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藝林舊事 > 夏瑞芳、鮑鹹恩創辦「商務」略記 >

夏瑞芳、鮑鹹恩創辦「商務」略記

解放前的商務印書館,是我國出版界的巨擘,刊行了許多圖書,舉凡哲學、社會科學、語言學、宗教、自然科學、應用技術、藝術、文學、史地等等,可謂應有盡有。抗日戰爭前,它曾以「一日一書」為號召,即每天刊行新書一種,數量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它創始時,沒有意料到後來發展到這樣大的規模。「商務印書館」的名兒,望文生義,它原來主要無非想為商店印些招牌紙、發票、傳單等等,夢想不到將來要出這許多圖書,否則這局限性很大的「商務印書館」的名兒,決不會取的。

我有一位老同學華吟水,他在商務印書館服務數十年,掌握了許多史料。我曾經把他記載的關有商務印書館創辦的一些珍貴資料加以整理,覺得頗有參考價值:原來該館發起人只有夏瑞芳和鮑鹹恩二人。瑞芳字粹方,江蘇青浦人。鹹恩,浙江鄞縣人。他們都是基督教徒,幼年同過學,以後又同事於上海《捷報》館,為外國人排字。瑞芳精明果斷,鹹恩謹慎勤勞,兩人雖性情異殊,可是頗能友好合作。後來瑞芳娶鹹恩的胞妹為妻,更從友好而結為親戚。《捷報》(China Gazette)是當時上海一家有名的英文報紙,經理兼編輯為英國人。他性情粗暴,視中國工人為奴隸,動輒辱罵。瑞芳、鹹恩兩人不甘屈服,毅然脫離《捷報》,自謀出路。那時適在甲午戰爭之後,國人奮發圖強,從事文化教育的革新,印刷事業,大有前途。他們兩人多年在報館工作,精於印刷之道,於是打定主意,開始籌備印刷機構。當時他們預計每月可以接到幾筆商店、行號的小生意,如傳單招貼之類,還可以替聖書會、聖經會、廣學會印一些印刷品。每月如有六七百元的收入,克勤克儉,也可以維持生活了。

最初開辦的資本額,原定四千元,分為八股,每股五百元,由發起人認購,可是資金不夠,未能如數湊足,只得邀請教友沈伯芬認二股,計一千元,其餘的股份,由夏瑞芳、鮑鹹恩、鮑鹹昌(鹹恩之弟)、徐桂生四人各認一股,計二千元,高翰卿、張蟾芬、郁厚坤三人各認半股,計七百五十元,總數只有三千七百五十元,數目雖不大,但當時發起人都是職工,沒有多少積蓄,籌集到這筆錢已很不容易了,且瑞芳的一股,還是由他的妻子向一個女同學處挪移來的。

正式創辦商務印書館的議約,訂立於清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年)三月初三日,在三洋涇橋(現在的延安東路江西路口)的一家小茶館樓上。股金收到後,即著手購置機器。但由於資金不足,僅購得三號搖架二部,腳踏架三部,自來墨手扳架三部,手撳架一部,以及中西文鉛字工具等,所有資金幾乎耗盡,後由股東沈伯芬籌劃了流動金二千元,才得以周轉。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陰曆正月初十日正式開業。最初的地址,是在江西路寧波路口德昌裡末弄三號,為三幢房屋,租金每月五十餘元。夏瑞芳、鮑鹹恩、郁厚坤三人工作不分職位,通力合作。無奈流動金還感不足,臨時添辦些材料工具,如青鉛、連史紙等,往往欠賬,還要請高翰卿擔保,那時高已升任美華書館的中方經理,幫了他們不少的忙。後來營業日益有了起色,得到了各方面的信任,經濟情況逐漸好轉。翌年,因房屋傾塌,且不敷應用,於是遷至北京路慶順裡口,為六幢屋子,陸續添置了大阪鑄字爐、花旗印書機等。還買了四匹馬力火油引擎一隻,又設立了木工部。從此,它的業務中心也由印刷轉到出版,在管理上全用新法,與當時官辦書局襲用的舊法不同。

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年),日本人經營的上海修文印刷局,因故停辦,所有機器工具全部貶價出讓。「修文」原本投資近十萬,由於歷年虧損,乃由印錫璋介紹,經過幾度磋商,卒以一萬元代價歸商務收買,計有大小各號印刷機,二、三、四、五、六號銅模以及其他機件工具鉛字材料等。商務購買了這些東西之後,業務便大加擴充,印書始用紙型,發展成為一家初具規模的出版機構。當時他們感到我國的印刷技術比較落後,便派鮑鹹昌東渡日本進行考察。鮑鹹昌歸國後大力革新印刷技術,因此營業更加蒸蒸日上。同時推夏瑞芳為總經理,鮑鹹恩為印刷所所長,其他發起人亦逐漸進館辦事,出版了好幾種書籍,銷路最好的,如《華英字典》《華英初階》《華英進階》一、二、三、四、五集(由胡洪賚譯注),以及《通鑒輯覽》《綱鑒易知錄》等等。它的部分書籍改用有光紙印行,比原用毛邊紙、連史紙印,便宜三分之二,因此銷路益暢。

該館在創辦初期,不分官利和餘利,所有盈餘都並作營業資金,直到張菊生、印錫璋等投資加入時才重新估值。那時張菊生在南洋公學任譯書院院長,他因印件關係,時常與該館接洽業務。這時夏瑞芳正想擴充業務,準備設立編譯所,擬聘張菊生主持,雙方一談,意見相合,同時印錫璋亦有意參加,就由原發起人邀請張、印二人在福州路書錦裡口聚豐園菜館商談合資經營的辦法。最後決定資本額為五萬元,除原發起人每股照原數七倍升股外,余以新股招足,這是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的事。

張菊生進館後,先在北福建路西長康裡設立編譯所,請蔡元培擔任編譯所所長,又請了幾位學者翻譯外文書。為了繼續發展,不久又將編譯所遷至城內唐家衖,編著和翻譯各種參考用書,創刊《外交報》(雜誌性質),共出十卷,譯印《帝國叢書》和《地理叢書》等,又印行《華英音韻字典集成》兩厚冊。嗣後出版嚴復著的《英文漢詁》,第一次使用中文書橫行排版,開始應用新式標點符號及著作權印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