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麼慢,那麼美: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全部細節 > 親情是真正豐厚的財富 >

親情是真正豐厚的財富

北歐是孩子們的天堂!凡去過北歐的人,感受是如此強烈。是的,沒有太多地方,能像北歐諸國一樣蹲下身來聆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沐浴在自由舒展的親情教育裡,一代代長大。尊重、傾聽、耐心與愛,是孩子們成長的基石。

但凡走在大街小巷,只要遇到北歐孩童,小傢伙們總會展現一臉天使的微笑,忽閃著日耳曼民族特有的深藍眼睛,毫不設防地向你「Hej! Hej!」招呼打個沒完。而當你去湖邊或廣場邊的咖啡館,成群的野鴨和鴿子見了人不是各自倉皇逃竄,而是一點不怕人地向你游過來、走過來,因為它們無意識等待它們的除了美味的麵包屑還能是什麼。在這樣一個安全感、孩子和動物都沒有心機的國度長大,你不得不感歎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良好的以家庭為單元的社會教育。

提起歐美家庭模式,映入人們腦海的首先就是冷酷、自私,缺乏親情。這種自私的體現就是父母孩子間金錢的互相不支持。孩子花錢與父母AA制,這在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家庭是絕對不能被容忍和接受的。然而北歐家庭體系究竟如何呢?這一點又不得不說到社會體制的作用。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從50年代女權主義的風行,女人的價值和地位重新得到社會的認可。女人進入職場,為整個社會環境帶來了清新的空氣。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位的、也是最好的老師這一觀念,亦被崛起的中產階級家庭認可。

這種新興的中產階級,外在以工作穩定、有房、有車、有狗為起點,內在則強調一種同一階級屬性所產生的思想意識、文化氣質與道德取向的一致性。再加上北歐福利體制所一再強調的「均貧富」概念,即收入越高、交稅越多,避免了整個社會出現容易引起激盪的貧富分化。在這樣社會體制的支撐下,中產階級迅速成為整個社會最龐大、也最穩定的中堅力量。

一個個收入穩定、生活平穩的中產階級家庭像強力的黏合劑,最終造就了整個北歐諸國穩而有序且不斷求突破、求創新的穩定發展。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普遍得到提升,甚至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教育被一次又一次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除了孩子們在學校所受到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免費教育,家庭教育也被重新定義。

在女權主義的思潮下,人們不再認為婦女只是繫著圍裙爐前灶下打理一家人生活的機器人,或者躋身於職場的強勢女人。媽媽的地位被提到史無前例的高度,因為一位母親的家庭教育高度,直接決定了下一代人整個社會的高度。而為了彌補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育兒教養中的缺失,北歐諸國中瑞典率先提出「爸爸育兒假」這一孩子養育制度。其他國家紛紛響應。如今,北歐奶爸已經成為北歐文明一道鮮明的風景線。

在整個北歐精神中,蘊涵在教育裡的一個最基本的組成即個人的獨立。孩子生下來不僅屬於一個家庭,也屬於整個社會,是整個社會未來發展的財富和支柱。而一個人能力的展現,就是你為整個社會創造的財富,比如文化、藝術、經濟等等各個領域創造的價值。所以在這種獨立精神的支配下,有著良好家庭教育及學校系統教育的北歐人,始終保持著從中世紀傳承下來的極高的個人榮譽感和社會價值觀,由此,北歐諸國福利社會少有懶人就很好解釋了。

北歐國家的人普遍沒有終其一生存錢一說。與其期望未來,不如珍惜當下,這是北歐人對生活的態度。在強大的福利體制下,雖然納稅多,卻解決了教育和醫療兩座大山,因而得到北歐人普遍的認同,因此稅交得無怨無悔。北歐人珍惜眼前,不僅體現在不善於存錢的這種「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大氣上,最常見的北歐人生活常態是,除了平日裡的花銷,若還有一點存款,那筆存款的後面,一定有著一個與此相當的一家人旅行計劃。說起來,去南非看大象,感受自然的召喚,竟是好多天性憂鬱的北歐人的陽光計劃。

既然沒有存款,孩子也就別指望著從父母那裡得到窮其一生的購房資助。因為房甚至地皮,在北歐都不算什麼。某年回國的航班上,遇到一位有心在北歐購房置地投資旅館的土豪大嬸。大嬸預計要買的房是一棟位於丹麥、瑞典邊境帶莊園的別墅,連房帶地皮,一旦買下,終生擁有!房東夫婦年老,無力經營這麼大的房子,所以準備賣掉。老房東夫婦開價300多萬克朗,愣是被大嬸壓到250萬,居然老人家同意了!而且大嬸顯然不滿意250萬的出價,合計著托定居丹麥的昔日好友的關係再往低壓!

地段決定著房價的高低,出城10里,房價便立刻一落千丈,何況還在邊境線上。北歐房價平穩,國家也嚴禁炒房,比如10年前200萬克朗買的一棟別墅,10年後若260萬賣掉,算已經是賺得盆滿缽滿了。別墅一經買下,雖然不用向房產局付每月各項支出,但是這些消費包括出行必備的車馬費、區域物業費等,還是算在個人賬單裡的。更別說市區的公寓,就算是你自己買下的,但是一個月幾千塊錢的水電費、房屋養護費、小區費等還是照付不誤。

所以在這樣的體制下,如果不想買房,租一輩子房也沒有問題。北歐國家為了地產商不擾亂市場秩序,對於房地產市場有著嚴格的制度,尤其出租的房屋,都由政府支持的房屋公司調配。房子不屬於某個人所有,房東是房屋公司。這樣的情況下,一般租期都比較長久、平穩。

比如一套房,你租下了,若不想搬走,就可一租幾十年。只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即:不可再將房子轉租給別人,自己當二房東。這樣的事一經房產公司知道,房子會立刻被收回,而且從此以後你很難租到房產公司的房子。

其他人一般也可以通過個人關係租家庭房,但顯然是下下之策。因為私人出租不在政府房產條款保護之內,你要住多久,決定權在房東手上。所以租家庭房的,留學生和旅居者居多。一般要求穩定的,都會不惜等待五六年排隊租房產公司的房子。

在北歐人的意識中,家庭歸宿感不是有無一套房來體現的,它是通過居住在房屋之內的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家庭品質、親情關係來體現的。所以在北歐,車子、房子,真的是來開的、住的,不是身份的象徵。只要去工作,養老保險就會從工資比例中積累起來。即便沒有工作,老了也可拿到夠維持生活的最低養老金。在這種無須經濟瓜葛的家庭關係裡,便不存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供養關係。

若按我們的家庭經濟互助關係來看,北歐人的家庭關係的確不如我們的親密。但正是這種清清白白、互相不依靠的關係,使得作為個體的生活品質和生命價值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況且北歐人也並非傳言中對家人那麼無情。每一年的聖誕節,是北歐大家庭團聚的重要日子。

如果家裡有老人,孩子們一定是攜家帶口、帶著給家庭每個成員們精心挑選的禮物,在聖誕前夜吃大餐歡聚。很多傳統的北歐老人則更像中國老人們那樣,快快樂樂在廚房心甘情願地為孩子們準備聖誕大餐。

平日裡,隔三岔五不是孩子們開著車去看望老人,就是老人們開著車來探望孩子們。北歐人普遍長壽,雖然沒有幫帶孩子的傳統,但如果添了孫兒孫女甚至重孫,老人們總是時常樂呵呵過來帶孩子們幾天。而平時,老人們則有自己的生活規劃。比如我的公公,自從婆婆病逝後,公公後來又有了新的女朋友,即我的新婆婆。兩人保持著形同婚姻的同居關係,至今相處也快10年了。

在公公找女朋友這一點上,孩子們無權干涉。這一點則勝於中國有些不幸失去伴侶的老人們的處境,為了遺產的問題,老人們的新的婚戀關係常常遭到孩子們的反對和排斥,許多不得不精神孤獨地度過後半生。甚至可以說許多中國的老人,不是逝於疾病,而是逝於孤獨。因為同齡伴侶之間的關係,永遠是作為即便最孝順的子女,也無法替代的。

公公已經退休,新婆婆還在工作。兩人最大的愛好是音樂和旅行。婆婆擅長吹長笛,經常偕同公公參加一些舞會和老人協會,和朋友們聚一聚。夫君一共五個兄弟姐妹,夫君排老五。公公家可算是個大家庭,孩子們又各都有孩子,大大小小算下來公公竟然有十多個孫子以及三五個重孫。

雖然老人家沒帶過孫子們,可孫子們見了爺爺那叫一個親。也許有我這個中國媳婦的關係,說起來,我的公公倒更像一個中國老人,只要和我們出門,不管我和夫君多大了,掏錢給我們買冰激凌的永遠是公公。每次從烏普薩拉開車到哥德堡我家來,總是帶些成套的祖母留下的盤子、碟子或者繡著SVERREDAL家族S打頭的床單枕套給我們。

重視每個節假日,重視傳統節日,是每個無論年輕或年老的北歐人一貫秉承的傳統。即便一個沒有過節概念的單身,一旦結了婚成了家有了孩子,就立刻重視起節日傳統來,無一例外。似乎即使自己不在乎,為了孩子也要過。這一點,又可歎天下父母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