單純」等喪失,其中文化衝突與人的價值觀衝突顯得尤為突出。但是所有的衝突都是為了融合,所以瑞典人排演了這部劇,希望給正在改變的瑞典甚至整個北歐一點啟示和反思的餘地。

從前別說瑞典,就是北歐、中歐、南歐各包括哪些國家好多人都分不清楚。2006年當我前往瑞典之前,我的親朋好友們還一度以為我要去的國度是瑞士,真是只知有瑞士,而不知道還有瑞典。

近幾年瑞典對外合作異軍突起,最大的震動莫過於吉利2010年從福特汽車(Ford Motor)收購沃爾沃。沃爾沃(Volvo),瑞典著名汽車品牌,俗名富豪。該品牌於1927年在瑞典哥德堡由古斯塔夫·拉爾松和阿薩爾·加布裡爾松創建。

2010年,中國汽車企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從福特手中購得沃爾沃轎車業務,並獲得沃爾沃轎車品牌的擁有權。

這場看起來是小魚吃大鱷的併購,加上在2006年,200年前的貿易商船「哥德堡號」按照當年的絲綢之路重訪中國上海、廣州等地作了一趟暖身之後,使此前並不為中國人熟知的瑞典,以及沃爾沃的老巢——瑞典第二大城市、工業海港城市哥德堡,迅速走進人們視野。哥德堡,這個由海神波塞冬守護的海港城市,200年前便是最早與中國建起海上「絲綢之路」的北歐海上要塞。

當然,很多瑞典人也對與中國如此之大的國家合作表現出一絲「狼來了」的憂懼,很多保守的瑞典人甚至恍惚覺得如此發展下去,區區49萬平方公里、好不容易人口突破1000萬的瑞典,終究淪落為中國的一個「省」:擔心每天早上不單喝到嘴裡的第一口是茶而不再是咖啡,恐怕一日三餐也要跟著中國學吃麵條和米飯。但憂懼歸憂懼,更多的瑞典人卻更看好與中國的合作。中國市場如此之大,除了汽車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創新技術、新能源方面的合作,更值得人期待。

面對此種種,在任何改變和新事物面前喜憂參半都是常理。其實早在為《中國風暴》拍那張海報的時候,懸殊的文化差異就已十分明顯。如果在中國,拍這樣的海報,攝影師一定會讓模特表現出對未來合作的憧憬、期待,滿懷喜悅。但瑞典著名攝影師伊莉薩柏特為我拍照時,則強調讓我表現出憤怒,伏行前進,像一頭發怒的獅子。不是要表現中瑞合作嗎,為什麼要憤怒?當時一邊拍照一邊十分不解地想。

後來到參加排練演出,雖然劇本和排演不斷地改,但也終於讓我明白了海報上想要表達的那種感覺。期待突破、尋求新的出路,但是在過於強大而又不具穩定性的合作對手面前,卻又不由自主的緊張和不安,擔心在合作中失去自我品質,以及那種對未來走向的擔憂和不確定感,充斥在《中國風暴》的整個情緒裡,構成了它想要表達的核心元素。

參演並為瑞典哥德堡市立話劇院話劇《MITTENS RIKE》拍攝的宣傳海報

排練之餘,我們幾個中國大龍套經常在後台一起喝著咖啡,討論劇中的一些情節,覺得非常有趣——所有合作的事都值得期待,但對未來的答案則是無可預知的。也許瑞典人也應該去寺廟裡上炷香,像中國人那樣,每行事之前問問神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