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明窗小札1963 > 「翹鼻冷對千夫指」 >

「翹鼻冷對千夫指」

一九六三年二月八日

關於戴高樂拒絕英國加入共同市場,世界各國的報章這幾天中還在熱烈討論。

英國《泰晤士報》認為此事已無可挽救,英國必須立即採取有力措施,另謀出路。該報說:「布魯塞爾會議的破裂,應當認為是徹底的破裂……雖然其餘五國希望繼續進行談判,但加入共同市場的企圖顯然已是絕對的失敗了。英國當前的任務是立即整理本國的經濟,這件事實在已耽擱得太久了,決無任何借口可以再拖延下去。英國對於自己的處境,一直認識得不夠清楚。事實上,英國已不能和美蘇並列而作為世界上的第一流大國。它要繼續保持第二流國家中的領導地位,也必須大大的努力才成。本來,麥米倫(又譯麥克米倫,編者注)在歷史上的地位,很可能是領導英國進入歐洲的一位首相。現在,他的地位是降低了,只不過是蘇伊士運河事件之後領導保守黨重振聲威的一個人物而已。」

巴黎《世界報》認為,「法國政府的做法,是一種強權政治的作風,破壞了歐洲的團結。」

羅馬《訊息報》對戴高樂罵得十分厲害,說他「犯了歷史上最大的罪惡」,「西歐遭受了慘酷的戰禍,由於奇跡出現,才將西歐重新建立起來,但戴高樂又把這建築物推倒了。這個組織是法國所發起、所維護、所保衛的,但戴高樂用他自己的雙手來搞垮它」。

荷蘭阿姆斯德丹的《民眾報》說:「在布魯塞爾會議中,法國代表盛氣凌人,視它的五個夥伴如無物。戴高樂邀請丹麥參加共同市場,事先也未與五國商量。他派在西班牙的代表,作風也是如此。這表示,戴高樂將以這種手段來統治他個人的歐洲帝國。」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晚報》說:「莫斯科和北京這幾天一定是歡喜若狂!歐洲遭遇了一次大失敗,其後果如何,無人能加以預料。說到責任問題,我們可不能不公平地往法國頭上一推。法國人民和這件事完全無關,代表民意的議員們也未參與討論此事!這是戴高樂一個人所幹的事。」

美國的意見可以《紐約先驅論壇報》為代表,該報說,「戴高樂是一個有力的人物,但法國另外有不同的意見。例如莫內這些人,他們同樣反對美國和英國來任意干涉歐洲的事務,但他們深深瞭解到西方國家團結的力量。歐洲統一團結的潮流,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不住的在發展,目前的一些挫折,並不能使這潮流整體的改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