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曠代的憂傷 > 平民的信使 >

平民的信使

我現在天天所想的和夢到的就是怎樣同現實作鬥爭。

——〔俄〕別林斯基

人顯然比人民或稱平民的概念廣延許多。因為在平民之上,尚有權勢者,為數極少卻可以只手傾覆天下,使世代的人們生活在無法驅除的陰影之中。這是幾千年來最可駭異的社會現象之一。在西方,自從佛羅倫薩的晨鐘響過,人的幽靈便開始飄離教堂的尖頂,然後慢慢降落巴黎的街壘和密西西比河畔的田園,植入一具具血肉之軀,而成為擁有實際權利的個人。自由不復是一種幻覺,它已經從無比豐饒的人性想像,變做可觸摸的實體了。可是,東方是沒有個人的。所謂人,就是人群,是處於「利維坦」的利爪之下的互相隔膜又互相牽制的龐然巨族。長久的奴役比戰爭更可怕,一面培養傲慢,一面培養卑怯,使得自由精神日漸沉淪。譬如俄國,直至19世紀仍蓄養大量農奴,可以想見人權的普遍狀況。廣大的平民階級,猶如西伯利亞的凍土層,飽受彌天風雪的肆虐之苦,歷時既久而啞然無聲。

在專制的政府和愚昧的民眾中間,終於生長出了一種敏感而又不安分的人物,叫知識階級。俄國知識階級承受了德國形而上作家的精神遺產而特別富於頭腦,但是,卻又能擺脫抽像事物的纏絆,長於實踐性活動。既然他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現存制度的一部分,所以決不會滿足於自我拯救,而因社會福祉的縈懷作整體的獻身。這是一支自覺的軍隊,他們所加於自身的責任感,對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知識者良心,無疑構成一場空前強大的、永久性的衝擊。

就在這支隊伍中,別林斯基,以其平民的本色而成為最令人注目的一員。

他出身寒微,是一個縣城醫生的兒子,在一片陰慘的鞭影和農奴的哭聲中長大,沒有完成大學教育。由於執拗的自由的渴望,青春的血液,早已變得灼熱而頑野不羈。文壇原本是雅人群集的所在,在他們看來,這個闖入者顯然是來歷不明的。難怪連普希金和果戈理這般優秀的人也害怕同他建立私交,果戈理甚至公開撒謊,聲明說根本不認識這個曾經將其作品的巨大價值揭示於世的人,後來竟連他的名字也不敢提起了。

然而,對於別林斯基,這些算得了什麼損害呢!他根本不屑於理會那些把鬍髭收拾得整整齊齊的面孔,聖彼得堡的作家們;他藐視人世間的愛寵,撫摩,愚蠢而無聊的禮貌。也許,正因為周圍堆滿了這些上流社會的垃圾,才激發了他無盡的對抗的敵意和清掃的熱忱。普希金和果戈理,如果僅僅拖著一條庸人尾巴,他決不會把手中幾近一半的原稿紙留給他們!

一個戰鬥者,如同宗教徒一樣,由於對信仰的忠誠,往往被譏為偏執狂。屠格涅夫稱別林斯基及其後的一批平民知識分子為「文壇上的羅伯斯庇爾」;事實上,世人對羅伯斯庇爾的評價,至今依然判若雲泥。而別林斯基,確乎宣稱過以馬拉的方式愛人類,傾心於羅伯斯庇爾。這個擁有活躍的、急躁的、激烈論爭的角鬥士一般性格的人,隨時準備著向所有反對他的信念的人挑戰,並且決心征服他們。當他剛剛踏入評壇,就以著名的論文《文學的幻想》使所有志得意滿的作家們為之瞠目,因為他的結論是:「我們這裡沒有文學!」還有比這更為粗暴的說法嗎?及至臨終前一年,他強制著病苦,給果戈理——偉大的《欽差大臣》和《死魂靈》的作者——寫了一封長信,對作家在一部新著中所作的對專制政治和最高權力的讚頌,人格上的卑污、醜惡與屈辱,披瀝了神聖的憤怒。它是如此富於顛覆的力量,以致陀思妥耶夫斯基僅僅在一次小組集會上朗誦過,就被判處死刑,及後改作長達十年的苦役和流放。有意思的是,信中恰好還有一筆提及普希金:因為只寫了購三首忠君的詩,穿上了宮廷侍從的制服,就立刻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他在信中寫道:「自尊心受到凌辱,還可以忍受,如果問題僅僅在此,我還有默然而息的雅量;可是真理和人的尊嚴遭受凌辱是不能夠忍受的:在宗教的蔭庇和鞭笞的保護下,把謊言和不義當作真理和美德來宣揚,是不能夠緘默的。」這是平民的聲音。他確曾用以愛祖國的希望和光榮,以及把祖國引向自覺、發展與進步的領袖那樣的全副熱情,來愛過果戈理;因為他從果戈理的小說和劇本中,正如從普希金的濤中一樣發現了俄羅斯暗夜的幽微的火光。真理是樸素的。平民的信使如同真理一樣樸素。當他以一種來源於樸素的本性的直觀,一眼瞥見了其中的庸俗、虛偽、齷齪、奴性的順從,瞥見了反現實的傾向,就會立刻掉轉頭來進行刻毒無情的追擊,哪怕它們來自自己所熱愛過、盛譽過的作家身上!

在論戰當中,別林斯基從來未曾怯弱過,可是在真理面前,卻柔順得像一個小孩。屬於平民的真理十分簡單,無非要扭斷現實中的厄運,把顛倒了的世界重新顛倒一次而已。恰恰在最簡單的問題上,他卻因為過度的深思而陷入迷誤。傲慢的黑格爾和冷漠的歌德一時擺佈了他,於是追求「絕對理念」,靈魂的「寧靜與諧和」;長期以來閃爍在他的論文中的政治元素黯然失色於,他竟像一個蒙眼人一樣,走到了同醜惡的現實和解的沼澤的邊緣。但是,他很快便掙脫出來,痛感和解的可怕之餘,洞見了自己的醜惡。他懺悔了,他詛咒自己,他不惜當眾人的面戳身上的膿瘡。既然愛體面是上流社會的事情,那麼,還要什麼假面具呢!

批評就是否定。其實一切否定都需要勇氣,需要痛苦備嘗。大隊的被稱作「批評家」者流,或者做作家背上的犀牛鳥,一生靠啄食有限的幾個小蟲為活;或者做孔雀,賣弄撅屁股的唯美主義;做籠中的鸚鵡,著意重複主人的腔調;或者如家雞一般,吃多少秕谷生多少蛋,力求平庸;再則如杜鵑,惟借暴力侵佔別的雀巢,心安理得地孵化新生代。這些來自心靈和美學之外的飛禽,廣有羽翼的族類,可以不斷地搬弄經典,吐些連自己也嚼不動的生僻名詞,哄抬一些作家,踐踏一些作家,煞有介事地嘰嘰喳喳,彷彿充滿激情,然而就是不懂得痛苦。痛苦是深部的生命。在他們的文字當中,根本看不見現實生活的根系,感受不到情感的強勁的和細微的震顫,無法觸及事實的悲劇所在,甚至事實本身。如果竟不能像一個普通人那樣承擔和體味當代的苦辛,還算什麼鳥批評家!

因此,說到別林斯基,與其說是批評家,毋寧說是「批評詩人」。批評不僅需要才智、教養、才能,重要的是對生活和藝術的敏銳的詩意感覺,對所從事的批評專業的苦戀情懷。他對理論抱有一種戒心,認為只是包含在一定時間限度之內,不像批評可以不斷進擊,不斷突破,通過「不斷運動的美學」所固有的變革性,同整個的民族前進的歷史結合起來。

他說過,在俄國,只有講台和雜誌兩種活動方式是可能的;而他更偏愛雜誌,以為是一種群眾性的發言機關。這樣,雜誌到了他手中,也就變成了一種擴大的批評了。

一生中,他接連辦過多種雜誌,直到牢牢抓住了《祖國紀事》。當整個文壇為眾多的文學侍臣、貴族所把持,如果沒有自己的雜誌,憑什麼來暴露地面的黑暗,傳達皮靴下的聲音,讓已經埋沒和行將埋沒的富有才具的叛逆者嶄露崢嶸的前額?正是《祖國紀事》,成了一個民族的唯一的喉管,一代天才的俄國知識者集合的中心!

這樣一個習慣於在斧背下寫作而火星進射的批評詩人,在荊棘地裡耕種的編輯,平民意識的傳播者,不屈服的戰士,遭到不幸的追逮是注定了的。窮困、疾病、政治迫害,還有苦役般的勞作,終於過早地壓倒了他,他被內心的烈火過早地焚成了灰燼!

這時,他37歲。

別林斯基確實為文學事業耗盡了短促的生命。那麼,文學,使一個人九死而不悔地為之委身的文學到底是什麼?同時代人赫爾岑以最簡潔的語言定義說:

凡是失去政治自由的人民,文學是唯一的論壇,可以從這論壇上向公眾訴說自己的憤怒的吶喊和良心的呼聲。

199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