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拈花菩提 > 回到自己的居處 >

回到自己的居處

看到佛陀對弟子的精彩教化,使我們知道要自性清淨,必須從六根清淨入手,用禪師的話說就是「在六根門頭,尋得解脫」,那等於回到自己的自性居處一樣。

把蛇、鱷魚、鳥、狗、狐狸、猴子分別用繩子綁起來,然後把繩子連結在一起,放它們逃生。

這時候,六種動物一定都按照習性想逃回自己的居處。蛇要回到洞裡、鱷魚要回到河裡、鳥要飛入空中、狗要回去村落、狐狸欲奔回原野、猴子想回去森林的樹上,因此它們彼此爭鬥,最後被力氣最大的一隻動物拖著前進。

這是佛經的譬喻,人也像這樣,被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根本慾望牽著前進,哪一種慾望最強烈,我們就被那種慾望支配。在慾望的焚燒中,就會使我們有無邊的痛苦,正如動物們找不到它們的歸宿。

我們有幸生而為人,又是六根健全,就應該擅自珍惜,好眼睛要用來見光明、好耳朵要觀世音、好鼻子要聞自性芳香、好舌頭要開演妙法、好身體要實踐利他、好頭腦要有正念……然後慢慢回歸心田,止息六欲的追求,不再被慾望支配,這時,才算回到自己安居的所在。

在《楞嚴經》裡,有一次佛陀隨手取了一條手帕,打成一個結,然後問弟子說:「這叫什麼名字?」阿難和眾弟子同聲說:「這叫做『結』。」

接著,佛陀依次在手帕上打了六個結,按次第每打一結都問:「這叫做什麼名字?」阿難和眾弟子說:「這也叫做『結』。」

佛陀就告訴弟子,這六個結是依次結成,因此第一個結和第六個結都不一樣,雖然都是結,但應該把第一個打成的叫「第一個結」,依次類舉,第六個打成的就叫「第六個結」。這是「巾體是同,因結有異」,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是這樣,本是同一性質,卻有不同的名字,這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陀問弟子說:「如果認為六個結是多餘的,只想進入本質,如何才能做到呢?」

阿難說:「如果把所有的結解開,結既然不生,就沒有了彼此,一個結的名稱都沒有,何況是六個呢?」

佛陀說:「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這一段,佛陀說明了世間的事物都是妄心的發動,就像眼睛疲勞時在眼前舞動的狂花一樣。

最後,佛陀甩動手裡的手帕,問說:「我現在左右拉動手帕,都不能解開這些結,到底要怎樣才能解開呢?」

阿難說:「要想解開這些結,應該從結心著手。」

佛陀說:「對的,如果要除掉這些結,應該從結心開始……阿難!這就像我們要解脫六根,應該從六根的結來解,根結如果除去了,塵相妄想自然消滅,到這時就只留下自性的真實了。我再問你,這條手帕的六個結,可不可能同時解開呢?」

阿難說:「不行的,因為結是次第打成,應該依照次第打開才行。」

佛陀說:「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要想解脫六根,也是一樣的道理,六根的生理活動能得到解脫,就能得到人空無我的境界,到空性圓明自在,就得到法的解脫,法既然解脫無縛,連空的境界也不生起,這就是菩薩從三昧正定,安住於不生不滅的實相裡了。)

看到佛陀對弟子的精彩教化,使我們知道要自性清淨,必須從六根清淨入手,用禪師的話說就是「在六根門頭,尋得解脫」,那等於回到自己的自性居處一樣。

可歎息的是,我們通常只看到打成的結,卻忘記了手帕乃是結的本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