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明窗小札1963 > 七元五角買一份報紙 >

七元五角買一份報紙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二日

一位讀者寫信來問我:「你所看到的這許多外國新聞資料,是從哪裡來的?」答覆是這樣:買來的。當然是買的,難道這是偷來的不成?這位讀者的意思,大概是問我從什麼地方買來的。那些主要的報紙雜誌,例如《紐約時報》、《星期六晚郵報》、《展望》等等,我是向西書鋪訂的。《時代週刊》和《新聞週刊》有遠東航空版,香港售價是每期兩元,如果長期訂,價錢就便宜得多。以《時代週刊》為例,我一次過訂閱五年,只需一百九十五元,每期合到七角五分,只是市價的四分之一。

英美雜誌的長期訂閱價目,往往比零售便宜得多,主要原因在於廣告。美國大公司刊登廣告,最重視一家雜誌的訂戶多少,總銷數尚在其次。大概他們以為訂戶是固定讀者,生活穩定,是廣告的良好對象,西方國家雜誌以廣告收入為主,往往越銷得多, 經濟上越是沒有好處。為了爭取廣告他們便以極大的折扣爭取長期訂戶。

九龍尖沙咀碼頭前,有一檔報販專賣外文航空版的報紙,美國的《紐約時報》、《紐約先驅論壇報》,英國的《泰晤士報》、《衛報》、《每日電訊報》、《每日快報》、《每日郵報》,西德的《佛蘭克福日報》、《漢堡日報》,日本的《朝日新聞》、《每日新聞》、《讀賣新聞》,以及《曼谷日報》,《馬尼拉時報》,《新加坡海峽時報》等等都有。普通都是一元一份。如果每一種都訂下來,當然太不經濟,我也沒有這許多時間去閱讀和利用。我經常去翻翻,看到有合用的資料,就花一元買一份。那報販是一位中年女子,見我是熟客仔,後來不反對我東翻西翻。逢到跑馬日,她往往還笑嘻嘻的說幾句:「老闆,今日發財!」

我經常購買的報紙,最貴的是《泰晤士報星期刊》,在英國賣六便士(港幣四角),香港西書店裡卻賣七元五角。這主要是航空郵費,還有一部分是利潤。我相信利潤一定要相當大,因為我見書店中常常存著賣不去的舊報。那份報紙很厚,航空郵費實在不便宜,只要有一份賣不掉,書店便頗有損失了。

在一月六日的《泰晤士報星期刊》中,有一篇該報駐北京記者若克·馬苟斯(Jacque Marcuse)所寫的報導,描寫中共大陸上一般中層階級者的生活。這位馬苟斯先生是老北京,中國通,又是長駐的記者,他的觀察當然比走馬看花式的外國訪客要深入得多。只是他身在北京,所寫的報導如果太得罪中共,勢必要成為不受歡迎的客人,不免有請他自動松人之虞,因此筆下留情之處,也可想而知。但一般說來,這篇報導態度頗為客觀,又想到七元五角買一份報,血本有關,明天我在這專欄中譯出,以供讀者們欣賞,乘機也可回收成本。