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了嗎? > 安倍先來了 >

安倍先來了

有了想法,並不意味著可以立即出發。

2006年春天,《北京青年週刊》記者採訪我,用了一個很刺激的標題:踏破靖國神社。在採訪中,我第一次提出「看日本」的計劃,並定位於「在愛與恨之前,先瞭解」。記者自然問我:「什麼是合適的時機?」

我的回答是:「2006年年底前,小泉將離任,我相信,新接任的日本首相,不會立即去參拜靖國神社,那,就是一個時機。」

這些內容,白紙黑字地留在2006年春天的雜誌裡,不過,當時恐怕連我自己都不敢肯定:這有可能嗎?會不會太過天真?

同年9月,小泉離任,安倍晉三接任首相,讓人想不到的是,新任日本首相的第一次出訪,目的地就是中國。

安倍到達北京的當天晚上,我接到「看台灣」時的搭檔劉愛民的電話:「巖松,『看日本』可以出發了吧?」

近幾年,由中新社老總劉北憲為「團長」、中國青年報老總陳小川為「政委」的中國媒體代表團,已與日本媒體同行進行了四五次的閉門對話,從最初的唇槍舌劍,到現在能找到一些共同話語,可見吵架也是一種溝通的開始。每次如果在日本對話,日本首相都會出面會見,照片上的是鳩山,但一個現象是:每次接見完我們不久,都會傳來這位首相下台的消息,至今,我們已見了三位這樣的「前首相」。不知道下一次,還會不會有日本首相敢見我們。

「是的,我正這麼想!」

從提出建議到出發,時間比我想像的要早,還好,相關的準備更早就已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