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麼慢,那麼美:慢一點,才能發現幸福的全部細節 > 平等的精神 >

平等的精神

北歐是高收入、高稅收、高福利、高平等性和高均衡性社會發展模式的國家。其經濟運行體系可以簡化為:斯堪德納維亞模式=福利國家+國家干預+合作主義+平等的精神。

北歐的社會平等體現在諸如國民收入、福利平等、官民平等、性別平等方方面面。

在中國年輕的媽媽爸爸一直熱衷於探討孩子富養窮養之問題,在北歐國家這並不能成為問題。北歐國家的父母們,用愛心和耐心培育孩子的觀念,則會使孩子終其所生受益無窮。

性格樂觀,為人平和,工作無貴賤之分,憑興趣選擇工作的北歐人,是北歐國家發達與進步真正的基礎,而為之奠基的,必定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早在社會民主黨成為瑞典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之前,瑞典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社會保障,這與宗教傳統的影響有密切關係。從路德宗16世紀傳入北歐諸國,信仰裡的「愛你的鄰居」的觀念,立刻與瑞典、丹麥等民族在海盜時期形成的互助合作精神產生強烈共鳴,兩者融合在一起,深刻地影響了北歐民族精神的形成。

19世紀是現代社會福利政策的「孵化期」,政府開始逐漸從教會手中接過社會福利的責任。瑞典政府鼓勵婦女就業和參政。女權之風在以瑞典為首的北歐國家甚盛,從英國女王、丹麥女王及未來的瑞典王儲維多利亞公主來看,就知道北歐國家在性別方面從來都是必須平等的。

早在20世紀以前,瑞典就有不少支持女權主義的良好傳統。曾經讀過一本經典瑞典小說《漢娜的女兒們》,一個家庭三代女性的故事。講了這個家庭三個女人的命運:奶奶漢娜生活在瑞典農業治國年代,給富有的農場主當幫傭,小小年紀被農場主的兒子強姦也忍氣吞聲,把遭遇的不幸歸結為個人命運。在男權具有絕對權力的時代,即便她發出呼聲,蒙羞的還是自己。

漢娜的女兒約翰娜目睹母親的境遇,性格獨立而堅強,選擇向社會發聲。而她處的時代,也正處於瑞典社會轉型和女權意識覺醒期。父親的教育角色開始參與到兒女的成長過程中來,兩性平等的意識被擺到桌面上,以約翰娜為代表的女權主義崛起的一代,開始從廚房走向職場。不僅如此,在愛情和婚姻中,也不再扮演被動和任人擺佈的一方。

約翰娜的女兒安娜,像現在瑞典社會所有新一代的女性一樣,通過媽媽和奶奶兩代人的努力和爭取,女權意識早已融合進骨子裡,血液中,且會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我們也不妨把這部小說看成是瑞典女權主義崛起之路的「女權運動史」。在這方面,「漢娜和她的女兒們」功不可沒。

也許直到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還在為女兒的嫁妝而常和親家鬧得臉紅脖子粗,又或者直到現在很多國家家庭遺產根本沒有女兒的份兒。而早在1845年的瑞典,議會就已經通過了給予婦女遺產繼承權的《婦女繼承權法案》。所以現今的瑞典議會中,女性議員的比例高達47%,高居歐洲之首。

女人的修養與文明高度,代表著整個社會的文明高度。在全民關注的收入和福利上,瑞典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分配體制改革從一開始就突出了「全民」的意義。在瑞典,養老金人人都有權享受,並不是有工作的人才有。給媽媽和小孩的補貼也一樣,每個家庭都有份,按小孩的人頭髮給。比如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政府視每個孩子為己出,每個月針對每個孩子免費發放的1000克朗左右「牛奶金」,一直到孩子16歲成年那天,其間不會中斷。

在孩子兩歲以前,媽媽會有每天200多克朗的「媽媽金」。有工作資歷的會按工資比例來發放,得到的更多。像新移民那樣沒有工作資歷的媽媽們,則最低限度亦如上所述,每天至少補貼200多克朗。我的女兒出生於2006年8月,而那時作為新移民的我才剛剛踏上瑞典土地不久,別說去工作了,為了適應以後的生活得首先學習瑞典語,受到的都是免費教育。但作為新移民,除了我的「媽媽育兒補貼金」,孩子也享受著「寶寶牛奶金」的補助,直到她年滿16歲。

相對其他成千上萬享受著這筆補助的孩子,我的女兒只是其中一例。作為媽媽,如果是工作的,育兒補貼會根據其工資收入的80%來核算,相當可觀了。這也是為何很多瑞典女人會一拖再拖生孩子的期限,過了三十五六歲生孩子的大有人在。誠然,享受無拘無束沒有孩子的自由生活是原因之一,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工作幾年之後一旦育兒,就可享受高額的帶薪育兒假。這筆賬,即便是被豐厚的國家福利慣壞的瑞典男女們,也還是會算的。

北歐人對待利益的特點是:不合法不屬於自己的絕不染指,合法範圍內的則積極爭取。北歐的經驗充分證明高增長和公平分配是可兼顧的,經濟增長和社會公正之間不僅並不衝突,而且福利和社會公正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是可持續增長的前提條件。同時,福利導向體制和民主、自由之間也沒有衝突。

因為有聞名遐邇的瑞典奶爸假,瑞典的爸爸們是不會錯過陪著孩子一起長大這個過程的。如果收入沒有老婆高,那就乖乖在家帶孩子吧!被瑞典女權主義馴化了的瑞典男人們曬出來的奶爸照,一個一個都是標準的「貝克漢姆+小七」組合。那絕對的是:老婆你就負責風華絕代吧,孩子交給我!居家漢子的不二寫照。

帥帥酷酷的瑞典奶爸

長達一年的帶薪「爸爸假期」,爸爸們在孩子6歲以前,可以隨便選擇一年,盡享與孩子親密相處、共度美好成長歲月。且近年來,爸爸休育兒假成了幾乎硬性的一個規定,為的就是避免孩子在嬰幼兒期缺少爸爸的關愛。

這是北歐國家從長遠看的聰明之舉,雖然媽媽爸爸們這麼多假期貌似消耗了工作資源,但是在雙親的共同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健全的人格與體格,以及早早養成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將來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對社會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與其後來去投入資金與精力糾正一棵長歪的小樹,不如早早施以優厚的陽光雨露,使其茁壯成長,用正確的態度盡一己之力而奉獻於社會,這是社會制度與制度下的個人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