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故事開始了:文學隨筆集 > 書到用時(譯後記) >

書到用時(譯後記)

翻譯阿摩司·奧茲的散文集《故事開始了》,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們中國的那句老話:「書到用時方恨少。」

的的確確。

當初,譯林出版社約我翻譯這部書時,我還頗有些沾沾自喜。對奧茲還是熟悉的。在此之前,他的主要作品的中譯本我都看了,甚至還看過他一兩本書的英譯本,很喜歡這位當代以色列文學泰斗。自我感覺,翻譯奧茲這一本薄薄的小書,應該是駕輕就熟,不在話下。自我感覺,熟悉這個作家的作品,那麼翻譯起來就不應有太大的問題。

但真正看了原書之後,感覺就不那麼輕鬆了。

是的,正如本書英文版內容簡介中所言:這本書是「寓教於樂」,「可讀性強」。作者寫的是文學評論,但他又是一個偉大的小說家,用小說家的語言寫出的文學評論,自然不少地方就寫得妙筆生花、妙語連珠、妙不可言、妙趣橫生了。比如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把作品的開頭部分比作「在餐館和一個素昧平生的人調情」,「幾乎每個故事的開頭都是一根骨頭,用這根骨頭逗引女人的狗,而那條狗又使你接近那個女人」。當一個作者枯坐在書桌前,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一個像樣的開頭,奧茲說,這是「恐怖的經歷」,「坐在一張白紙面前,它衝你咧著沒有牙齒的嘴巴笑」。這樣饒有趣味的地方可謂俯拾皆是,因而,讀這樣的文學評論,毫無枯燥乏味之感,恰恰相反,您處處能感到作者的真知灼見,處處能發現思想的火花。奧茲的這本小冊子,您說是文學評論當之無愧,說是散文集也未嘗不可。

然而,真要是讀下去,並且要翻譯出來,難度還是不小的,可以說,遠遠超出了譯者的想像。

書中評論到的果戈理的《鼻子》、卡夫卡的《鄉村醫生》等作品,我們中國讀者都很熟悉,我們需要瞭解的是,在奧茲這位當代文學大家眼中,這些作品是什麼樣子的。這不是很困難。難就難在,作者評論到的許多作家和作品,我們中國的讀者感到非常陌生,有的乾脆是聞所未聞。

譯第一篇《難以覺察的樹蔭移動》,譯者就感到了「難以覺察的」陷阱和困難。該文評論的是19世紀最重要的德語現實主義作家特奧多爾·馮塔納的《艾菲·布裡斯特》的開頭。也許是隔行如隔山吧,我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個作家。後來通過查閱資料瞭解到,這部作品曾被列入《西方正典》,是多麼多麼的重要,但就我手邊有限的資料來看,我國也只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過一個中譯本。由於年代久遠,普通讀者恐怕對馮塔納本人也瞭解不多。

第二篇談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格農的作品《在她風華正茂之年》。阿格農本人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並不陌生,我國翻譯出版過他的名作《婚禮的華蓋》和《一個簡單的故事》等作品。然而,代表阿格農創作最高水平的作品卻是《就在昨天》,「被認為是他最偉大的作品」(見諾貝爾獎官方網站阿格農小傳部分),而不是這兩部作品。這部長篇小說創作於1945年,直到2002年才首次出版了英文版,譯名為Only Yesterday,由巴巴拉·哈莎夫(Barbara Harshav)翻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目前我國尚無中譯本。奧茲本人也非常推崇阿格農這位文學前輩,還專門寫了一部專著,叫《靜默的天堂》,論述《就在昨天》和他的其他作品。《在她風華正茂之年》,是阿格農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筆者查了手邊的資料,也未見翻譯介紹。

《熱、日子和風》分析了當代以色列作家薩·伊茲哈爾的長篇小說《米克達莫特》的開頭,《從特努瓦到摩納哥》評論的是雅各布·沙卜泰的短篇小說《一頭非常令人生畏的家養豹子》的開頭,這兩個作家和作品,我們更是聞所未聞。

至於書中偶爾提到的作家,如當代以色列詩人哈伊姆·納赫曼·比亞利克、納坦·阿爾特曼和劇作家哈諾赫·萊文,中國讀者瞭解得就更少了。

總之,我不怕讀者諸君笑我孤陋寡聞,反正這些作家和作品,我是從來沒有聽說過。

這樣您就明白,我為什麼一開始就感歎「書到用時方恨少」了。

不瞭解作家和作品,奧茲在評論時引用的也就那麼一點點,連「窺一斑而知全豹」都不可能做到。這樣,翻譯時就找不到感覺,很多時候不知道奧茲所指為何物,就不敢輕易落筆成譯。所以,譯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查找相關資料。儘管如此,對奧茲的詮釋是否準確,也不是十分有把握,恐怕還需就教於大方之家。

此外,書中明顯的文化差異和濃厚的宗教氛圍,也給本書的翻譯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從這個角度講,譯者還遠遠沒有達到和原作者「平起平坐,談情說愛,毫無顧忌」(董橋《三「家」村》)自由交流的程度。迻譯作者的作品,就感到為難了。

而另一方面,通過閱讀本書,讀者毫無疑問會和譯者一樣,獲得當代外國作家和作品的許多信息。作者評論的獨特角度和寬闊的視野也會把讀者帶入一個寬廣的文學天地,在品味大師的名作的過程中,獲得巨大的「閱讀的純粹樂趣」。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書雖然只有區區一百多頁,卻是一部很厚很厚的書。

譯者在翻譯時謹小慎微,如履薄冰,唯恐沒有傳達出作者的本意。儘管如此,限於本人的學識和水平,錯漏之處恐怕在所難免,誠望讀者批評指正。

2009年6月初稿

2010年10月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