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文稿拾零 >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1] >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1]

愛德華·摩根·福斯特於一八二九年出生於英格蘭南部,曾在劍橋大學學習。他從十二歲起就一心想當個小說家。學業一結束,他就滿懷熱忱——滿懷冷靜的熱忱——投入這項工作。他的處女作《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發表於一九五年。接著又發表了三部小說:《最漫長的旅程》(一九七年)、《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一九八年)和《結局》(一九一年)。在那些年裡,他已經在研究一個問題,這問題使諾斯替教派的成員們想像出一個年邁力衰、疲憊不堪的老神,它用不純潔的材料即興創造了世界:存在於世的惡的問題。

大戰期間,福斯特去了埃及。在那個國家他寫了最客觀的一部作品《亞歷山大,描述和歷史》(一九二三年)。幾位穆斯林朋友促成他去印度訪問。在那裡他茫然地度過了三個年頭。回到英國後發表了《印度之行》。

好多人說,這本小說是我們時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話反應不佳——也許是因為用最高級往往言過其實,也許是因為「重要」和「我們時代」這兩個概念不太動人——但應該是確實的。《印度之行》的藝術感染力,那種清醒的苦澀,那種無處不在的風趣都是不容懷疑的。還有,閱讀它的樂趣。我見到過非常苛刻的讀者,他們說,誰也無法使他們相信,一本這麼有趣的書有什麼重要性。

福斯特還出版過兩本短篇小說集(《天堂客車》,一九二三年;《永恆的瞬間》,一九二八年),一部有關小說創作方法的長篇分析,一九三六年還出過一本雜文集。我瀏覽了這些書並摘抄下這句話:「易卜生實際上是培爾·金特。留了鬢角什麼的,易卜生是個中了魔的小伙子。」還有這一句,是千真萬確的:「小說家永遠不應該追求美,儘管我們知道要是他達不到美,那就失敗了。」

黃錦炎 譯


[1]此篇及以下兩篇初刊於1937年5月28日《家庭》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