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風月有痕 > 雜誌 >

雜誌

稱呼,水很深

按現在的說法,「吾」和「我」算是同義詞了。其實,它們還是有差別的。宋朝有本《四書箋義》就說,「吾」是對自己說自己,比如「吾有知乎哉」,對別人說自己則是「我」,如「有鄙夫問於我」。這裡面的差別挺微妙的。不過呢,這不算是很重要的事情,因為現在很少用「吾」,這種細微的差別,當個小知識知道也就行了,不知道也無傷大雅。

但有的事還是得說一說。例如,評書、小說、影視劇裡,提到皇帝下聖旨,往往有一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有破綻。《萬曆野獲編》裡,提到這句話的來歷,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用的,「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獨見」。書裡說,皇帝有個大圭,上面有「奉天法祖」四個大字,遇到特別正式的場合,是一定要拿的。而「誥敕命」中,起首一定要稱「奉天承運皇帝」。所以,正確的讀法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且,明朝以前,不該有這個說法。

說到聖旨,還有個有意思的事兒。在宋朝,無論皇帝和臣下,發出的指令都可以叫作「旨」。只是皇帝的叫「聖旨」,首相宰輔之類的叫「鈞旨」,太守以下的叫「台旨」,再往下的,就叫作「裁旨」了。這樣的稱呼是宋朝獨有的。

寫信的時候,熟人之間往往不署名,最後寫個「知名不具」,透著親密。不過要在唐宋時期,「不具」這個詞不能亂用,只能長輩對晚輩說,上級對下級說。那要是反過來呢?位卑者對位尊者,要用「知名不備」。同輩朋友之間,只能寫「知名不宣」。宋人魏泰《東軒筆錄》裡,就講了這樣的區別。魏泰說,從字面看,這三個寫法也看不出有什麼輕重之分,也不知道是誰定的,「而舉世莫敢亂,亦可怪也」。

還有兩個古裝戲裡經常用到的稱呼,就是「老爺」與「大人」。細說起來,「大人」這個稱呼,在明朝以前是不受歡迎的,因為明朝官場要稱「老爺」,但也有很多區別。位重為九卿,稱「老爺」,外任司、道以上官員,稱「老爺」,而相對低級別的官員,要稱為「爺」。至於鄉紳、地主之類,那是不能稱「老爺」的,只能稱「老爹」。

有趣的是,如果當爹的已經是「老爺」了,那麼兒子無論官做到多大,別人也不能叫他「老爺」,只能叫「大爺」。直到清代,稱呼才逐漸有了變化,老百姓管大官們叫「大老爺」,知府知縣之類,竟然稱為「太老爺」,舉人、貢生什麼的叫「大爺」,官場之間,互相稱呼「大人」。

說起「大人」,這個稱呼是始發於明朝,興起在清代的。《萬曆野獲編》的作者說,他爺爺有一次在朝房等待張居正接見,張居正進來的時候問:「哪位是沈大人?」他爺爺趕緊說:「我是。」這說明明朝已經有了這個詞,而且是官僚之間互相的稱呼,不分上下級。但直到清代,這個稱呼還一度不被接受。

清代的《柳南隨筆》說,當年嘉定有個縣丞叫李玉森,見到朝廷來的直指(巡查官員)時,稱呼對方為「大人」,對方還生氣了。李玉森解釋說:「大人這個稱呼多美啊,不用來稱呼您,這個詞兒就賤了。」說得對方舒服啊,臉色立刻就轉好了。

另外一個版本是,有個叫夏玉麟的小孩,稱呼縣令為「大人」。縣令不高興了,說「大人」這說法哪兒來的啊?你給我從書裡找出一百個「大人」來。夏玉麟也聰明,張嘴就答:「孔門七十二賢人加雲台二十八將,一共一百個。」這麼一說,把縣令給說樂了。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大人」就逐漸普及了吧。總之,張大人李大人什麼的就叫起來了。不過有一點得注意,「大人」還是官員之間的稱呼,吏員(政府聘任的無功名的辦事員)和老百姓,一定還得叫官員為「老爺」「大老爺」。

那再往前說,沒有「老爺」「大人」的時候,官場怎麼稱呼呢?恐怕就是「明公」「公」一類的了。

在古代,即便在一般老百姓之中,也有些區別人的稱呼。例如男青年,就被分成兩種,學習好的、家裡有背景的文藝男青年,會被稱為「秀」,如張三秀、李五秀,這個「秀」字,一度成了男孩名字中的常用字。而普通的男青年,就叫作「郎」,張三郎、李五郎。

慢慢地,「秀」這個稱呼,也蔓延到女子之中。北宋祥符年間,建安有位姓徐的女子,寫了本書叫《閨秀集》,從此,會吟詩有文化的女孩子,就叫作「閨秀」。再後來呢,大家都知道了,女性基本搶走了這個「秀」字,男人們很少這麼叫了。

還有兩個常用稱呼:老師,同學。其實這兩個詞的歷史都不算長,全是明朝才有的。

在明朝之前,人們稱呼老師都叫「先生」,尊敬一點,「老先生」,再尊敬下去,「先生大人」。科舉的考生,對主考官自稱「門生」,叫對方「某公」。可到了嚴嵩掌權的時候,情況變了,阿諛奉承的人多,就把嚴嵩叫「老師」,再肉麻的,則叫「老夫子」,言外之意,嚴老師直逼孔聖人啊。從此,「老師」這個詞就蔓延開來,以至於大家無緣無故就互稱某老師某老師,和現在一樣了。這樣看,「老師」這個詞,出身還不太好呢。

至於「同學」,則出現在明末。以前上學,一個老師教的,叫同門,同一屆考生,叫同年,沒有叫同學的。崇禎年間,江南興起了結社,最有名的就是復社。同一個社的人,互相稱呼為「社盟」。可忽然有那麼一天,大家都改稱「同學」了。當時的知識精英黃宗羲在一首詩的註解裡寫道:「同學之稱,余與沈眉生(沈壽民)、陸文虎(陸符)始也。」他提到的這兩位,都是復社有名的文人。看來「同學」這個詞不錯,很快就被大家用開了。到現在網上有了新叫法,成了「童鞋」了。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稱呼。文藝作品不是史書,可能用錯了大家也不知道,反正不是當真看的。不過要用對了呢?顯得自己多嚴謹啊,多認真啊,多積德啊。誰也做不到全對,追求準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