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微暈的樹林 > 大師客滿 >

大師客滿

大師客滿

通常,觀察一個人的格局與氣度,除了驗其事功,訪其德操,最好再聽一聽他怎麼看待自己以及如何面對別人對他的批評。

在台灣,愈來愈熱鬧的是,「大師」與「天王」不遜於雨後春筍。類似黃袍加身般的尊榮,似乎在各領域林立的山頭上不時登基。於是,我們的確擁有很多「大師」了,建築界大師、宗教界大師、電影界大師、文學界大師、科學界大師……當然,還有氣功、命理、塑身大師。

媒體與行銷企劃人員必須負點責任,為了達到聳動效果,不惜挑出字典中最具權威意涵的那一批文字,諸如:「五百年來第一人」、「氣勢磅礡、震古爍今」、「曠世手筆,鬼斧神工」、「大師風範,扭轉乾坤」、「×學權威、眾所矚目」……接著是「天王巨星」、「新世紀接班人」、「不世出之天才」,最後在鍵盤上敲下兩個字:「大師」。這真是另一種「營造業」。

本來,都是文字遊戲,但玩多了卻有副作用,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當事人也覺得自己愈來愈像領一代風騷的「大師」了。

台灣太小了,揚名的速度如烈火狂風。然而,「名」如鴆酒,一旦染了毒癮,極易忘記自己最初踏上這個領域時的澡雪精神——那是一種等同於宗教的信仰,遂逐漸被「名」所役,等著信眾們前來朝拜。所以,一旦自認為大師,其症狀多是:既忙且狂,並且視自己的言論為足以振聾啟睛的唯一真理。最後,當然要走上造神運動,確保千秋萬世之名。

如果一個社會「大師」林立,這個社會大概神志不清了。如果一個人陷於「大師」魔網,等於按下自毀之鍵吧!

人,若常常想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說不定能在無邊無際的時間瀚海中看到數不清的人世殘骸而謙遜、悲懷起來。一個人的黃金光陰不過數十載,若有幾斤幾兩才華稟賦,也是社會積穀存糧把他養出來的,從這個角度看,儲存在每個人身上的智識才賦皆是公共財產,懷藏者需在生命結束之前回饋出來,才算有情有義。功名利祿,只是意外的犒賞,本不是志士的終極關懷。

也許,能人志士輩出比鎂光燈下的一排大師,更能顯示社會的氣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