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芸編指痕 > 不齊全的《叢書集成初編》 >

不齊全的《叢書集成初編》

張元濟為商務印書館主編《四部叢刊》正續編及三編後,又致全力於《百衲本二十四史》的校刊。此後就把叢書的整理工作,交給了王雲五。王一方面主編《萬有文庫》一、二集,一方面又從事《叢書集成》的編輯。這時尚在一九三五年,選定最有學術價值的叢書一百部,先行出版,定名《叢書集成初編》,嗣後再出二編、三編,和《四部叢刊》《萬有文庫》一樣,陸續出版,以期集古今叢書之大成。當時曾刊《叢書集成初編目錄》一書,作為宣傳,刊載輯印叢書集成初編緣起,原文很長,茲摘錄一段如下:「半載以還,搜求探討,朝斯夕斯,選定叢書百部,去取之際,以實用與罕見二者為標準,而以各類具備為範圍。別為普通叢書、專科叢書、地方叢書三類,各分為若干目。普通叢書中,宋代佔二部,明代二十一部,清代五十七部。專科叢書中,經學、小學、史地、目錄、醫學、藝術、軍學諸目合十二部。地方叢書中,省區郡邑二目各四部。其間罕見者如元刊之《濟生拔萃》、明刊之《范氏奇書》《今獻匯言》《百陵學山》《兩京遺編》《三代遺書》《夷門廣牘》《紀錄彙編》《天都閣藏書》等,清刊之《學海類編》《學津討原》等。雖其中間有刪節,微留遺憾,要皆為海內僅存之本,殘圭斷璧,世知寶貴,今各圖書館藏書家斥巨資求之而不可得者也。至若清代巨製,如武英殿聚珍版、知不足齋、粵雅堂、海山仙館、墨海金壺、藉月山房、史學、畿輔、金華等,原刻本每部多至數百冊,內容豐富精審,皆研究國學者當讀之書,所謂合乎實用者,其信然矣。」又云:「綜計所選叢書百部,原約六千種,今去其重出者千數百種,實存約四千一百種。原二萬七千餘卷,今減為約二萬卷。以種數言,多於《四庫全書》著錄者十之二;以字數言,約當《四庫全書》著錄者三之一。命名《叢書集成》,紀其實也。」

原來初編叢書百部中,如有一書,頻見於數叢書中的,就取最足之本。同屬足本,沒有校注的,取最早出之本,有校注的,取最後出之本。名同而實異的,兼收並蓄。名異而實同的,擇善刊入,而注其異名。緣起謂六千種去其重出,實存約四千一百種,實則四千一百種,確數為四千零六十四種。排印以五號字為主,有不宜排印的,那就改為影印,版式寬市尺三寸五分,高五寸二分,與《萬有文庫》完全相同。紙張用道林紙和新聞紙兩種,普通本分裝四千冊,精裝本分裝一千冊。一九三五年五月起發售預約,預約價普通裝道林紙本四百六十元,新聞紙本三百元。精裝本道林紙的一千元。自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起,原擬每隔半年出書二期,第一期一百三十一種,四百冊,第二期五百零三種,八百冊,第三期七百五十種,八百冊。不料出至第三期後,「八一三」滬戰爆發,商務印刷廠地處戰區,無法繼續印書。後在租界另設工場,並求助於香港分廠,把沒有刊出之書,重行發排,但生產力已大不如前。直至一九三八年六月續出第四期書,三百零一種,四百冊。一九三九年六月,出第五期書,四百三十五種,四百冊。一九四年初,續出第六期,八百二十八種,六百冊。尚有第七期書一千一百十六種,六百冊,預計一九四一年可以如數出齊,奈香港淪陷,分廠無能為助,上海日寇進入租界,業務完全停頓。所有製成的書版,無法付印,已印成的書頁,無法裝訂,東搬西移,損失很多。抗戰勝利之後,第七期印成書,已為數不多,且須清償預約戶,加之逐年配發,逐年減少。解放後,發行移歸新華書店,到一九五四年四月,商務轉入公私合營,第七期書只留一百多種,六十七冊,即前一至六期書亦告殘缺。一九五九年古籍書店為了配成整部,供應讀者需要,和商務聯繫,有補印《叢書集成》缺書之舉。在徵求預約廣告中,有全部共計三千四百六十七冊云云,實非全璧,尚缺約一千種,五百三十三冊。初編叢書百部,未能齊全,確甚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