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鏘鏘三人行·跟陳丹青聊天 > 雅俗之間用不著互相攀附 >

雅俗之間用不著互相攀附

竇文濤:但是,這麼講究連續性的一種文化,近百年來為什麼斷裂了呢?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552個石窟中的五萬多平方米壁畫,內容包括各種佛菩薩像、佛經故事、供養人畫像等。有些壁畫故事傳奇,頗富戲劇性。

查建英:這不就是學者們常嘮叨的「斷層」嘛。西方文化進來以後,我們自己的文化發生了一種革命性變化,很多人嚷嚷著要打破傳統,重新再造文明。這個時期從「五四」起,有不少年了吧。

陳丹青:當時進來的西方文化是高雅文化,油畫、交響樂、芭蕾舞、電影等,流行文化和市民文化這一路卻很受排擠,也就在上海還比較受歡迎。

查建英:鴛鴦蝴蝶派?

陳丹青:對,就是張恨水那一路。當時上海的文學是多元的,有張恨水那一路,也有魯迅和左翼那一路,還有實驗文學一路。只不過後來只剩下一個為工農服務的傳統了。其實這是一種雅文化,是貴族的藝術,在斯大林那邊也是這樣。正是這種雅文化扼殺了市場和流行那一路,一個直接結果是(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人都還順著雅文化這條路走,玩實驗小說、現代詩什麼的,流行文化其實沒怎麼進來,除了鄧麗君和有限的香港文化。到了90年代,王朔他們起來了,流行文化才算開始弄起來,什麼通俗劇、連續劇都開始火了。這樣一來,雅文化就扛不住了,開始流失了。

竇文濤:80年代那會兒,詩人是最活躍的!我聽他們講當時的盛況,顧城就跟今天的劉德華一樣,粉絲見了都能把你撕扒了。要擱現在,一個詩人怎麼會有這麼多粉絲!

陳丹青:這就是中國的情況,要麼全是雅的,要麼全是俗的,其實不好!先進國家是平衡的狀況,什麼都有,現代詩在念,小瀋陽也有,各有各的觀眾,大眾和小眾。

竇文濤:蛇有蛇路,鼠有鼠路(笑)。我們這兒總是會變成不是東風壓倒西方,就是西方壓倒東風!

查建英:我覺得80年代很奇怪,大家封閉了這些年,對舊的藝術形態厭倦之後,才把西方的雅文化拿進來,形成一大衝擊。90年代一直到現在,反而更雜糅了。你看現在有人拍電視劇,也有人拍小眾電影,還有人寫小說,也有寫詩的,自己還印刊物,雖然沒有顧城那個場面,但他們自己互相捧!

陳丹青:這是應該的。

竇文濤:有些人心理就不平衡,有的導演很受傷,覺得得拍出一個雅俗共賞的電影來,叫好又叫座,還能顯得咱是藝術家,老百姓卻不買賬……這種電影往往失敗在票房上。

陳丹青:他們還停留在過去單一文化留下來的權力記憶中。「文革」時候,包括五六十年代的電影真是叫好又叫座!

查建英:其實雅俗共賞還是可以有的。

竇文濤:我覺得難,其實雅俗之間根本用不著互相攀附,現在的情況是俗的行業希望自己雅,雅的行業希望自己能夠征服俗……

不是沒有做文化的人,現在所謂「文化人」比以前多得多了。作家畫家是以前的至少十倍。但不自由。外部、內心,都不自由。比如拍電影,能像好萊塢那樣徹底交給市場嗎?好萊塢有鬼怪片、三級片,我們很多類型片都沒有。同時也沒有真正的嚴肅片、文藝片、社會片。即使有,也非常脆弱、貧薄、狹窄。

——陳丹青《荒廢集·訪談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