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紅塵菩提 > 孔雀王朝無憂王 >

孔雀王朝無憂王

經典裡常說,得證的聖者看地球猶如觀掌上的一粒阿摩羅果,河山猶如果紋。我們或許不能達到那種境界,不過從一粒果實觀想世界的無常、人生的變異,也使我們知道其中有智慧在焉!

朋友從印度回來,送我一顆干了的阿摩羅果,我在長夜裡看這橢圓形的褐色果實,就想起阿育王臨終時的情況。

公元前三世紀統一印度的阿育王,是印度有史以來治績空前的統治者,也是護持佛教最有力的國王,但是他臨終的時候死得十分悲慘。晚年,阿育王的王后帝沙羅文與人私通,他怒而焚殺王后,從此憂悒寡歡,以致得了重病,國家的財政由侄子財天施掌理,不能任他取用來供養僧眾,一生竭力施財給出家人的阿育王更加煩惱。

這時候,許多阿羅漢來探視阿育王的病,王的手上正好有半捧還沒有吃完的阿摩羅果,便以至誠的信心把半果供養眾阿羅漢,阿羅漢們於是同聲歎道:「大王!比起你從前一切自主時所供養的九十六俱胝(一俱胝就是一億)黃金,現在這個供養更大!」

阿育王因此內心得到自在,含笑而逝了。

不過,另外有一種說法是,阿育王供養半果之後,有一天,一個侍女在旁邊拿著有寶柄的拂塵為他扇涼,由於白晝的酷熱而打瞌睡,拂塵從手中落下,掉在阿育王身上,阿育王非常生氣,心想:「以前,各國的大王也要為我洗腳,現在連卑賤的奴僕也輕侮我。」愈想愈怒,終於一怒而亡。

雖然說法不同,但阿育王晚境淒涼是可以確定的,阿育王所興盛的孔雀王朝也像阿育王的死,充滿了謎一樣的傳說,近年來十分賣座的日本電影《孔雀王朝》、《黃金孔雀城》就是取材於當時的傳奇。

我從前對孔雀王朝極有興趣,曾讀過許多印度歷史的書,裡面有許多阿育王的記載,古印度史的記述不免摻雜了傳說與神異色彩,不過有關阿育王的事跡卻有幾個故事頗能發人深省。

孔雀王朝建立於阿育王的祖父旃陀羅笈多王,他在摩揭陀國的巴連弗城建立國都,成為印度史上中央集權的大帝國,自稱「孔雀王朝」。到阿育王父親尼彌多王的時代,王朝已經極為壯大,財力雄富,有五百大臣。阿育王的出生也有許多傳說,一說他的母親是商人的妻子,與國王私通而懷孕;一說他母親是「行為端正,令人樂見,為國所珍」的婆羅門女(《雜阿含經》)。母親生他的時候十分安穩,一點也沒有痛苦憂惱,所以國王為他取名「阿育」(即無憂的意思)。

阿育王幼年即精通技藝、觀察與相術,卻不為父親寵愛,與母親住在宮外。在阿育王幼年時,國王的大臣曾向一位婆羅門占相師詢問將來由誰主掌王位,占相師說:「由吃最殊勝食物、穿最殊勝衣服、坐最殊勝坐具的那一位。」因為王子們都享用優裕,大臣們不明其意,再進一步追問,占相師說:「最殊勝的食物是米飯,最殊勝的衣服是粗布,最殊勝的坐具是土地。」——當這個預言傳出後,不但國王不喜歡,其他的王子也對無憂懷著忌恨。

阿育王青年時代,正好尼泊爾傳悉耶的人民叛亂,尼彌多王派阿育去平反,卻只給他很少的兵卒,沒想到阿育一舉平定了叛亂,把首領抓回獻給國王,尼彌多王這時才對阿育另眼看待,說:「你的聰明、力量、勇氣都是非凡的,現在你想要什麼,我都賜給你。」阿育向父王要了一座最偏遠的波吒厘子城,在當地建了五百處花園,招集了一千個女樂伎,終日嬉戲享樂,通宵達旦。這樣一來,因為地處偏僻,不會受到六個哥哥殺害,終日享樂也令人以為他無心於王業了。

後來,孔雀王朝與隔鄰的摩揭陀國作戰,阿育王的六個哥哥都被派上戰場,只有他留在國內,偏巧在這時尼彌多國王去世,城內的臣民想起以前占相師的預言,便把阿育扶為國王。遠在外地征戰的哥哥聽說阿育登基,心中憤憤,在恆河以南各擁一座城而自立為王,印度再度分裂。

成為國王的阿育,有數年之久沉溺於愛慾,又和幾個哥哥不和,連年爭戰,最後他把六個哥哥和追隨哥哥的五百大臣全部殺掉了,再度統一印度。阿育王變得無比凶暴,傳說如果一天不殺人,就心中不安,甚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有一天,他聽從一位邪見婆羅門的說法,說如果能殺死一萬人祭祀,會使國政興隆,國王也會得到解脫。他於是遍召全國找一位能殺死一萬人的劊子手,還特別修建一座祭祀堂,專為殺人之用,他親自對國人誓願:「凡該殺死的人都送進祭祀堂,在未殺滿一萬人以前,凡是走進堂內的人一律殺死,這是供養遮苦行女神鄔摩的誓願,誰也不能違犯。」這樣,在短時間內就殺死了五千人。

當時的大修行者耶捨阿羅漢,有一名弟子迷路,就走進祭祀堂休息,劊子手正要殺他時,這沙彌才知道阿育王曾有過殘忍的誓願,沙彌對劊子手說:「我有些罪業還沒有懺悔清淨,可不可以七天後再殺我,讓我住在祭祀堂裡?」劊子手答應了。沙彌由於看見祭祀堂的血肉內臟,七天內就因生起無常等聖諦而證得阿羅漢。

七天到了,劊子手把沙彌放進油鍋,他卻絲毫不受損傷,用許多方法都不能殺他,只好去報告阿育王。阿育王好奇地走入堂中觀看,劊子手於是持劍要殺阿育王,國王甚感驚奇,劊子手就說:「大王曾在女神面前立下誓言,凡到祭祀堂內的人一律殺死,大王豈可違背自己的誓言?」

阿育王生氣地說:「你比我先來這裡,還是先把你殺了吧!」於是派侍衛殺死了劊子手。

阿育王眼見沙彌的神變,接著聽受了沙彌的說法,對自己所做的罪業大為追悔,欲拜沙彌為師,沙彌說:「我的師父耶捨阿羅漢才能做大王的老師。」

阿育王因此延請耶捨到城中教化佛法,自己成為皈依弟子,這是他成為國王的第七年。從此,他虔信佛法,晝夜行善,每天供養比丘三萬人,建成了八萬四千座佛塔,每天向各座寶塔供養油燈熏香、花鬘各一千,向菩提樹供養盛滿香水和五種甘露的金銀琉璃寶瓶。他並大力供養僧人,從有成就的阿羅漢到凡夫僧普皆供養。

有一個故事說,阿育王曾大力供養一個年老、愚笨、聞法很少的比丘,這位老比丘連一句偈頌也不會念,供養完了以後,大家才知道阿育王要來聽這老比丘說法,老比丘非常後悔,心想:「早知道要說法,就應該把好食物讓給別人吃,現在已經吃了國王的食物,怎麼辦呢?」

護法天神知道了,擔心由於老比丘不會說法,使國王對佛法失去信心,就現身對老比丘說:「要是國王前來聽法,你只要說:『大王!大地和山嶽也要歸於毀滅,何況是大王的社稷,這一點請大王深思之。』」

老比丘果然向阿育王如此說法,阿育王深以為然,毛髮倒豎,思索其義,並賜給老比丘一件黃金的袈裟。老比丘也經由這次說法的信心努力修習,三個月後證得阿羅漢,他穿的國王賜的袈裟散發濃郁的香氣,所過之處,香味遍滿。

大家都深信老比丘得證是國王供養的功德,全國人民因此都崇信佛法。為了表示對僧侶的尊崇,阿育王甚至把國政獻給僧侶統治兩晝夜,表示國家的強盛是因為有佛法僧三寶護持之故。信佛以後的阿育王把自己改名為「達摩阿育」,就是「法無憂」的意思。

阿育王晚年發願要供養轄治下的波蘭多迦、迦濕彌羅、吐貨羅三國的僧侶各黃金一百俱胝,到臨終時還不能滿願,只好以半個阿摩羅果作為臨終前的一切供養。

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裡曾寫到這臨終的一幕,頗為動人:

「無憂王遘疾彌留,知命不濟,欲捨珍寶,崇樹福田。權臣執政,誡勿從欲。其後因食,留阿摩羅果,玩之半爛,握果長息,問諸臣曰:『贍部洲主,今是何人?』諸臣對曰:『唯獨大王!』王曰:『不然!我今非主。唯此半果,而得自在。嗟乎!世間富貴,危甚風燭。位據區宇,名高稱謂,臨終匱乏,見逼強臣,天下非己,半果斯在!』」

「乃命侍臣而告之曰:『持此半果,諧彼雞園,施諸眾僧,作如是說:昔一贍部洲主,今半阿摩羅王,稽首大德僧前,願受最後之施,凡諸所有,皆已喪失,唯斯半果,得少自在。哀愍貧乏,增長福種。』」

這一段文字美極了,我捨不得去翻譯它,那歷歷如在眼前的情境,使我們想起歷史上無數晚境淒涼的帝王,統御無數臣民土地的阿育王,臨終前唯一的自在竟是半個阿摩羅果,想來令人浩歎!

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隨即失勢,不久國土四分五裂,王朝就滅亡了。

我在深夜裡玩賞那遠從印度菩提伽雅來的阿摩羅果,思及孔雀王朝及阿育王的故事,心情為之迷離,在盛大的王朝與細小的果實之間,何者是大,何者是小?何者是遠,何者是近呢?

傳說阿育王供養雞園寺比丘的阿摩羅果,被放在羹中同煮,讓每一個僧人都吃到,果核則用寶盒盛起來供在佛前紀念這一代霸主,那果核仍在,而孔雀王朝早已灰飛煙滅了。

經典裡常說,得證的聖者看地球猶如觀掌上的一粒阿摩羅果,河山猶如果紋。我們或許不能達到那種境界,不過從一粒果實觀想世界的無常、人生的變異,也使我們知道其中有智慧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