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蒲橋集 > 從桂林山水說到電視連續劇《紅樓夢》 >

從桂林山水說到電視連續劇《紅樓夢》

應首屆漓江旅遊文學筆會之邀去了一趟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名不虛傳。我到過一些風景名勝地區,看了之後,有時會感到失望,覺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累得腰酸腿疼,殊不值得。桂林不是這樣。市境內即多山。屋後路邊,隨時可以忽然冒出來一座山,拔地而起,形狀奇特,匪夷所思。由桂林往陽朔,船行在漓江裡,兩岸皆山。近山遠山,重重疊疊,濃濃淡淡,彼此相望相攜,相扶相倚,連綿不斷,而皆有特點,無一雷同。坐在船頂,左顧右盼,真是應接不暇。那天下了雨。煙雨漓江,更增畫意。參加筆會,免不了要發言,還要當場寫字,應急的辦法,是臨時湊幾句舊詩。在赴閉幕式之前,想了四句:

山皆奇特如盆景,

水盡溫柔似女郎。

山水真堪天下甲,

桂林小住不思鄉。

頭一句寫得很笨拙,也太實了,只是得其形似而已。第二句稍微有點意思。桂林的水的確是很溫柔,和我前不久在雲南看到的怒江大不一樣。怒江真當得一個怒字,山險流急。

離開廣西時曾想用文字捉住漓江之遊的印象,枯坐多時,毫無辦法。

描摹清景入新詞,

煙雨漓江欲霽時。

待寄所思無一字,

桂林宜畫不宜詩。

由此我想到遊記其實是很難寫的。「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事實上很難辦到。酈道元《水經注》寫三峽:「兩岸連山,略無缺處,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可以說把三峽寫絕了,然而也只能調動讀者的想像,不會讀了之後就如同到過三峽一樣。具體地重現風景,繪畫要比文學更具優越性。同樣,調動人們對風景的想像和嚮往,有時文學優於繪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分工不同,性能各異。彼此可以相通,不能代替。王摩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是他的畫仍是畫,詩仍是詩。

各類藝術,都是這樣。比如電影和小說。電影常改編小說,電影也可以小說化,但是電影不是小說。小說的特點是作者的敘述語言起絕對作用,而電影是一次性的鏡頭藝術,畫面不可能代替小說作者的敘述語言。有人說凌子風拍的《邊城》沒有充分表達沈從文的風格,固也;然而我覺得拍成那樣就算不易。《邊城》的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在電影裡怎麼表現呢?

由此,我想到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對這部電視劇評價不一。有人說好。有人說這是《紅樓夢》連環畫,有人說這是「郊區版」《紅樓夢》,未免有些挖苦。相當多的人說:這不是《紅樓夢》。我想說一句公道話:這本來就不是《紅樓夢》。電視劇《紅樓夢》的優劣姑且不論,但這是電視劇,不是小說。可以從電視劇的角度對它評價,但不能要求它全像小說。可以說長道短,不要強人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