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東京夢華錄 > 附錄 >

附錄

靜嘉堂文庫1影印刊本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跋文 

一、趙師俠2跋

祖宗仁厚之德,涵養生靈幾二百年,至宣、政間,太平極矣。禮樂刑政,史冊具在,不有傳記小說,則一時風俗之華,人物之盛,詎可得而傳焉。宋敏求3《京城記》載坊門公府宮寺第宅為甚詳,而不及巷陌店肆節物時好。幽蘭居士記錄舊所經歷為《夢華錄》,其間事關宮禁典禮,得之傳聞者,不無謬誤,若市井遊觀,歲時物貨,民風俗尚,則見聞習熟,皆得其真。余頃侍先大夫與諸耆舊,新承謦欬,校之此錄,多有合處。今甲子一周,故老淪沒,舊聞日遠,後餘生者,尤不得而知,則西北寓客4絕談矣。因鋟木以廣之,使觀者追念故都之樂,當共起風景不殊之歎。淳熙丁未5歲十月朔旦,浚儀趙師俠介之書於坦庵。

〔註釋〕

1靜嘉堂文庫:日本東京收藏中國古籍的圖書館名。此文據1982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東京夢華錄》附錄的《東京夢華錄敘錄》抄錄。2趙師俠:字介之,宋太祖趙匡胤第二子趙德昭的七世孫。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淳熙十五年(1188年)官江華郡丞。他是宋朝宗室,祖上在汴京生活,其籍貫為浚儀(今河南開封市)。此跋撰作於淳熙十四年(1187年)。據跋文可知,趙師俠曾資助《東京夢華錄》刊刻。3宋敏求:字次道,北宋仁宗朝賜進士及第,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元豐初年卒。著作有《春明退朝錄》。《唐大詔令集》、《長安志》等。所著《京城記》見於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今未見。4西北寓客:泛指北宋士大夫官員等渡江依附於臨安者,並非指某一人,亦即上文所云「諸耆舊」。5淳熙丁未:即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東京夢華錄》最早刻本當刻於此年。

二、黃丕烈1跋(二篇)

此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十卷,東城顧桐井家藏書也。因顧質於張,余以白金二十四兩從張處贖得。裝潢精妙,楮墨古雅,板大而字細。人皆以為宋刻,余獨謂不然,書中惟「祖宗」二字空格,餘字不避宋諱,當是元刻中之上駟。至於印本,當在明初,蓋就其紙背文字驗之,有「本班助教廖,崇志堂西二班學正翁深,學正江士魯考訖,魏克讓考訖,正義堂,誠心堂西二班民生黃,刷卷,遠差,易中等,《論語》,《大誥》」,云云。雖文字不可卒讀,而所云皆國子監中事,知廢紙為監中冊籍也。余向藏何子未校本,即出於此刻,知毛刻2猶未盡善,不但失去淳熙丁未浚儀趙師俠之後序而已。竹垞翁3所藏為弘治癸亥4重雕本,此殆其原者,惟汲古閣珍藏本有所謂宋刻,其書目載之,未知與此又孰勝耶?卷中收藏圖書甚多,知其人者獨顧氏大有諸印,為我吳郡故家。「夷白齋」一印,不知是陳基否?然篆文印色俱新,恐非其人矣。嘉慶庚申5閏四月芒種後三日,輯所見古書錄,啟緘讀之,因補題數語於後,閱收得時已二載余矣。讀未見書齋主人黃丕烈識。

是書已歸藝芸書捨6,前因匆促,未獲錄副。且有毛氏汲古舊藏抄本在,似與此本微異,而抄本又有吳枚庵臨校宋本在其上,故去此留彼。既而又得見弘治本,復覆勘之,始知一本有一本之佳處,反思元本之未及校為可惜。幸藝芸主人樂於通假,遂借歸手校。元刻固精美無比,惜經描寫,略為美玉之瑕。苟非余藏舊抄,烏知描寫之誤邪?還書之日,附載斯語,以質諸同好者。道光癸未7仲春,蕘夫。

〔註釋〕

1黃丕烈(1763~1825):字蕘圃,一字紹甫,又字紹武,清長州(今屬江蘇蘇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舉人,曾官主事。平生嗜學好古,曾得到宋版書百餘種,構建專室收藏,名為「百宋一廛」。其藏書甚富,成為東南藏書家之巨擘。所著書有《蕘言》、《百家一廛書錄》、《蕘圃所見古書錄》、《士禮居題跋記》等十餘種。2毛刻:即毛晉和沈士龍刊刻的秘冊匯函本《東京夢華錄》,見後文。3竹垞翁:即朱彝尊,字錫鬯,號分垞,清康熙時中博學鴻詞,官翰林檢討。著作有《曝書亭全集》等。4弘治癸亥:即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年)。《東京夢華錄》明代刻本最早刻於此年。5嘉慶庚申:即清嘉慶五年(1800年)。今見198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江標所編《黃丕烈年譜》記嘉慶五年事云:「閏四月芒種後三日,跋元刻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6藝芸書捨:清汪士鍾藏書室名。汪士鐘,字閬源,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好藏書。著有《藝芸精舍宋元本書目》、《摹刻宋本孝經義疏》等。後來黃丕烈的藏書也多歸之。今見198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江標所編《黃丕烈年譜》記嘉慶二十年(1815年)事云:「以元本《東京夢華錄》歸汪閬源。」同年又云:「季冬,以宋景祐本《漢書》歸汪厚齋。」汪厚齋即汪士鍾之父,名文琛,號厚齋,阮元曾為之撰墓誌銘。7道光癸未:即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今見198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江標所編《黃丕烈年譜》所附王大隆《黃蕘圃先生年譜補》記道光三年事云:「二月二十四日,張訒庵先生為覆校《東京夢華錄》。二月,借藝芸書捨元槧《夢華錄》校刻本。跋之。」

三、影印元刊本《東京夢華錄》解題(從日文譯)

本書是宋朝孟元老在南渡之後,追憶北宋首都汴京的盛況而作。關於當時的地理、風俗、習慣以及宮廷和民間的生活狀況,都有翔實的記載,是學術研究上很有用處的一部書。《四庫提要》舉了些例證,認為本書對當時的朝章國制,可以補訂宋史的闕訛。但在上述之外,還應當把它作為一般文化史,以及足以說明都市生活實情的經濟史的很好的素材。例如卷五「京瓦伎藝」條,就已經是戲曲、小說研究者所樂於引用的。

黃丕烈的跋語裡說.此書「裝潢精妙、楮墨古雅」,「人皆以為宋刻,余獨謂謂不然,書中……不避宋諱,當是元刻中之上駟。至於印本,當在明初」1,云云,大概是元代至正年間在浙江刊版的,書中往往取用了明代國子監的廢紙以供印刷。

本書流傳甚鮮,單行本除影印本外,尚有明弘治刊本,惟多誤刻之處;又有影鈔本,亦多誤筆。根據此元刻本參照,可加以校正。本庫另藏《秘冊匯函》本,便是在道光年間曾經張訒庵根據此元刻本和弘治刊本加以手校過的。

本書系明代顧元慶2所藏.入於清代,轉歸黃丕烈所有,後經陸氏之手收入本庫。今付影印,以為《靜嘉堂秘笈》的第三種。昭和十六年3六月,靜嘉堂文庫。

〔註釋〕

1這段跋語是黃丕烈於嘉慶五年(1800年)所題,已見前。2顧元慶:明代藏書家,字大有,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家在陽山大石下,學者稱之為大石先生,名其堂曰夷白,藏書萬卷,擇其善本者刻之。3昭和十六年:日本天皇紀年,即1941年。

趙希弁1《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附志」中

《夢華錄》題記

《夢華錄》一卷

右夢想東都之錄也。宋敏求《京城記》載坊門、公府、宮寺、第宅為甚詳,而不及巷陌、店肆、節物、時好。孟元老記錄舊所經歷,而為此書。坦庵趙師俠識其後。

〔註釋〕

1趙希弁:字君錫,南宋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朝宗室。漕貢進士,曾官秘書省校勘。家藏書甚富,曾參校有關書目,作《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四卷,附志一卷,後志二卷,二本四卷,考異一卷,今存於《四部叢刊三編·史部》及《續古逸叢書》。

馬端臨1《文獻通考》中《東京夢華錄》提要

《東京夢華錄》一卷

陳氏2曰稱幽蘭居士孟元老撰。元老不知何人,少游京師,晚值喪亂之後,追述舊事,兼及國家典祀、里巷風俗,以其首載京城宮闕橋道坊曲尤詳,故系之地理類。

〔註釋〕

1馬端臨:字貴與,南宋度宗鹹淳年間右丞相馬廷鸞之子,以父蔭曾官承事郎,後隨父歸鄉家居,致力於學術。所著《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成書於元初。其中《東京夢華錄》見卷二百四「經籍三十一」。2陳氏:即陳振孫,字伯玉,號直齋,南宋安吉(今屬浙江湖州)人。南宋理宗端平年間曾官浙西提舉,後知嘉興府,再升侍郎。所藏之書甚多,著《直齋書錄解題》,考訂精微,是書目學的重要文獻。馬端臨生活時代晚於陳振孫,故其《文獻通考》中敘述古籍文獻多引錄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但今所見《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初編》中所收入的《直齋書錄解題》中卻沒有《東京夢華錄》。因此疑馬端臨所看到的《直齋書錄解題》中有《東京夢華錄》,而後來《直齋書錄解題》在流傳過程中其內容有所刪減。《四庫全書》所收《東京夢華錄》卷前提要就不提《直齋書錄解題》而從《文獻通考》引錄。

《秘冊匯函》1本《東京夢華錄》跋文

一、沈士龍2跋

余嘗過汴,見士庶家門屏及坊肆闔扇,一如武林,心竊怪之。比讀《東京夢華錄》所載貴家士女小轎不垂簾幕,端陽賣葵蒲艾葉,七夕食油面糖蜜煎果,重九插糕上以剪綵小旗,季冬二十四日祀灶,及貧人妝鬼神驅祟,悉與今武林同俗,乃悟皆南渡風尚所漸也。至其謂勾欄為瓦肆,置酒有四司等人,食店諸品名稱,武林今雖不然,及檢《古杭夢遊錄》3,往往多與懸合,惟內家遊覽,民俗炫奓,《夢遊》多遜《夢華》盛耳。嗟乎!繁華過眼,若阿閦4一現,元老夢華,何知後人更作華游也。余兩人刻此,則又夢元老之夢矣。繡(秀)水沈士龍識。

〔註釋〕

1《秘冊匯函》:明沈士龍、胡震亨輯,收入古籍珍本24種,《東京夢華錄》是其中之一。萬曆年間刊行,今存。2沈士龍:生平未詳,今僅知他為秀水(今屬浙江湖州)人,與胡震亨友善,二人一同校訂刊刻古籍。3《古杭夢遊錄》:作者姓趙,名不詳,號耐得翁。此書記南宋初期臨安瑣事,今存於《四庫全書》。又有《都城紀勝》,亦是耐得翁所著。4阿閦(chu):佛名,《法華經》卷三和《阿閦佛國經》捲上都記有阿閦事跡,他住在東方妙喜世界,偶然一現身。後人以阿閦一現比喻好景短暫、轉瞬即逝之意。

二、胡震亨1跋

《夢華錄》多記崇寧以後所見,時方以逸豫臨下,故若彩山燈火,水殿爭標,寶津男女諸戲,走馬角射,及天寧節女隊歸騎,年少爭迎,雖事隔前載,猶令人想見其盛。至如都人探春,游娛池苑,京瓦奏技,茶酒坊肆,曉販夜市,交易瑣細。率皆依準方俗,無強藻潤,自能詳不盡雜,質不墜俚,可謂善記風土者。但大內所載殿閣樓觀,僅僅十一,無論諸宮,只如政和新宮,自延福、穆清已下,尚有四十餘殿,而艮岳於時最稱雄麗,何可略也?且記中嘗及童、蔡園第,後家戚里,當時借權灼,誘亂導亡之事。絕不因事而見,此蓋不得楊衒之2《洛陽伽藍》法耳。武原胡震亨識。

〔註釋〕

1胡震亨:字孝轅,晚自稱遁叟。明代萬歷時海鹽(今浙江海鹽)人。舉人出身,曾官至兵部員外郎,後辭官歸里,喜藏書,潛心鑽研學問,著作有《唐音統簽》、《赤城山人稿》、《讀書雜誌》等。2楊衒之:或作羊衒之,北魏時人,生平未詳。所著《洛陽伽藍記》,五卷,記述北魏時洛陽佛寺建置興廢情況,旁及社會政治及民間風俗,是關於佛教在中國傳播及北朝歷史的一部重要文獻。

《津逮秘書》1本《東京夢華錄》跋文

宗少文2好山水,愛遠遊,既因老疾,發「臥游」之論。後來凡深居一室,馳神八遐者,輒祖其語,作《夢遊》、《臥游》以寫志,坊間乃與《夢華》合刻,不知《臥游》諸錄,特作汗漫遊耳,若幽蘭居士華胥一夢,直以當《麥秀》、《黍離》之歌,正未可同玩。況昔人所云木衣綈繡,土被朱紫,一時艷麗驚人風景,悉從瓦礫中描畫幻相。即令虎頭提筆,亦在阿堵間矣。庶幾與《洛陽伽藍記》並傳,元老無遺憾雲。湖南毛晉3識。

〔註釋〕

1《津逮秘書》:叢書名,明崇禎年間毛晉校刊。毛晉取沈士龍和胡震享輯刻未成的《秘冊匯函》殘板,增補以自己收藏的秘籍,編輯成書。收入古代珍籍144種,752卷,《東京夢華錄》在第十集。清代嘉慶時張海鵬在《津逮秘書》的基礎上又加以取捨,把叢書名更改為《學津討原》,今存嘉慶十年(1805年)虞山張氏照曠閣刊本,《東京夢華錄》在第七集。毛晉跋文今見存於《學津討原》本《東京夢華錄》卷末。2宗少文:即宗炳,字少文,南朝宋南陽人,著名隱士。《宋書·宗炳傳》云:「有疾還江陵,歎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睹,惟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3毛晉(1599~1659):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出版家。原名鳳苞,字子九,後字子晉。別號汲古閣主人,江蘇常熟人。諸生,未出仕。好古博覽,築汲古閣,藏書數萬卷,多善本。刊行的古籍甚多,主要有《十三經註疏》、《十七史》、《津逮秘書》、《六十種曲》等。毛氏世居於常熟昆湖之東,或雲湖之南。毛晉晚號隱湖,因此這裡署名為「湖南毛晉」。

《四庫全書》所收《東京夢華錄》卷前提要1

《東京夢華錄》十卷,宋孟元老撰。《通考》2謂元老不知何許人。此書自都城、坊市、風俗及當時典禮、儀衛,靡不核載。所紀與宋志3頗有異同。如宋志南郊儀注,前三日但云:齋於大慶殿、太廟及青城齋宮,而是書載車駕宿大慶殿儀,駕宿太廟奉神主出室儀,駕詣青城齋宮儀。委曲詳盡。又如郊畢解嚴,宋志但云「御宣德門肆赦」,而是書載下赦儀亦極周至。惟行禮儀注,宋志有皇帝初登壇,上香奠玉幣儀,既降,盥洗,再登壇,然後初獻,而是書奏請駕登壇,即初獻,無上香奠玉帛儀。又太祝讀冊,宋志列在初獻時,是書初獻之後,再登壇始稱讀祝,則不及宋志之密。然參互考核,不可謂無裨史學也。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註釋〕

1此條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史部十一·地理類八·雜記之屬」所收《東京夢華錄》卷前提要抄錄。但此提要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中的提要文字有所差異,詳見後。2《通考》:即馬端臨《文獻通考》,已見前。3宋志:即《宋史》卷九十九「禮志二·南郊」,其「儀注」部分記神宗所進行的祭祀禮儀詳情,云:「神宗元豐六年十一月二日……是日晚,齋於大慶殿。三日,薦享於景靈宮,齋於太廟。四日,朝享七室,齋於南郊之青城。五日,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太祖配。是日,帝服袍靴,乘輦至大次……三上香,奠玉幣,執圭……帝降壇,樂止……再詣洗,帝執大圭,盥帨……三奠訖……太祝讀冊,帝再拜訖,樂作。次詣太祖神座前,如前儀。……歸大次,樂止。有司奏解嚴。帝乘輿還青城……帝常服,乘輿御宣德門,肆赦,群臣稱賀如常儀。」《提要》謂《東京夢華錄》所記與《宋書·禮志》頗有異同,這可能是徽宗時舉行的祭祀禮儀已和神宗時的禮儀有所不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卷七十「史部二十六·

地理類三」中《東京夢華錄》提要

《東京夢華錄》十卷(編修汪汝藻家藏本)

宋孟元老撰。元老始末詳,蓋北宋舊人,於南渡之後,追憶汴京繁盛,而作此書也。自都城、坊市、節序、風俗,及當時典禮、儀衛,靡不賅載。雖不過識小之流,而朝章國制,頗錯出其間。核其所紀,與宋志頗有異同。如宋志南郊儀注,郊前三日但云:「齋於大慶殿、太廟及青城齋宮」,而是書載車駕宿大慶殿儀,駕宿太廟奉神主出室儀,駕詣青城齋宮儀,委曲詳盡。又如郊畢解嚴。宋志但云「御宣德門肆赦」,而是書載下赦儀亦極周至。又行禮儀注,宋志有「皇帝初登壇,上香奠玉幣儀;既降,盥洗,再登壇,然後初獻」,而是書奏請駕登壇,即初獻,無上香獻玉帛儀。又太祝讀冊,宋志列在初獻時,是書獻之後,再登壇始稱讀祝,亦小有參差。如此之類,皆可以互相考證,訂史氏之訛舛,固不僅歲時宴賞,士女奢華,徒以怊悵舊遊,流傳佳話者矣。

〔註釋〕

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此提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四庫館臣奉旨編定的,由於出於眾人之手,又限於功令和時限,因而有不少錯誤,有些古籍的提要和《四庫全書》中實際謄錄的提要也有所不同。為此,近人余嘉錫著《四庫提要辨證》一書予以考辨。因此,《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東京夢華錄》的提要文字和《四庫全書》中實際謄錄的提要有所不同,這裡將兩份提要一併收錄於此後,以資比對。

李濂1《跋〈東京夢華錄〉後》

幽蘭居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一冊十卷,凡宋之京城、河渠、宮闕、官府、寺觀、橋巷、市井、勾肆,大而朝賀典禮,小而口味戲劇,無不詳備,可謂勤矣。元老不知何人。觀是錄纂述之筆,亦非長於文學者。大抵是錄擬宋敏求《東京記》而作。《東京記》上、中、下三卷。上卷為宮城,週五裡,唐宣武節度治所,建隆三年廣城之北隅,用洛陽宮殿之制修之。中卷為舊城,週二十一里,唐汴州城也,號闕城,亦曰裡城。下卷為新城,週四十八里,周世宗所築羅城也,號國城,亦曰外城。敏求嘗撰《長安》、《河南》二志,其學宏博,元老不逮也。元老自序,自徽宗崇寧二年癸未入京師,至靖康元年丙午避兵南徙,蓋寓京師者二十有三年,故記載時事極為詳備。但是時艮岳2已成,梁台、上方寺塔3俱在,而錄內無一言及之,不知何也。由是觀之,則元老之所遺漏者抑多矣。嗟乎!自靖康丙午迄今五百餘年4,兵燹之所燔爇,黃河之所沖淤,都城勝跡,湮沒殆盡。覽是錄者,能無黍離之悲乎?

〔註釋〕

1李濂(1488~1566):字川甫,號嵩渚,祥符(令河南開封)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曾官沔陽知州、寧波同知、山西按察司僉事。嘉靖五年(1526年)免官歸里,家居四十餘年。著作甚豐,主要有《嵩渚集》一百卷及《祥符文獻志》、《祥符先賢傳》、《汴京遺跡志》等。他所撰《跋〈東京夢華錄〉後》見《汴京遺跡志》卷十八。2艮岳:北宋末在汴京城內東北景龍山側人工堆築的一座小山,以像餘杭的鳳凰山,因在京城中的東北方位,故名艮岳。工始於政和七年(1117年),宦官梁師成董其事,朱勉搜求全國奇花異木、太湖奇石及珍禽異獸等,號為「花石綱」,勞民傷財,致使天下怨聲載道。宣和四年工成,徽宗自撰《艮岳記》。後更名為壽山,京城人又稱之為萬壽山。艮岳的正門名為陽華門,因而艮岳又名為陽華宮。李濂《汴京遺跡志》卷四「山嶽」有對於艮岳的詳細記述。3梁台、上方寺塔:梁台,原名吹台,在汴京城東南三里處,相傳是漢代的古吹台,又名梁台,一名雪台,俗呼為二姑台。明代在台上建禹王廟,又改稱為禹王台。上方寺,在汴京城中東北角夷山上,即開寶寺之東院,又名上方院。宋仁宗慶歷年間開寶寺靈感塔毀,復於上方院中建造鐵色琉璃塔,八角十三層,高三百六十尺,俗稱鐵塔寺。此鐵塔也就稱為上方寺塔。4靖康丙午:為1126年,而李濂卒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其間最大限度也就是四百多年。這裡說「迄今五百餘年」有誤。

錢曾1《讀書敏求記》中《夢華錄》題記

《夢華錄》十卷

幽蘭居士孟元老追敘東京舊遊,編次成集,緬想曩昔,如同華胥夢覺。因名《夢華錄》。書成於紹興丁卯,去靖康丙午之明年,又二十一年矣。南渡君臣,其獨有故都舊君之思如元老者乎?劉屏山2汴京絕句「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蓋同一寤歎也。予衰遲晚,情懷牢落,回首淒然,感慨尤甚於元老。今閱此書,等月光之水,但無人為除去瓦礫耳。

〔註釋〕

1錢曾:清代藏書家,字遵王,號也是翁,清初錢謙益族孫,江蘇常熟人。喜好藏書,致力於搜求古籍善本。所著《讀書敏求記》、《述古堂書目》都是著名的書目文獻。《東京夢華錄》的題記在《讀書敏求記》卷二「地理輿圖」類。2劉屏山:即劉子翬,字屏山,宋欽宗時資政殿學士劉鞈次子,以父蔭判興化軍。後辭官歸家,從事講學與著述。學者稱之為屏山先生。其詩見所著《屏山集鈔》中《汴京紀事》二十首之十八,《宋詩鈔》收錄,詩云:「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

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1中《東京夢華錄》題記

《東京夢華錄》十卷(校宋舊鈔本)

乙亥八月,借江氏宋刊本校閱一過。枚庵漫士2。

余向見《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有宋版《東京夢華錄》,及收得一元刻,楮墨精好,始疑宋版之說,或即指是。蓋元刻亦不易得也。頃從吳枚庵家獲其散出之書,中有舊鈔《東京夢華錄》,系枚庵手校江氏宋刊本。雲宋本八行十六字,取對元刻,行款不同,卷中紅筆校處亦多歧異,乃歎天壤甚大,有宋版而不能發現者,幾危矣哉。甲子三月十日3,蕘翁識。

余舊藏元刻本,為顧五癡家物,因與此鈔本及校宋本俱不符,故未校。茲昨歲冬季,已歸藝芸書屋,只留此舊鈔校本,為齋中展玩之副,蓋此等書非有關大用,不必定以刻本為勝也。聊書數語,以當解嘲。丙子歲初三日4,復翁。

戊寅夏,慈溪蔣氏書散出,為壽松堂孫氏收得,中有弘治甲子年重刻本,每葉十六行,行十六字,大旨與此所校八行十六字本同,或當日即據此本以為宋刊也。校本雲八行者,就半葉計之也。方悔前此信此校本為宋刊,故不敢以元刻校宋,茲見明刻與宋校合。而所謂宋刊者全不可信。甚哉書非目見難以臆斷也。初伏第四日,復翁記。

越日晨起無事,取弘治甲子重新刊行本手校其異於別紙,間有勝於校本者,擬仍錄諸卷中。至訛謬處亦復不少,似前跋以為八行十六字即是此本未必確也。總之,書未目睹,憑口說耳食以定是非,斷斷乎其不可。校畢,復翁又記。

道光癸未元夕後三日,沈小宛5借此歸還,因欲注其所撰《荊公文集注》也。中有校語二條,並記。蕘夫。《夢華錄》十卷(校元本)。

余所收東城顧桐井家大板細字元刻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十卷,楮墨精好,是明初印本,已歸諸藝芸書捨矣。頃於坊間獲此刻,少第十卷,倩工摹《秘冊匯函》本補之,仍往借之,手校如右,並補趙師俠跋。茲因手校,知字有描寫處,稍為美玉之疵耳。癸未二月6,蕘夫。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十卷(元印本)。

〔註釋〕

1《蕘圃藏書題識》:黃丕烈所著書之一。本來黃丕烈著有《士禮居題跋記》六卷,吳縣潘文勤「滂喜齋」刊本;《士禮居題跋續記》二卷,元和江標刊《靈鶼閣叢書》本;《士禮居題跋再續記》二卷,江陰繆荃孫輯,順德鄧實《國學彙刊》活字本。後來繆荃孫和長洲章鈺、仁和吳昌綬共同編輯,把以上潘、江、鄧三家刻本合在一起,又增加數百篇,分為十卷。民國8年己未(1919年)刊行。2枚庵漫士:即黃丕烈好友吳翌鳳,字伊仲,號枚庵,江蘇吳縣人。嘉慶時諸生,好讀書,手抄書數千百卷。所著書有《吳梅村詩集箋注》、《與稽樓叢稿》、《懷舊集》等。3甲子三月十日:甲子即嘉慶九年(1804年),今見198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江標所編《黃丕烈年譜》記嘉慶九年事云:「三月十日,跋新從吳枚庵家得渠手校舊鈔本《東京夢華錄》。」4丙子歲初三日:丙子即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今見198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江標所編《黃丕烈年譜》記嘉慶二十一年事云:「正月初三日,再跋校宋舊鈔本《東京夢華錄》。」5沈小宛:即黃丕烈好友沈欽韓(1774~?),字文起,又字小宛,江蘇吳縣人。今見198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江標所編《黃丕烈年譜》記嘉慶五年事云:「元夕後三日,五跋校宋四鈔本《東京夢華錄》。時為沈小宛借去,方送歸也。」6癸未二月:即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此時黃丕烈所校的《東京夢華錄》缺第十卷,是一種殘本。今見198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江標所編《黃丕烈年譜》記道光三年事云:「仲春,從汪閬源借乙亥年所歸《東京夢華錄》,校新得殘元本,再跋。」

張元濟1《涵芬樓燼餘書錄》2中

《東京夢華錄》題記

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十卷,影元鈔本,二冊,毛子晉舊藏。

卷首作者孟元老紹興丁卯自序。末有淳照丁未浚儀趙師俠介之後序。半葉十四行,行二十二字。昔黃蕘圃曾見元刻,謂書中惟「祖宗」二字空格,餘字不避宋諱,當是元刻中之上駟。今此本正同,卷一有「汲古主人」及「子晉」印記,頗似毛氏舊鈔。蕘圃謂毛刻未盡善,且失去介之後序。豈模寫在梓行後耶?

余友鄧孝先3藏道光壬辰常茂徠4邦崖鈔本,常氏跋云:「艮岳為一時巨觀,且以萃天下之名勝,獨缺而不書。謝樸園序指為為宣和諱,以余觀之,諱誠是矣,而為宣和諱則非。何則?花石之進,為太守朱勉5;艮岳之築,專其事者為戶部侍郎孟揆6。揆非異人,即元老也,元老其字而揆其名者也。推元老之意,亦知其負罪與朱勉等,必為天下後世所共指責,故隱其名而著其字。」孝先謂:「揆字元老,無他書為之左證,而前人讀書細心處不可掩。」云云。爰錄其說,以廣舊聞。

〔註釋〕

1張元濟(1867~1959):字菊生,浙江海鹽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曾官刑部主事,1898年在北京創設通藝學堂,參與康有為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失敗後被革職永不敘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參與經營商務印書館。1929年主持編成《四部叢刊初編》,後又輯成《續編》、《三編》,繼又編成《續古逸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後為全國人大代表,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上海博物館館長等職。1959年逝世,終年92歲。著作有《校史隨筆》、《涵芬樓燼餘書錄》等。當代又有《張元濟古籍書目序跋彙編》,200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2《涵芬樓燼餘書錄》:涵芬樓,現代商務印書館專貯珍貴圖書的藏書樓。該館從清光緒末年就搜集南北藏書家散出的孤本秘籍多種,曾選取部分古書編印為《涵芬樓秘笈》等。至1924年,東方圖書館建立,另辟專室,將涵芬樓遷至其中。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日本侵略軍進攻上海,這批珍貴典籍被焚燬,但其中珍貴書籍574種因先移藏別處而得以保存。張元濟所編《涵芬樓燼餘書錄》即是這一批書籍的目錄。其書後歸北京圖書館。3鄧孝先:即鄧邦述,號孝先,江蘇江寧(今南京)人。光緒時進士,1901年入直隸總督端方幕府為幕僚。1911年曾任吉林省民政使,1927年棄官回北京。喜藏書,有群碧樓藏書近4萬卷,1927年將大部分藏書賣給中央研究院,改「群碧樓」為「寒瘦山房」。去世後其藏書賣給了蘇州集寶齋、北京景文閣及東來閣、文殿閣等處。他收威的常茂徠鈔本《東京夢華錄》不知落於何處,他人未獲見。4常茂徠(1787~1874):字逸仙,號秋崖(或作邦崖),祥符(今河南開封)人。道光五年(1825年)拔貢,後屢試不第,遂專心著述。曾官登封、偃師縣教諭。事跡見《中州先哲傳·儒林傳》。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鄧之誠《東京夢華錄注》卷前自序云:「有常茂徠者,開封老儒,同治中猶存,喜收拾鄉邦文獻而不甚讀書,改竄《如夢錄》,令人歎恨,即其人也。」這裡略述常茂徠生平點滴而未說明出處。今見常茂徠的著作存世者有《讀左漫筆》十六卷、《增訂如夢錄》一卷、《汴梁水災紀略》一卷、《名人姓字辨同》、《洛陽石刻錄》一卷,又有《石田野語》二卷與其弟常茂績《臆見隨筆》合刊;另有《春秋國都考》、《讀經瑣言》、《西漢質疑》、《汴京歲時記》等皆佚。5朱勉:見本書《東京夢華錄》卷之七「駕幸臨水殿觀爭標錫宴」一節注6。查《宋史·奸臣傳》中的朱勉傳及有關史料,朱勉並不曾官為太守。常茂徠說「太守朱勉」,當是誤記。6孟揆:北宋末徽宗時權臣孟昌齡之子。孟昌齡是蔡京死黨,曾官都水使者、工部侍郎、兵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孟揆因父親的關係也竊據要職,先後官都水使者、戶部侍郎、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並曾奉旨主管建造萬壽山。因此,在徽宗退位、欽宗即位之後,孟昌齡與其子孟揚、孟揆受到朝臣彈劾。《宋史·河渠志三》記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御史中丞許翰上疏云:「保和殿大學士孟昌齡,延康殿學士孟揚,龍圖閣直學士孟揆,父子相繼領職二十年,過惡山積……陛下方將澄清朝著,建立事功,不先誅竄昌齡父子,無以詔示天下。望籍其奸贓,以正典刑。」欽宗准奏,於是孟氏父子先後受到懲處。《三朝北盟會編》、《宋會要輯稿》、《靖康要錄》中都有孟氏受到各種處分的記載。常茂徠說孟揆即是孟元老,只是臆測之詞,缺乏確切的文獻依據,不可相信。鄧邦述稱讚常茂徠讀書心細,卻並沒有贊同他的這一推斷。

《叢書集成初編》1所收《東京夢華錄》題記

本館《叢書集成初編》所選,《秘冊匯函》及《唐宋叢書》2、《津逮秘書》、《學津討原》皆收此本,「唐宋」本僅一卷,其他三本皆十卷,而「秘冊」較早,故據以影印,並錄「學津」本載趙師俠跋及「津逮」本毛晉跋於後。

〔註釋〕

1《叢書集成初編》: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的大型叢書,共收古籍3111種。彙集了自宋代至清代的一百多種叢書,剔其重複,分類編排,多數為重新鉛字排版,並加斷句,不宜排版的間用影印。自1935年起開始分期出版,約成十分之九,未出齊。《東京夢華錄》據「秘冊匯函本」影印,編為第3216號。2《唐宋叢書》:明末鍾人傑、張遂辰編輯的叢書,收入古籍103種。分為經翼、別史、子余、載籍四類。體例選材略同於《漢魏叢書》。所輯多為唐宋人著作,故名。但取材於《說郛》,多為刪節之本。所收《東京夢華錄》在「別史」類,亦取自《說郛》,只有一卷(宛委山堂本《說郛》卷六十八,商務印書館本《說郛》卷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