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芸編指痕 > 姚鵷雛的兩種手稿本 >

姚鵷雛的兩種手稿本

雲間姚鵷雛,是南社的中堅人物,著述等身,煌煌弈弈。《飲粉廡筆語》是他的一本手稿,從沒有發表過。他用秀逸的行書,寫在有紅格條的毛邊紙冊子上,記述了他早歲和中年的許多事跡,藏於他的女兒姚明華處,我是喜歡收集南社掌故的,便向明華藉觀了一星期,摘錄了一些,以資談助。

姚鵷雛

他自述早年生活的,有那麼一則:「民國三年,閒居松江,賃城內火神廟弄孫姓家,屋小如舟而頗潔。庭除外更有隙地,作長方形,雜植花木,老檜一株,蔭可畝許,高山屋脊上。時春日煦和,余始鬻文自給,尚足了饔飧。心神稍安,於是每餐輒進酒,食多鹹魚或豬肉,酒則為紅色之玫瑰,錢二百,得沽半瓶許,為價殊廉,盡半瓶已酣然矣。臨食喜閱書,至今成習,時則讀林畏廬師所譯小說,或雜品詩詞,隨手取一本置案頭,且飲且閱,自謂平生得閒適之趣者,獨此時耳。」

他所說的林畏廬師,便是以譯小說負盛名的林琴南。他追記師門有云:「先生掌教京師大學堂時,余為預科生。先生於吾班授人倫道德之課,講時莊諧雜出,而終歸於趣善,故聽講時無一露倦容。先生高顴廣顙,長身健步,白髭疏朗,神采四映。傳言且擅技擊,似可信。月課時,甚賞余文,有二次加以極長之評語,懸諸閱報室鏡框中,有『非熟精於宋五子之說者,烏能鞭辟入裡至此』云云。辛亥革命起,學堂散,余歸里,遂不復見先生。然於民二三年間,時通書,書用精箋,密行細字,圓勁流麗,出入平原子昂間。後數年,余旅南都,先生來書云:『將南來訪陳散原於冶城』,然竟未果。十一年秋,聞先生噩耗,今並此數札,亦零落隨飛煙矣。陸氏莊荒,程門雪盡,悵望人天,悲慚曷極。」

京師大學堂即北京大學的前身。他有一則記其往事,可作該校的校史:「京師大學堂設於地安門內之八格格府,地址宏敞,迫近大內,宮牆迤邐,中有山翼然,即為景山。校創於光緒中葉,張冶秋尚書百熙,實始其事。繼之者,李柳溪家駒,劉幼雲廷琛,皆以京卿為總監督。余就業之年,總監督下設教務、齋務兩提調,及學舍監諸員。教務提調即商瀛亭先生,學監為朱大嶼、狄樓海、劉盥訓諸先生,同學二百人。嗣分科成,余等改為高等科,即以商公為監督。分科凡八,即經、文、理、法、農、工、醫、礦也。文科監督為孫師鄭。高等科教授林先生外,有郭立三、桂邦傑、李馥生諸先生。西人有愛迪生博士、科忒先生及華僑李芳。李芳治律學極精,而不諳中文,原名蘭芳,留學生廷試寫蘭字再三不能成,遂改名李芳,一時傳為笑柄。辛亥秋初,中南革命軍興,京師風聲鶴唳,教授相率乞假,學生紛紛離校。欲歸無資者,約六七十人,推余為代表,向劉商兩監督請願,商允以資遣,人與銀二十五兩,並囑歸家自修所業,待事平續課。」

鵷雛又有紀彼恩遇事:「余十六歲時,畢業松江府中學堂,郡守戚公揚,親臨監考,於國文試場見余再取試卷紙,問前發卷已損污乎?余告以寫完須賡續,戚公異之,嗣閱卷乃大稱賞。對余父將命余習商,公聞之,傳首縣,謂姚某必宜升學,倘絀於資,宜佽助之,卒送余考京師大學。」他又得鄉前輩楊了公的獎掖,有云:「在中學時,始作小說《洗心夢》一篇,鄉丈楊了公見而歎為有夙根,屬人致意,一夕往見於其宅外之琴橋下,談數刻而別。明年,余遊學宣南,暑假歸見先生,則笑指案頭余小影一幀曰:『日置此以當晤對耳。』遂暢談定交。先生精研經及小學,繼棄而談禪。詩初似楊誠齋,繼乃為蘇陸,填詞亦駸駸入南北宋之室。書法以篆意入真行。年長余且倍,而歡然莫逆。持躬清簡,捨己為人,日孜孜於救濟,盡傾其產。晚年貧甚,而與余游處必偕,暱近如兄弟。卒時方寓滬,前數日,余往視之,尪削已甚,而神定不亂,非禪學湛深,曷克臻此。」鵷雛作《春奩艷影》說部,其中頗多涉及他的鄉前輩楊了公事,所稱「幾園」,即指楊了公而言。

他進新聞界,由於金山陳陶遺的推薦,有一則紀陶遺生平:「先生長身黧面,神情肅穆,稠人廣坐間,眾論紛呶,默然獨坐,間出數語,析疑解棼,洞中肯綮。嗜學,尤精內典。書法章草,修潔有致。余罷學南下,遇之於滬上逆旅中,一談頗契。後數相見於松江,遂薦余於葉楚傖,助《太平洋報》編輯……楚傖再創《民國日報》為總纂,時三原於右任為總經理,紹興邵力子為經理兼本埠新聞編輯,涇縣胡樸安主電報,南京陳匪石編要聞,余編藝文,凡六人,開成立會於小有天酒肆,時民國四年冬間也。余在館兩年,以雷鐵崖自新加坡來電,為《國民日報》延聘編輯,余遂請行,自是與葉、邵諸公別。」

《燕蹴箏弦錄》書影

《筆語》又談及於右任:「余弱冠時,右任倡《民立報》,聲噪甚,辛亥臨時政府成,望益降,及接光儀,魁偉英奇,髯長尺許,天人不啻也。十六年秋,余佐何民魂長秘書,先生方任中央常委,始數相見,飲酒賦詩,同游燕子磯諸勝。旋余解職出京,十年中不復相聞。抗戰軍興,余流轉湘黔,遂入巴蜀,止於重慶。聞監察院為會於佛寺,追悼故監察委員劉三,余故人也,因往一奠。方止客座,而先生至,目余連聲道久違,旋詢寓址,意似眷眷,余拙於辭令,謹對而已。」

他修撰《松江縣志》,出於沈惟賢的藉重。他謂:「沈惟賢(思齊)辛卯經魁,才氣飆發,精敏無倫,尤以文學受知撫藩兩署,皆禮延入幕,掌文案。先生狀貌短小,聲若宏鐘,辯論事理,剖析分明,歸於簡當。為學尤刻苦,能精思,初喜填詞,效樂笑翁,繼研佛理,手寫《心經》,無厭無倦。書法六朝,晚年尤喜臨《張黑女志》,綜言之,凡有所學,無不入精能之域。顧激賞余所為詩,余嘗有五言古詩,揭諸報端,先生初不識余,一日相遇,卒然曰:『子詩如唐人學選之作,高手也!』自是垂睞為忘年交,延余分修《松江縣志》,曰:『此書目前僅能粗定綱領,殺青恐非旦夕間事,只有望諸吾子矣。』」

鵷雛寫小說,筆墨華贍,文言流暢無滯,尤為難能。他卻自謂:「為說部書不修飾,不留稿,憶民國二年冬,上海某書局始倩余為文言長篇,余撰《燕蹴箏弦錄》一書應之,演衍朱竹垞無題詩本事,得稿費百數十金,居然可以度歲,心始樂之。自是請者漸多,余為之亦益勤,時王蒪農主商務編輯,頻以書來敦促,於是又成短篇十餘,則力摹畏廬師譯狄更司之作。蒪農品第時人撰著,遂有『唐臨晉帖格妙簪花』之目。明年與包天笑共事文明書局,包編《小說大觀》,余編《春聲》,皆小說期刊也。生平不好言情,最嗜為林師譯狄更司、歐文之書,言社會家庭情狀,沉痛處以滑稽出之者。世亦有以鴛蝴派目余,可發一噱也。」

他和江南劉三(季平),確為故交,有云:「劉季平每飯必飲,能澹飲,亦能狂飲。二年之冬,余偕高天梅居滬上旅邸,季平來訪,共飲至夜午,遂留宿,次日侵晨,披衣即去,留一詩云:『途窮但取眼前醉,世窄能容天外狂。掩袂出門作乾笑,誰家新屋有微霜。』今季平長逝,此詩恐不復存稿,為記於此。」鵷雛能飲,他說:「飲黃酒三斤不醉,但不知酒味,僅示豪健而已。飲茶亦不知茶味,有以工夫茶餉,亦懵然不解。卻於赴南洋群島,忽憶幼年在外祖家,夏日以綠瓷小缸貯茶,中置姜數片,飲而甘之,乃有詩:『短後單衣渡海船,南風欄檻拂晴煙。外家舊事誰能說,一盞姜茶十五年。』」

他籍隸南社,評同社之詩,有云:「諸貞壯如閥閱舊家,一瓶一幾,隨意陳設,無非名貴。黃晦聞如雲山老僧,結茅面壁,偶然捉塵對客,都無世間語言。黃季剛如華堂淨室,寶靨羅裙,彈湘江一曲,而徐娘三十,哀怨已增。劉三如霜後黃花,於淡雅中出幽妍,憔悴支離,儼然高格。蘇曼殊如雲林小幅,平沙老樹,於荒寒中見秀冶,淒寂逼人。」

他的著作,稿本沒有刊印的,尚有《西南行卷》《諫院集》《山雨集》《老學集》《梅邊集》《恬養簃詩》《分搬姜集》《榆眉室文存》《桐花蘿月館隨筆》等十多種,由其女姚明華、婿楊紀璋保存。舊作說部《龍套人語》,刊登《時報》。他生於壬辰,署名龍公,最近由文化藝術出版社為之印成單本,易名《江左十年目睹記》,附《龍套人語人名證略》,執筆者吳次藩、楊紀璋。隱射人物有張季直、梁啟超、康有為、范當世、繆荃蓀、梁公約、蘇曼殊、柳亞子、劉季平、潘祖蔭、楊了公、文廷式、易實甫、諸貞壯、方唯一、吳安、陳陶遺、章行嚴、沈思齊、汪旭初、曾孟樸、章太炎、樊增祥、翁同龢、陳三立,以及北洋軍閥,什之六七為真人真事。當時柳亞子擬作《龍套人語考證》,未果。

鵷雛解放後曾任松江縣縣長,於一九五四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