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羅曼·羅蘭[1] >

羅曼·羅蘭[1]

羅曼·羅蘭的榮譽似乎非常堅實。在阿根廷共和國,華金·維克多·岡薩雷斯的崇拜者們都欽佩他;在加勒比地區,馬蒂的崇拜者欽佩他;在美國,亨德裡克·威廉·房龍的崇拜者欽佩他。在法國本土,他從不缺少比利時和瑞士的支持。另外,他的優點,道義上的多於文學上的,用他愛聽的幾個詞彙之一來說,就是,「泛人道主義」方面的多於句法上的。

羅曼·羅蘭一八六六年一月二十九日出生於克拉梅西。他從小就決心一生從事音樂。他二十歲進高等師範學校,二十三歲進羅馬法蘭西學校。在這段時間裡他看了托爾斯泰、瓦格納和莎士比亞的作品:這三個人(據他說)對他的影響最大。他的第一部戲劇習作就是想模仿莎士比亞。法蘭西學院於一八九五年褒獎了他的博士論文《斯卡拉蒂和盧利之前的歌劇史》。一八九九年,他開始致力於書寫法國大革命時期,七個獨立的劇本,就如一部史詩劇的七幕(或七部詩歌)。

一九四年,《約翰·克利斯朵夫》第一卷問世。小說總共有十卷,主人公是貝多芬和羅蘭本人的結合體。

比作品更令人欽佩的是它在世界各國所獲得的成就——內心的、無聲的、親切的成就。我記得在一九一七年還有人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是新一代的口令。」

一九一四年,羅曼·羅蘭拒絕接受把德國變成惡魔王國和把同盟國變成受攻擊的天使的強有力的神話。那年九、十月間,他在《日內瓦日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後來收在一本小集子裡,作品使他獲得了一九一五年諾貝爾文學獎。

羅蘭的作品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外,還包括以下幾部:《人民的戲劇》(一九一年)、《貝多芬傳》(一九三年)、《米開朗琪羅傳》(一九六年)、《哥拉·布勒尼翁》(一九一八年)、《克萊朗博傳》(一九一九年)、《阿尼塔和西爾維婭》(一九二二年)、《夏天》(一九二四年)、《甘地傳》(一九二五年)、《母與子》(一九二七年)。[2]

黃錦炎 譯


[1]此篇及以下三篇初刊於1937年7月23日《家庭》雜誌。

[2]羅曼·羅蘭的《哥拉·布勒尼翁》1919年初版,《克萊朗博傳》1920年初版,《甘地傳》1925年初版,《母與子》初版分七冊,於1922年至1923年陸續出版。博爾赫斯此處所記或有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