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藝林舊事 > 陳銘樞發現蒲松齡詞稿手跡 >

陳銘樞發現蒲松齡詞稿手跡

最近在蘇仲翔家裡,閱到陳銘樞寫給他的詩箋牘札,不但詩作很好,書法也迥不猶人。記得他在日本軍閥侵華時,一度有抗日英雄之稱,可謂允文允武的了。

銘樞,廣東合埔人,早歲留學日本,曾在廣東擔任要職。北伐後,他為海上寓公,接辦神州國光社,從事出版事業。該社本為鄧秋枚所倡辦,刊行了許多畫冊,及一部巨編《美術叢書》。一自銘樞主持,出版方向力趨於史地軍政,具有代表性的,為《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內容主要是明清兩代的農民起義、民族鬥爭、宮廷政變、邊將叛亂,以及近代的列強侵略。大都為秘籍鈔本,從未發表者,計二百餘篇,可謂洋洋大觀。解放後重版,改稱《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陳祖耀曾在《古舊書訊》作了詳細的介紹。銘樞又和曾蹇合作,寫成一部《海南志》,由該社刊印行世。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在南京辦大士農場,解放前兩個月來滬,做地下工作。此後,出任全國政協委員。

蒲松齡詞稿手跡

他字真如,是有來歷的,因他一度學佛,請教歐陽漸,漸字竟無,江西宜黃人,精究內典,著述很多,漸為他取一法名「真如」,蓋釋家《唯識論》有「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之理,後來陳氏就常用這個含有禪意的別署了。

他晚年更注意文史,有一次赴西安訪古,搜剔叢殘,發掘文物,偶在一中醫高智怡家,獲見清初著《聊齋誌異》的蒲松齡詞稿手跡,凡四十二頁,詞七十九闋。考之,始知詞稿初藏與松齡裔孫有舊的李席珍處,後來李秉衡官山東巡撫,席珍就把這詞稿獻給秉衡,因此上面有秉衡的跋語,轉輾入毛俊臣手,毛亦寫了一個短跋,最後才歸高智怡儲庋。陳氏見之,詫為眼福不淺,力勸智怡讓給出版機構影印問世,俾得公諸同好,結果詞稿攜往北京,經出版機構方面王利器寓目,大為稱賞,謂「現在我們把詞稿和《聊齋誌異》對讀,我們不僅可以很好地理解作者如何積累素材和如何處理題材,而且我們還可以通過詞稿,從字裡行間嗅著作者和他的友人姑妄言之和姑妄聽之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