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芸編指痕 > 張愛玲的成名作《沉香屑》 >

張愛玲的成名作《沉香屑》

張愛玲

我沒有見過張愛玲,卻見過她的自畫黑影像,服飾新穎,丰姿娟然,在當時是很摩登的。她是前清豐潤張幼樵的孫女,幼樵著有《澗於集》《澗於日記》,也是書香門第了。她自幼即喜讀《紅樓夢》,學著寫些小說,當然是不成熟的。可是她孜孜不倦,所寫小說,由不成熟而成熟,由成熟而成名,那成名的作品,便是不標第一回、第二回的回目,而稱第一爐香、第二爐香的《沉香屑》。這小說發表在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雜誌上,一經刊登,便博得廣大讀者的歡迎,好比京劇演員,一個亮相,滿堂彩聲。這樣就鼓動了她的寫興,繼續寫了許多作品,如《金鎖記》《傾城之戀》《琉璃瓦》《連環套》《花凋》《鴻鸞禧》等,聲譽之高,在當時的女作家中,可謂首屈一指。

當時周瘦鵑有一篇敘述會晤張愛玲及《沉香屑》的事,外間很少見到,茲摭錄之:

「一個春寒料峭的上午,我正懶洋洋地呆在紫羅蘭庵裡,不想出門,眼望著案頭宣德爐中燒著的一枝紫羅蘭香裊起的一縷青煙在出神。我的小女兒瑛忽然急匆匆地趕上樓來,拿一個挺大的信封遞給我,說有一位張女士來訪問。我拆開信一瞧,原來是黃園主人岳淵老人(辟園於滬西高安路,著有《花經》一書行世)介紹一位女作家張愛玲女士來,要和我談談小說的事。我忙不迭地趕下樓去,卻見客座中站起一位穿著鵝黃緞半臂的長身玉立的小姐來向我鞠躬,我答過了禮,招呼她坐下。接談之後,才知道這位張女士生在北平(即今北京),長在上海,前年在香港大學讀書,再過一年就可畢業,卻不料戰事發生,就輾轉回到上海,和她的姑母住在一座西式的公寓中,從事於賣文生活,而且賣的還是西文,給英文《泰晤士報》寫劇評影評,又替德人所辦的英文雜誌《二十世紀》寫文章。至於中文的作品,除了以前給《西風》雜誌寫過一篇《天才夢》後,沒有動過筆,最近卻做了兩個中篇小說,演述兩件香港的故事,要我給她看行不行,說著,就把一個紙包打開來,將兩本稿簿捧了給我,我一看標題叫做《沉香屑》,第一篇標明『第一爐香』,第二篇標明『第二爐香』,就這麼一看,我已覺得它很別緻,很有意味了。當下我就請她把這稿本留在我這裡,容細細拜讀。隨又和她談起《紫羅蘭》復活的事,她聽了很興奮,據說她的母親和她的姑母都是我十多年前《半月》《紫羅蘭》和《紫蘭花片》的讀者,她母親正留法學畫歸國,讀了我的哀情小說,落過不少眼淚,曾寫信勸我不要再寫,可惜這一回事,我已記不得了。我們長談了一點多鐘,方始作別。當夜我就在燈下讀起她的《沉香屑》來,一壁讀,一壁擊節,覺得它的風格很像英國某名作家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紅樓夢》的影響,不管別人讀了以為如何,而我卻是深喜之的了。一星期後,張女士來問我讀後的意見,我把這些話向她一說,她表示心悅神服,因為她正是該作家作品的愛好者,而《紅樓夢》也是她所喜讀的。我問她願不願將《沉香屑》發表在《紫羅蘭》裡?她一口應允,我便約定在《紫羅蘭》創刊號1出版之後,拿了樣本去瞧她,她稱謝而去。當晚她又趕來,熱忱地預約我們夫婦倆屆時同去參與她的一個小小茶會。《紫羅蘭》出版的那天,鳳君(瘦鵑夫人,胡姓)因家中有事,不能分身,我便如約帶了樣本獨自到那公寓去,乘了電梯直上六樓,由張女土招待到一間潔而精的小客室裡,見過了她的姑母,又指著兩張照片中一位太太給我介紹,說這就是她的母親,一向住在新加坡,前年十二月八日以後,杳無消息,最近有人傳言,說已到印度去了。這一個茶會,並無別客,只有她們姑侄倆和我一人,茶是牛酪紅茶,點心是甜鹹俱備的西點,十分精美,連茶杯與碟箸也都是十分精美的。我們三人談了許多文藝和園藝上的話,張女士又拿出一份在《二十世紀》雜誌中所寫的一篇文章《中國的生活與服裝》來送給我,所有婦女新舊服裝的插圖,也都是她自己畫的。我約略一讀,就覺得她英文的高明,而畫筆也十分生動,不由不深深地佩服她的天才。」

張愛玲的小說,稱譽者不僅瘦鵑,柯靈主編的《萬象》雜誌也說:「張愛玲女士是一年來最為讀書界所注意的作者。」傅雷有一篇《論張愛玲的小說》,也稱許她是:「文藝園裡探出頭來的奇花異草。」

亡友陸澹安很喜歡閱讀她的《十八春》,且把這書藉給我閱讀,時隔二三十年,迄今猶留有深刻的印象。一自她遠渡重洋,她的作品不再和讀者見面,可是南京師院中文系資料室所編的《文教資料》,猶為她出了一期《張愛玲研究資料》號,展覽之餘,似溫舊夢。

註釋:

1 與前文不相符,疑為作者筆誤。——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