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芸編指痕 > 我是怎樣編寫《南社叢談》的 >

我是怎樣編寫《南社叢談》的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後的一個革命文學團體。當我在蘇州草橋學舍讀書時,有兩位老師,便是南社名宿,一位是胡蘊(石予)先生,一位是余壽頤(天遂)先生。這兩位老師,詩才敏捷,所作經常在《南社叢刻》上發表。老師的著述,當然引起學生的欽仰和愛讀,我就按期購買了《叢刻》,反覆諷誦,引為樂事。且從兩位老師外,更展開到南社發起人柳亞子、陳巢南、高天梅以及其他社員,在我頭腦中都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不久,我為《民權報》《生活日報》寫稿,開始和主編蔣箸超、徐枕亞通起信來,這兩位又是籍隸南社的。此後因筆墨聯繫,認識了很多南社社員,有幾位過從很密,如范煙橋、陸澹安、包天笑、胡樸安、周瘦鵑、許指嚴、陸丹林、許半龍等,而丹林、半龍兩人且具名介紹我入社。得識柳亞子、高吹萬、姚石子、胡寄塵、姜可生、莊通百等,一見如故,非常投契。直至那次舉行南社紀念會,到了一百六十位,我也列席其間,出席人數之多,遠遠超過了歷屆的雅集。在這靈山大會上,晤見的社員,也就有了擴大。總之,南社全體社員共一千多人,我認識了三分之一左右,這是我寫《南社叢談》的一個優越條件。那麼寫起來除骨骼外,又添了些血和肉了。

我有藏書癖,所藏以詩文筆記為多。南社社員的著作,刊成單行本,他們往往寄贈給我。有些是我在書店裡買到的,都什襲珍藏著。而社員有好幾位主編報章雜誌,當然采登了較多同社的作品,我全份保存起來,雖不能說應有盡有,但肯定十得七八,在這方面,我又佔有了相當的資料。我又有集札癖,除前賢外,也搜羅時人的信札,尤其南社社員的片紙隻字,我都兼收並蓄,物歸所好。那高吹萬、胡樸安、陸澹安、陸丹林,又紛紛以社員的詩箋和尺牘送給我保存,其中也有點點滴滴的珍貴資料,摘存了幾本小冊子。我晚年寫作,喜記人物掌故,在這人物掌故中,南社社員卻佔相當數量。凡這許多,很想把它彙集整理,由於奔走衣食,無暇從事,乃十年浩劫,資料散失了很多,歎為憾事。

一九八年秋間,王有為同志代表上海人民出版社前來約稿,有為知道我對於南社較為熟悉,就約我寫一書專談南社,可是我有自卑感,認為在南社的資格太短淺,不敢貿然執筆。有為卻一再鼓我勇氣壯我膽量。我轉念一想,南社的歷史,超過半個世紀,資格老且當時起作用的十之九已下世,僅存的也都目眊手戰,不能操觚。而我手邊這些剩餘東西,倘不及時檢理出來,曠日持久,也就付諸湮沒,完全斷送,豈不可惜,不如勉為其難吧!初時估計,寫十萬字差不多了,不意一動筆,直線寫,旁線寫,人物方面,正事寫,趣事寫,纍纍贅贅,越寫越多,竟超過了估計的好多倍。繼而該出版社的葉亞廉主任提出意見,要我選錄些南社詩篇,加以註釋。我想這《南社叢談》,不等於《南社詩選》,詩選僅《叢談》的附屬部分,不能多佔篇幅,就選了些絕詩和律詩,長篇古風,只得捨去不錄。又《南社詩選》,柳亞子、胡樸安都編刊過,我若然照著譽鈔,那陳陳相因,未免乏味。我就一再網羅,編進許多當時未經發表過的篇什,俾讀者得以一新耳目。

南社在辛亥革命時期,既起號角作用,一九八一年為辛亥革命七十週年,把這書趕在這個時候出版問世,或許有些紀念意義,我擔負了這個使命,晝夜從事,寒暑不輟,也就算「有志竟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