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鏘鏘三人行·跟陳丹青聊天 > 到了歐洲才知道人文 >

到了歐洲才知道人文

陳丹青:這是德國南部一個山頂上的小城——愛森納赫,是巴赫出生的地方。城裡有一座瓦爾特古堡,建於11世紀。1802年,來自德國各個地區和小公國的五百名大學生在古堡開會,德國現代民主的萌芽就是從這兒開始的。比喻牽強點兒,就像我們的五四運動。叔本華、尼采、李斯特也都到過這兒。

竇文濤:真漂亮啊,到了歐洲才知道什麼是人文啊!

陳丹青:這是拜羅伊特小城。全世界都知道,這座城和瓦格納有關。19世紀末,瓦格納在拜羅伊特集資蓋了一座音樂廳,專門演出他的音樂劇。劇院的外觀是希臘風格的,非常樸素,裡面幾乎沒有任何裝飾,以便集中聽音樂。我在拜羅伊特還意外發現了德國歷史上第一家歌劇院,是一座豪華的巴洛克式建築,為當時德國皇帝的妹妹威廉米娜公爵夫人所建。她喜好文藝,愛聽歌劇,從柏林嫁到拜羅伊特之後,就把從奧地利、意大利學來的歌劇院建在這兒。這家歌劇院當時極盡風光,但公爵夫人去世後就幾乎沒有再啟用過,裡面所有的陳設還是兩百年前的樣子。

孟廣美:現在幹什麼用呢?

陳丹青:就空著!瓦格納在他的劇院奠基的時候,在裡頭指揮了一場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的演出,此後這座劇院就很少介入演出,保留下來一座原汁原味的巴洛克歌劇院。

威廉米娜(1709—1758),普魯士公主,皇帝的姐姐,1731年下嫁拜羅伊特·佛雷德裡克公爵,德國歌劇於是有福了。歐洲出現歌劇院,初於1602年的意大利,之後,法國與奧地利的歌劇院大抵建於18世紀。德國,是音樂之邦,我以為歌劇院不在話下,來到拜羅伊特,才知道有一個威廉米娜為本城起建瑪格拉維爾歌劇院(Margravial),為期四年,1748年落成,是全德境內第一座歌劇院。之後,能夠想像嗎,威廉米娜本人在劇院內親自編劇、作曲,擔任導演,身兼贊助者、管理者與藝術創作者。

布達佩斯,匈牙利首都,歐洲著名古城,坐落於多瑙河中游兩岸。早先是遙遙相對的兩座城市,後經幾個世紀的擴建,1873年由位於河右岸的城市布達、古布達及左岸城市佩斯合併而成。

瓦爾特古堡建於1067年,是一座幾乎沒有遭到破壞的中世紀城堡,德國的世界遺產之一。1521—1522年,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為逃避教廷追捕,曾在此避難,並以神奇的速度將《新約》譯為德文,城堡中至今仍存有傳說中的路德秘道。

威廉米娜為拜羅伊特所建的瑪格拉維爾歌劇院。(《華夏地理雜誌》2011年9月號)

從拜羅伊特火車站站台遠望,城北山坡,便是那座孤零零的拜羅伊特節日劇院,遠看如隱在林中的倉庫,二戰末期聯軍轟炸,誤為酒廠,逃過一劫。如今預訂一票,為期十年,因演出季唯每年的七八月,屆時,拜羅伊特想必滿是各國趕來的聽眾。此刻小城清曠無人,圍攏劇院的密林正在六月晴午的碧綠大靜中,遠近一聲接一聲嘹亮的鳥鳴。劇院正門是古希臘式的赭色牆面與白石廊柱,內廳共一千九百二十五席座位,全部木質,有如中國四五十年代的劇場。陡峭的楔形空間不像歐洲其他音樂廳,不設走廊、包廂和任何裝飾。此外,瓦格納豈容輕微異響!場內迄今不安空調:他的音樂劇最長七八個小時吧,現代觀眾甘願揮汗聆聽《帕西法爾》或《尼伯龍根的指環》。

1876年,劇院落成。瓦格納僅得親自指揮兩場,同時四處演出,籌措完善劇院的後期資金。據說瓦格納在頭一場排練中途負氣走掉了,尼采在座,未久,寫成與恩師決裂的《瓦格納事件》。此後年年音樂節,直到戰事稠密的1944年。翌年,聯軍佔領拜羅伊特,音樂節中止。戰後五年,拜羅伊特劇場為駐軍官兵上演巴黎的康康舞或好萊塢電影。1951年,經瓦格納後人與一群贊助者的努力,恢復瓦格納音樂節。瞧著黑黝黝的坐椅,我想像著全場曾經坐滿英法美俄的大兵。

——陳丹青《德意志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