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幸福了嗎? > 決定比颱風還猛 >

決定比颱風還猛

打算去日本,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雖然將想法脫口而出只是一瞬間。

要感謝「巖松看台灣」時的海棠颱風,在台灣的最後一夜,完成所有直播後,由於颱風,我們只能悶在賓館裡閒聊。當時,大家已有感覺,這次《巖松看台灣》,注定已經成功,成就感讓大家在颱風之夜有些小小的興奮,有人隨口一問:「接下來咱們去看哪兒?」

我脫口而出:「去看日本!」

片刻沉默,似乎答案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

「為什麼?」

我記得我回答了很多,但核心的一句是:「因為新聞在那裡。」

說這話的時候,是2005年夏天。當年的4月份,從北京到上海,從西安到成都,中國接連爆發大規模的年輕人反日遊行,中日關係一跌再跌,屢創新低。這局面自然與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屢次參拜靖國神社直接相關。

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看日本,的確是一件讓大家迷惑不解的建議。

「中日關係不會永遠惡化下去,在目前的情況下,媒體能做什麼?更何況日本瞭解我們,而我們並不瞭解日本,對於未來來說,這是危險的。」

在當時的中國書店裡,對日本的介紹,依然停留在美國人的《菊與刀》以及近百年前戴季陶的《日本論》中,而對於現實中的日本,由於過於敏感加之人群中的憤怒,媒體很少多方位地報道。只要寫到日本,大部分與歷史或教科書問題有關。憤怒,已經遮蔽了我們的雙眼,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向前走一步,把愛或恨先放到一邊,會不會,打開一扇門,起碼增加對一個對手或鄰居的現實感知?

我相信,我的解釋被大家接受了一部分,但沒有人興奮,因為誰都知道:這該是怎樣一次艱難並充滿風險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