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拈花菩提 > 純粹的法門 >

純粹的法門

動機裡沒有自私的意念,純淨地為眾生而修行,做到完全無我,這就是純粹的法門。

在西藏有一則故事,是說有一位噶當派的祖師有一天比平時賣力地打掃佛堂,因為他知道有位大功德主即將來訪,而他心裡想:「如果我把佛堂打掃得更乾淨,這位施主一定會捐贈更多的金錢。」於是,他花了許多時間把佛堂打掃得煥然一新。

打掃到快完成時,他突然頓悟到這是不清淨的想法,不應該為了得到別人的佈施而打掃佛堂,他抓起地上的灰塵往佛堂撒去,佛堂又恢復了舊觀,祖師則拍拍手離開了。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說明了人的動機最重要。打掃佛堂原來是一件神聖莊嚴的事,但因為有企求佈施的心,心靈反而受到污染。外相的行為雖然也是重要的,若是動機不純正,就彷彿惡人的衣冠,再好也無法改變它的本質。

還有一個西藏故事:有一位上師已有很高的證悟,具有他心通的能力。他的弟子中有一位專誦六字大明咒,非常精進,幾乎整日口不離咒。

上師把弟子叫來,對他說:「你的咒誦得很好,可是最好修一些純粹的法門。」

於是,弟子就改修讀經,仍然是非常精進,終日不離經典,希望借不斷讀經來證悟成佛。

上師知道他的意念,把他叫來:「你的經讀得很好,但你最好修一些純粹的法門。」

弟子聽了上師的話,又改習禪定,過了一段時間,上師仍勸他修一些純粹的法門。

大惑不解的弟子就去請教上師:「什麼是純粹的法門呢?難道誦咒、讀經、禪定不是純粹的法門嗎?」

上師回答說:「動機裡沒有自私的意念,純淨地為眾生而修行,做到完全無我,這就是純粹的法門。」

所謂純粹的法門原來是完全的利他之心,只要絲毫為己就是不純粹了。

謹慎行事當然是修行人的重點,但清淨的內心則是修行人的根本,如果心不清淨,行為就有污點,就會帶來痛苦和煩惱,像唸咒、讀經、禪定、清理佛堂如此純粹的事,都應該有更純粹的基礎,何況是世間那些本來就很不純粹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