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鏘鏘三人行·跟陳丹青聊天 > 把電視劇當資訊看 >

把電視劇當資訊看

竇文濤:丹青兄聽說你當年在美國的時候,看了大量中國電視劇——

陳丹青:至少看了兩三千集吧。

查建英:我當初在紐約認識你就知道你白天到曼哈頓畫室畫畫,晚上回到皇后區家裡,吃過晚飯就坐在那兒看一晚上電視劇。

陳丹青:1990年我母親到紐約來,老人因為言語不通,我就去租了些中國影視劇的碟給她看。我記得第一個就是《渴望》,結果我自己也看進去了,沒停過。一直到2000年回國,持續看了十年左右。

查建英:一說《渴望》我還真有點兒親切感,《渴望》也是我看過的第一部90年代的中國電視劇,我發表的第一篇英文文章就是寫《渴望》的。那片子是個轉機,是很重要的文化事件。後來我回北京認識了扮演劉慧芳的凱麗,覺得特別親切。

陳丹青:接著就是《編輯部的故事》,然後是《過把癮》《我愛我家》……太多了。

查建英:我覺得過去二十年來中國電視劇的進步要比電影大得多。

竇文濤:現在大家都說中國電影走到邪路上去了,但電視劇好像還好。最近我跟中了毒癮似的,連續看了三天三夜《黎明之前》14,覺得比《潛伏》還好看。《潛伏》基本上在房子裡,這部稍微有了些規模。那天他們講,根據最近電視劇披露的史料,共產黨打敗國民黨主要靠地下黨。看了《黎明之前》我明白了,重要的是電視劇裡的人性,陰謀中反映出的人性,感情絕處逢生,這些東西是永恆的,最吸引人。而且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中國電視劇在跟美劇學習,比如節奏加快,故佈疑陣,每兩三分鐘留一個懸念等。我看一些國產電視劇,會覺得編劇比觀眾聰明;有時候看電影,反而覺得編劇還不如觀眾聰明呢。

查建英:是,好多電影導演都在說沒有好劇本。

陳丹青:電視劇劇本常常是一個群體在創作,這個群體是靠做活兒做出來的,市場競爭激烈,誰不行就換誰,所以有競爭的同時也有利益。事情就是這樣,只要有市場化就會弄得好,中國電影還沒到這個地步。

查建英:從《渴望》開始就是一個團隊在寫劇本,一堆人在一起侃,不像電影劇本,可能到現在還是個人在創作。

陳丹青:那會兒好厲害!王朔剛出來,主宰了中國影視劇七八年。那時候最精彩的電視劇不是他寫的就是他介入的,90年代王朔太重要了!後來我在紐約碰到他,我說謝謝你,你的每個劇我都看。

竇文濤:當時看電視劇對你起了什麼作用呢?因為紐約離中國太遠,所以要找回一點兒中國的感覺嗎?

陳丹青:在國外會想念中國。那時候我在美國待了快十年,從來沒回來過。另外我也把電視劇當資訊讀,因為中國一直在變化,我出去了一二十年,如果中國還跟我走的時候差不多,電視連續劇就不會給我那麼多興奮感。問題是中國一直在變,一看電視,哎喲,中國原來是這麼回事!所以我把它當資訊看。我幾乎不批評電視連續劇,也很少批評電影——

竇文濤:為什麼?

陳丹青:電影太難了,好不容易弄出來兩小時,你一句話就給罵掉了!我覺得不好我不看就是了。把看電視劇當作「懷鄉」,瞭解一下中國資訊就行,如果它能滿足我這些要求,我就會看下去,如果不好我就不看,很簡單!

整體而言,我不喜歡第五代電影,可是平心而論,幾位著名的第五代導演,包括李少紅,九十年代迄今全都付出頑強的掙扎,單是論活兒,做得比出道時好多了。雖然我沒看新版《紅樓夢》,我絕對相信李少紅豁出性命在做。挨罵最多最慘,無過於張藝謀,我與他因奧運會開幕式有過接觸,發現他很敬業,很拚命。可有什麼用呢,一出頭就挨罵,沒有比罵一個導演更容易的事了……我一點兒不覺得中國影視作品有多好,但有教養的觀眾不是只會叫罵的一群。歐美影視好,先是人家的觀眾有教養,人家的文化人,真的有文化。

——陳丹青接受採訪《是誰毀了新<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