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月有痕 > 神物 >

神物

古代經常出現一些神物,我在秦始皇兵馬俑採訪的時候,就聽說過秦紫,就是兵馬俑身上的紫色,其成分不是自然產生的,而是人工化學合成物,十九世紀的德國率先發現,怎麼兩千年前的物事上就有了呢?還有出土的一柄劍,上面打磨的紋路很整齊,完全是機床打磨的樣子。銅車馬的頂蓋,一次澆鑄完成,現代工藝都解決不了……諸如此類,讓人瞠目結舌。

其實神奇的不止這些,清代俞樾的《茶香室叢鈔》說,唐朝有本《記事珠》就記載過,徐福給秦始皇做過一個叫「不鉤」的門簾,秦始皇把文珠抱起來放在膝蓋上,門簾自動放下,文珠走了,門簾又自動捲上去了,不用鉤子,所以叫「不鉤」,還叫「自然之簾」。這不是自動捲簾嗎?俞樾猜測文珠是個宮女的名字,現在看,也許是遙控器的名字吧?

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唐朝有自暖杯,倒進酒去,自己就加熱了,還冒熱氣。立刻引起好多理科生的質疑,說根據能量守恆定律,不可能自暖。要我猜,這可真不是物理,而是化學。做杯子的材料指不定是什麼呢,和酒發生了反應,還出現了氣體,也未可知。

這個杯子記載在五代王仁裕撰寫的《開元天寶遺事》中,特別說明是藏於「內庫」。但好玩的東西不止這一樣,還有避寒犀和龍皮扇。前者在開元二年冬至由交趾國進貢,色如黃金,放在金盤上,「溫溫然有暖氣襲人」。後者藏於長安大富豪王元寶家中,每當暑月宴客,將它放在座前,灑上清水,「颯然生風」,喝上一巡酒,客人就感覺到冷了,馬上撤去。這扇子唐明皇還借去把玩過,命名說是「此龍皮扇子也」。這不就是小型的加熱和製冷設備嗎?

還有有趣的物事。《樂府雜錄》中說,長安有個富二代康老子,酷愛聲樂,不事勞作,結果家產蕩盡。有天在街上碰見一名老嫗在賣一個舊坐墊兒,看著樣式漂亮,花了五百錢買下來。後來被一個波斯人看見,說:「這是哪兒弄的啊?這是冰蠶絲所織,夏天放在座位上,可致一室清涼。」

波斯人花了大價錢把墊子買走,康老子又有錢了,然後又給敗光了。

至於記事珠,不僅是書名,也真有其物,是宰相張說的收藏。如果有什麼想不起來的事情,就把它拿在手中轉動,「便覺心神開悟,事無鉅細,渙然明曉,一無所忘」。這不會是個做成球形的移動硬盤吧?

機械人的記載,在古書中是相當豐富。《西京雜記》裡曾經寫到,漢高祖入咸陽宮,找到了十二個銅人。這可不是其他書裡記載的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鑄成的大銅人,那個太大,這十二個,是小銅人,坐著的,高約三尺,他們組成了一個樂隊——有彈琴的、擊築的、吹笙吹竽的……他們坐著的檯子底下有兩個銅管,通向檯子後方,一個是空的,一個有繩子。只要有人吹空管,另一個人拽繩子,小銅人樂隊立刻發動,「眾樂皆作,與真樂不異焉」。——這會不會是內置機關上弦的玩具人呢?

漢高祖被冒頓單于圍困在平城白登山,差點沒回來。當時四面被圍,戰事最緊張的一面是單于的夫人閼氏負責的一面。後來陳平用計,解圍了。用的什麼計,史書多不說,可能不光彩吧。《樂府雜錄》揭開了這個秘密——陳平知道閼氏性嫉妒,用木頭造了個機械美女,在戰壕裡跳來舞去的,讓閼氏遠遠瞧見了。閼氏心說,這要抓住了這個漂亮姑娘,單于肯定不會放過啊,那我不就慘了?一轉念,撤圍而去,白登之圍遂解。

陳平搞的女機械人到底多漂亮啊?應該不比現在的充氣娃娃差吧?

唐書《朝野僉載》講到了比較先進的機械人:某縣令殷文亮酷愛喝酒,用木頭做出機械人,穿著綵衣,幹嗎啊?給他斟酒啊,一點灑不了。他還做了一個機械美女歌舞隊,唱歌吹笙,皆能應節。沁州巧匠楊務廉,做了個機械和尚,拿著一木碗,上街化緣,碗裡的錢一滿,觸發機關,機械和尚就說話了:「佈施。」這是可以出聲的。

郴州刺史王琚,手更巧,用木頭做了個機械水獺。水獺身上綁了塊石頭,沉到水下,嘴張著,裡面是魚餌。魚只要一吃魚餌,就會觸發機關,「啪嗒」,水獺嘴閉上了,石頭也會落到河底。失去重量,木水獺浮出水面,魚就這麼抓住了。

古書上的事情,可能有誇張的成分,不能全信。不過,有些「現代化」的東西,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就拿牙線牙籤來說吧,牙線牙籤這東西,早在晉朝就有了。有記載說,晉朝的文學家陸雲,在寫給哥哥陸機的信中,就提到了「剔齒纖」,說要送他哥哥一盒,可能就是牙線或牙籤。元朝趙子昂還有「食肉先尋剔齒簽」的詩句。清代道光年間,蘇州山塘有一對老夫婦,削柳木為剔牙籤,「以此致小康」,看來是個不錯的生意。

至於牙粉,金朝元好問的《續夷堅志》就有製作方法:茯苓、石膏、龍骨各一兩,寒水石二兩半,白芷半兩,細辛五錢,石燕子大者一枚、小者一對,磨成粉末,早晚各一次用來揩牙,有人堅持下來,九十歲了,「牙齒都不豁疏,亦無風蟲」,「食肉尚能齒決之」。這個方子,現在的牙膏廠可以好好借鑒一下。

這還不算稀奇,稀奇的是,在宋朝,專門的牙科大夫都有了。《茶香室叢鈔》轉宋書《攻集》說,有一位叫陳安上的醫生,術妙天下,牙齒有毛病了,找他可以種新牙,「才一舉手,使人終身保編貝之美」。只是不知道這位陳醫生的假牙,是用什麼做的,烤瓷的話,收費貴不貴?

說完嘴裡的,可以再說說身上的。俞樾講宋朝還有本書叫《游宦紀聞》,裡面寫到唐朝時候,占城國王派使節到長安送貢品,其中包括十五瓶「薔薇水」。這薔薇水有什麼用呢?灑點在衣服上,衣服就是穿舊了,香味也不會消失。另一本宋朝書《鐵圍山叢談》更是講到了薔薇水的來歷:「舊時說薔薇水是外國人采薔薇花瓣上的露水製成,其實是不對的。要用白金瓶,采薔薇花,蒸氣成水,屢采屢蒸,積而為香。」看看熟悉嗎?這和現代製作香水的工藝已經很相近了。

占城國王和薔薇水一起送來的,還有八十四瓶「猛火油」。據說灑在任何東西上,「得水則出火」。這和古人水火相剋的思想可是大相逕庭。另有記載,在宋朝,專門有個機構叫「廣備攻城作」,其中有項任務就是生產猛火油。俞樾猜測,所謂猛火油,就是洋油之類。「洋油得水則益熾,因有得水則出火之說矣。」這個猜測應該八九不離十,唐朝那幾十瓶猛火油,大概要算中國最早的成品油進口了。

在生活用品裡,還有樣東西和現在有關係,就是立櫃。宋朝沈括《續夢溪筆談》中說:「閣者板格,以庋(讀作鬼)膳饈,正是今之立饋。」意思就是用板格來拓展放食物的地方,在宋朝叫作「立饋」。可能因為這個立饋是木頭的吧,後來就變成了,成了立櫃、立櫃了。其實櫃的原意是篋,小箱子的意思,立櫃最原始的寫法,應為立饋,後來也有地方的人叫櫥(廚),然後乾脆合二為一,成了現在的櫥櫃。櫥櫃,宋朝就開始使用了,年代悠久。

除了生活用品以外,生產工具也可以說是琳琅滿目了。大家都知道的木牛流馬、宋代水車啥的不細說了。單說交通工具,一樣是輪船,南宋就有了。《夢粱錄》說:「賈秋壑(就是賈似道)府車船,船篷上無人撐駕,但用車輪腳踏而行,其速如飛。」這句話可以看出,那時把輪船叫車船,靠的還是人力,像現在公園裡的腳踏船,但那畢竟是八九百年前啊。

至於車,那花樣就更多了,除了指南車以外,還有司裡車,帶里程表的,走多遠都知道。還有舂車和磨車,舂車上面有木人和舂碓,車子一動就開始舂米,十里地舂米一斛(十斗)。磨車可以磨面,十里地磨面一斛,這樣的車子出現在晉朝,發明者是解飛和魏猛變。這車要再做大點,動力再足點,就能改成現在的混凝土攪拌車了。

所以啊,千萬不能低估古人的智商,也不能只拿現在的學識去理解很多古代的記載,古人文理科都是不錯的,有些出乎人們的意料。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這些東西沒發揚光大,有的還失傳了。要是它們一直在順理成章地保留和發展,現在的日子,可就好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