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藝林舊事 > 書信中的問候用語 >

書信中的問候用語

青年們讀《魯迅書信集》,往往看不懂那些在信的末尾的「大安」「時祺」一類詞的含義。年輕人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他們不知道過去在寫信時,末了要向對方問候,是個不可少的禮節。那時候,書信的問候用語很繁瑣,延續到今天,又是怎樣由繁而簡的呢?下面就談一談這個問題。

最早的書信結集,當推《蘇黃尺牘》為代表,這是宋代蘇軾和黃庭堅與人的書信,那末尾請安,並不具一定的程式,是純任自然的。直至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流行的袁子才《小倉山房尺牘》,也還沒有什麼固定框框。大約在光緒、宣統間,書坊刊印了什麼《尺牘初桄》《書翰津梁》等書,書信末尾的請安才定型化了。如寫給父母及長輩的信,稱金安、鈞安、崇安、頤安等,按《說文》:「鈞,三十斤也。」《禮記》:「百年曰期頤」,凡此都屬貴重隆高及壽考之意。官場間寫信,彼此稱升安、勳安,無非祝頌對方升階晉爵,在功名上有所發展。甚至有稱覲安的,按《周禮》:「諸侯秋見天子曰覲」,則受信人必然是重臣大員無疑。又有軺安,軺,為貴族所乘的車輛,是寫給出使官員的。和一般朋友通問,請安隨著時令而變化,稱春安、夏安、秋安、冬安,氣候炎熱稱暑安,氣候寒冷稱爐安,指的是圍爐取暖。逢到過年,那就有年禧、年厘之稱,《爾雅》:「禧,福也。」厘通禧或熙,若讀作裡,那音和義都錯了。也有稱大安、時安、近安、台安的。給商人稱籌安、財安,取意籌措獲利。給士人稱道安、文安、著安、撰安,那是敬祝對方文以載道,撰述日豐。給病人稱痊安。給做客他鄉者稱旅安。給喪家稱禮安,原來古有居喪守禮之說;給女戚稱坤安、閫安,或壺安,《易經》:「坤,順也,以喻婦德」,閫為內室,乃婦女所居。壺音悃,宮中的通道,以比婦女深處閨閣。這個壺字比壺字多一劃,不能寫錯,倘誤寫為壺安,那對象就應屬於醫家了。凡行醫稱懸壺,壺為壺盧,即今之葫蘆,中空可置藥劑。對方夫婦共同生活,稱雙安。雙方上有父母,稱侍安,乃侍奉晨昏之意。給教師稱鐸安,鐸,金口木舌,為施政教時所用的鈴。此外,尚有不用安的字面而寓意安的意義的,如時祺、文祉、大綏、曼福、潭吉等,潭有深廣之意,因此稱人居宅為潭第,無非祝人全家安好。總之,請安種種,不勝枚舉,且思想意識上,含有陳腐氣息,不符合新時代的要求。

解放後,把這許多老調兒一掃而空,僅用「此致敬禮」四字概括一切,不分等級,到處通行,便利極了。但其中有一小小問題,敬禮和問安,辨別一下,稍微有些區別,什麼安是屬於對方的,所以寫到這兒,例須另起一行,作為抬頭。至於敬禮,卻是自己的行動。可是現今寫信,大都把敬禮也另行抬頭,那麼反而屬於對方的了。既屬對方,那就不是我向人致敬,而是強迫人向我致敬了。所以筆者認為,敬禮二字應當連著上文寫,不宜另行抬頭,這個建議,是否合理,有待知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