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明窗小札1963 > 「轟炸派」和「封鎖派」 >

「轟炸派」和「封鎖派」

一九六三年一月五日

《星期六晚郵報》那篇關於古巴危機的內幕報導中說,當堅尼迪總統得到了蘇聯在古巴裝置長程飛彈的情報後,立即召集要員,會商對策。當時參與最高決策的人分為兩派,大多數人主張強硬對付,立即派遣飛機,轟炸古巴的飛彈基地,或者事先發出警告,或者根本不予警告。這一派人包括中央情報局局長麥克考恩,財政部長狄龍,前任國務卿艾契遜,參謀總長泰勒,海陸空三軍的首長,以及總統的特別助理本迪。另一派人反對用空軍轟炸,主張採取海軍封鎖的辦法,這一派人包括國防部長麥克那瑪拉,總統的弟弟檢察總長羅拔·堅尼迪,杜魯門時代的國防部長羅威特,前任駐蘇大使湯姆生等。至於國務卿魯斯克,則介於強硬與緩和的兩派之間。

轟炸派的首領是艾契遜,封鎖派的首領則是羅拔·堅尼迪。這位總統的弟弟竭力反對轟炸,認為那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手段,世界輿論一定對美國不利。同時一旦轟炸,便使赫魯曉夫沒有退讓餘地,事情太過危險。艾契遜卻說,這並不是珍珠港手段,因為堅尼迪事先早已一再提出警告,美國決不容許在古巴裝置進攻性的武器。最後國防部長麥克那瑪拉的意見為大家所接受,他主張首先加以封鎖,如果赫魯曉夫不肯讓步,那麼在蘇聯的長程飛彈裝置完竣之前,再加轟炸或侵入古巴不遲。

這個最後的決策是在十月二十日(星期六)晚上決定的,當即展開海上封鎖的佈置。廿二日(星期一)晚上,堅尼迪發表演說,宣佈封鎖古巴,封鎖自廿四日上午十時開始生效。他同時組織了一個全國安全委員會的執行委員會,一共包括九人,除總統外是魯斯克、麥克那瑪拉、狄龍、羅拔·堅尼迪、泰勒、本迪、麥克考恩,以及總統的智囊索倫生。堅尼迪的演說,大部分是這個索倫生寫的。

封鎖一加宣佈,便是靜待蘇聯方面的反應。美國當局作了進行核子大戰的充分準備。這個九人執行委員會日日夜夜在白宮中開會,情緒自是十分的焦急和緊張。他們一致的這樣決定:如果蘇聯會為了古巴而進行核子大戰,那麼此時不戰,再過六個月之後仍舊會戰;與其等古巴的長程飛彈基地準備完成再攤牌,不如現在就攤牌。

決策者之中,只有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史蒂文遜反對強硬對付蘇聯。他主張以美國在土耳其、意大利、英國的飛彈基地和古巴基地交換,主張不採軍事行動而進行政治談判。堅尼迪沒有接納他的意見,怕他在聯合國中的發言太過軟弱,特別派白宮助理舒林格起草史蒂文遜的演說稿,又從德國召回麥克洛埃(美國前任駐德高級專員),來協助在聯合國中的對蘇談判。這樣一來,史蒂文遜變成沒有了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