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喬治·巴格肖·哈里森《莎士比亞入門》[1] >

喬治·巴格肖·哈里森《莎士比亞入門》[1]

據我所知,這本文字簡明、內容豐富的書是關於莎士比亞研究最好的引子。可能我不同意哈里森的所有觀點——比如,他更喜歡《暴風雨》,而不是《麥克白》或《哈姆雷特》。但是,我不能不感謝他的評論和提供的信息。讓我來找一個具體的例子。莎士比亞在一幕戲中就要換許多場景。這一點曾被人指責(或讚揚)。出版商普遍認為,《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的最後一幕有三個難以表現的場景,每個場景是亞歷山大城的不同地方。開始時,哈里森提醒人們注意,伊麗莎白時代的劇院缺少裝潢。後來,他又拿著一六二三年出版的劇本指出,劇本中並沒有指明地點。他由此得出結論:莎士比亞以及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人並不關心事件發生的地點。嚴格地說,沒有地點的變化,只有一個不確定的舞台。換言之,莎士比亞描寫的事件並不總是發生在一個確切的地點。莎士比亞並沒有觸犯地點的統一性。他超越了這種統一性,或者對這種統一性渾然不知。

翻閱這部書時,不能不為莎翁作品的豐富多彩所震撼。除傳記外,作者提出的問題亦是涵蓋文學、倫理學、詩歌、心理學。(我們的格魯薩克曾正確地指出:「莎士比亞在創造了財富之後,回到他的村莊,像一個退休的店員一樣養老送終,永遠沒有再提及他寫過的東西。也許,完全忘卻自己創造的絕世佳作才是最非凡的創作。」)

作品的豐富性彌補了對莎士比亞過於盲目的崇拜。(反之,可以說,塞萬提斯使西班牙變得貧瘠。歌德、但丁、莎士比亞居住在一個複雜的星球,而塞萬提斯只是諺語的收集者。對西班牙來說,克維多比塞萬提斯更合適。)

徐少軍 王小方 譯


[1]此篇及下篇初刊於1939年5月5日《家庭》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