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鏘鏘三人行·跟陳丹青聊天 > 懷舊與覺悟無關 >

懷舊與覺悟無關

竇文濤:跑到台灣又是一場風風雨雨。看這張照片,我想起台灣的一部電影《海角七號》,現在內地、台灣、香港都在聊這部電影,陳老師看了嗎?

1949年,北京成立新政協籌備會,圖為籌備會常委合影。

1949年春,蔣介石夫婦在浙江奉化最後一次祭祖。

《海角七號》2008年由台灣導演魏德聖拍攝,歌手范逸臣和日本演員田中千繪等共同出演。講述懷抱音樂夢想在台北遭受打擊的年輕人阿嘉,回到台南家鄉依傍大海的小鎮恆春,當了一名代班郵差。有個寄自日本而無法投遞的郵包被他私自拆閱:裡面除一張泛黃的少女照片外,還有幾封寫於六十年前的信件。其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一位日籍教師隨軍撤退時遺棄了相約私奔的台灣女友。歸日途中,他將愛意和悔意化為文字,但信件直到去世,才被其女兒代為寄出……

陳丹青:看了,很感動。這是一部真正的台灣電影——台灣人的電影,非常審慎地告訴你台灣這六十年的歸屬感在哪兒,這部電影的分寸掌握得非常好。

竇文濤:我看到一些台灣文化人士評論,反而在批判電影裡的那種文化鄉愁意識。一定要到日本去尋找台灣的文化鄉愁嗎?他們認為,這是對歷史的塗抹和歪曲。其實當年的台灣在日踞時期確有不為人知的一面,這部電影通過一個日本歌星在台灣的經歷品評台灣,用日本人的眼光看待我們的文化鄉愁。但這種視角到底合不合適,還存在爭議。

梁文道:知識分子對自己的東西持批判態度很正常。我在台灣長大,對台灣就有很多批判,反而內地很多文化人,像丹青老師對台灣的評價就比我們這種人要高。這部電影好玩在哪兒?它把兩個時代「啪」地一下子接起來了,一個是今天年輕台灣人的哈日,一個是老一輩台灣人的懷舊。這種懷舊感很正常,以前我跟大陸朋友談這個,很多人反應很大,說你們是不是懷念日本殖民帝國啊?其實不是的。如果你小時候住在一個地方,長大後再回去發現那裡拆了、沒了,你肯定也會開始懷念小時候的事兒,覺得童年真美好,這就是懷舊,對不對?今天很多台灣人懷的那個「舊」,不可避免的是當年遺存下來的嘛,比如街上的日式木頭房子、小水溝什麼的。

陳丹青:日本佔領台灣整整五十年時間。

梁文道:對呀,它徹底改變了台灣,所以老人的懷舊是超越國家或民族大義的,就像在香港看到一些英國人留下的東西也會懷舊一樣。懷舊的感情跟殖民無關,人們只是想到小時候的生活、童年的往事,而不會去想什麼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竇文濤:覺悟沒那麼高(笑)!

梁文道:根本不可能有這種覺悟!懷舊是人的本能,怎麼會跟那些東西摻和在一起?這是第一。第二,今天台灣的年輕人很哈日——其實不只台灣,全東亞包括大陸年輕人也一樣,受日本的美學和流行文化影響很大。這兩個時代「啪」地一下子接起來,使這部電影的風格、畫面有了兩種味道,一種是現代日本社會的味道,比如日本的流行歌手;另一種是當年日本留下來的台灣本土味道。兩者都讓人覺得好像跟日本的關係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